《竺可桢全集(第1卷)》的阅读,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成就,更在于他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竺可桢先生的一生,正是这样一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典范。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爱,看到了他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殷切期望。他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更是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和学术建设中,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倾注了心血。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他关注国家的气象事业,关注地理资源的开发,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读着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我思考,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能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做些什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科学家的传记,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人的生动教材。
评分翻开《竺可桢全集(第1卷)》,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先贤的智慧与洞见。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竺可桢先生身处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的目光并未局限于书斋,而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他在记录个人经历的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面临的挑战。我特别注意到他对教育、学术和社会发展的思考,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他对于人才培养、学术自由的呼吁,对于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作用的强调,都让我深受启发。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我常常会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比,思考着历史的脉络如何延续,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汲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家的回忆录,更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的镜子,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评分《竺可桢全集(第1卷)》的阅读体验,宛如推开了一扇通往二十世纪中国科学与思想史的厚重之门。从泛黄的纸页间,我得以窥见一位学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航向,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邃的人文关怀,丈量中国的山川河流,探寻气候变迁的奥秘。初读时,最吸引我的便是那些描绘自然景象的细腻笔触,无论是对杭州西湖四季景色的细致描摹,还是对各地风土人情的生动记录,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对土地深沉的眷恋。这些文字并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饱含情感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在阅读有关气象研究的部分,我深深为竺可桢先生那种不畏艰辛、亲赴实地的科研精神所折服。他不仅关注宏观的规律,更注重微观的细节,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使得枯燥的数据也焕发出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风雨中穿行,在日晒下跋涉,去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呼吸。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的联系。
评分《竺可桢全集(第1卷)》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思想启迪。我一直以来都对哲学与人文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中,我惊喜地发现,科学与人文并非割裂,而是在竺可桢先生的笔下融为一体。他对于自然现象的探究,常常伴随着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他对于历史的回顾,也常常融入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洞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面对困境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态度。这是一种超越知识层面的精神力量,它来自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来自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一些句子,咀嚼其中的深意。这些文字如同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也激发着我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如何用知识去理解世界,如何用理性去面对生活,如何用担当去贡献社会。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我原本以为,一本全集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论证。然而,《竺可桢全集(第1卷)》却以其生动活泼的文笔,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我尤其喜欢其中那些充满个人色彩的叙述,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故事与学术心得。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他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对于人物情感的捕捉,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动人。例如,他对同事、学生之间交往的记述,充满了温情与幽默;他对家乡风物的怀念,则流露出浓浓的乡愁。这种叙事风格,让我感觉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之间产生了一种亲近感,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真挚的情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学术的执着。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成就,往往离不开一颗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的心。
评分好书,只是拿到积分太难了。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上虞县)。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21年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62年在南京大学建校60年之际题词“东南学府,为国之先。男女同校,唯此首创。外御强敌,内抑豺狼。天下有道,黉舍乃昌”。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上虞县)。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21年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62年在南京大学建校60年之际题词“东南学府,为国之先。男女同校,唯此首创。外御强敌,内抑豺狼。天下有道,黉舍乃昌”。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评分整体还不错 04年版的,纸张有点儿发黄呢
评分整体都很好,是正版。
评分包装质量很好,书的内容很棒,值得收藏。
评分这一套全集都不错!!!
评分颇具史料价值的一套日记
评分论文集,非常好,喜欢
评分商品很好,可以购买。
评分历史时期的气候可以说是竺可桢一生的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大体排比一下,就有《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1924),《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旱灾》(1925),《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1933),《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2)等篇。而最后成就的这一篇总结性论文却反而称之为初步研究,说明他认识到学术研究的无止境,一篇论文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么大的问题的。历史气候的研究在全世界都是重要的课题,目的就是找出气候变迁的一般规律,以应对未来灾害天气的发生。所以竺先生对这一极有价值的研究,终生锲而不舍。竺先生的研究领域很宽,物候观察是气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他手里也发展成了一门学术性很强的物候学。至于对科学人物的评价,对科学史的研究,对科学刊物的编辑,他也都有许多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他还将自己的学问与实践密切相结合,对地理环境的保护与对地理资源的开发都贡献了自己的宝贵见识,这一切在《竺可桢全集》里都可以看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