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积自己几十年教学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多元化培养表演人才,通过掌握塑造形象性格的基本功的经验整理成册的。其特点是既有理论的讲述和对一些影视中表演经典的分析,又有诸多作者行课过程的实例,让读者去品味。本书有相当部分的表演练习例题,更可让表演爱好者及青年演员学习、借鉴,以提高和推动自己的表演技巧。 王淑琰,林通 著 王淑琰,四川重庆人,1938年2月出生,党员,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并留校任教,四十多年来主要担任表演课教学,曾担任学院党委委员、学院演员交流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北京研修学院副院长,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名人学校担任表演主任教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表演学会会员。先后培养的很多学生现今已是影视界主力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线性、按部就班的教学,反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漫游,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特别欣赏它对“角色动机冲突”的处理方法,作者没有将动机简单地归类为“想要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必须现在就要”以及“如果得不到会怎样”的深层恐惧。这种对驱动力的多维度剖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复杂角色的理解。书中多次穿插了一些行业内不太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或“失误分析”,这些真实案例的引入,使得抽象的理论立刻落地生根,变得有血有肉。例如,分析某位著名演员在一个特定场景中的处理失误,然后提供几种可能的修正方案,这种“反面教材”的教学方式极其高效,它让你在避免错误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正确逻辑的构建过程。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结构化学习的人来说,这种结合了哲学思辨和实战经验的混合体,提供了极高的阅读价值。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介绍“非语言沟通”方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细腻度。作者似乎对人类肢体语言的微妙之处有着近乎病态的观察力。比如,书中对于如何通过眼神的“聚焦”与“游离”来区分角色的不同心理状态——是内敛的焦虑还是外放的自信——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舞台空间感与亲密距离”的讨论。在电影镜头中,景别如何决定了演员必须采取的肢体语言,以及这种肢体语言如何反过来影响观众对角色的代入感,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更难得的是,它还涉及到了声音的“质感”与“重量”,而非仅仅是音量和语调。我过去总觉得角色的“气场”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这本书将其拆解成了音色变化、气息支撑和身体的微小晃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入口。读完这部分,我尝试着去模仿书中描述的,一个角色在极度疲惫时,连肩膀的肌肉都带有的那种“失重感”,效果出乎意料地真实,这证明了书中理论的强大可操作性。
评分这部作品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没有陷入那些陈词滥调的表演理论堆砌,而是非常巧妙地将镜头语言与演员的内在情绪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如何理解剧本层次感时所用的比喻,那种将台词视为冰山一角,水面下隐藏着丰富情感暗流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书中对“呼吸感”的探讨尤为深入,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呼吸,更是一种角色生命力的体现,作者通过拆解不同情境下,角色呼吸节奏的变化,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让演员能从最微小的细节处建立起角色的真实性。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处理高强度情感戏,它没有简单地提供“用力去感受”这种空泛的建议,而是引导读者去构建角色的“情感锚点”和“释放阀门”,这种结构化的分析让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套可以反复实践的技法。整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充满了实践者的经验和智慧,读起来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位经验丰富导师的耳提面命,而非冰冷的教科书。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表演中“自然”二字的理解,明白真正的自然,往往是高度自律和技巧训练的结果。
评分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拓宽了我对“表演自我”边界的认知。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演员如何在保持个人安全感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借用”和“投射”角色的生命体验。这触及到了许多演员的内心困惑——如何在投入角色的同时不迷失自我。书中提出的“角色情绪的暂存与回收机制”对我很有启发,它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阀,教会我们如何完成一场高能表演后,迅速有效地“清空”角色残留的情绪负担。这种对演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在许多技术性教材中是缺失的。此外,关于“即兴表演的本质”这一章节也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把即兴描述成天马行空的灵光乍现,而是将其定义为“基于扎实准备和瞬间反应的精准计算”,这极大地消解了我对即兴的畏惧感,让我明白,最好的即兴,其实是准备最充分时的自然流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教材的沉闷。但真正让我津津乐道的,是其中关于“适应性表演”和“技术迁移”的讨论。作者没有局限于某一种表演体系,而是将不同流派(比如方法派、契合法等)的核心理念进行解构,并展示了如何在面对不同导演风格、不同拍摄设备时,灵活地切换和组合这些工具。例如,如何用更偏向“外化”的技巧来适应超远景镜头,同时保持内在情感的连贯性。这种“工具箱”式的教学法,让演员的技能树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具备了极强的延展性。书中对“排练期”与“拍摄期”不同任务的划分也极其清晰,明确了在不同阶段,演员应该将精力聚焦于哪些核心要素上,避免了将排练时的探索性工作带入到需要稳定的拍摄现场,这种对工作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是很多年轻演员急需学习的宝贵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