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评传

黄宗羲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国庆 著
图书标签:
  • 黄宗羲
  • 明清史
  • 思想史
  • 传记
  • 学术史
  • 文化史
  • 历史人物
  • 哲学史
  • 中国古代思想
  • 士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289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70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世大儒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续记:2003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谈及农村税费改革时,专门谈到了“黄宗羲定律”,指出“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使农民负担降下来。”在学界和政界都反响极大。这也再次证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很好地为现实服务。
黄宗羲(1610一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州先生,浙江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是我国学术史上最具光彩的地域性学术流派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创者。
白云庄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始建于明代。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千万斯选著有《白云集》,人称白云先生,卒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清康熙七年(1668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应万泰等邀请,先在万泰的广济街宅,后迁至延庆寺,康熙九年(1670年),迁至白云庄授徒讲学,开“证人书院”。现白云庄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甬E证人书院、‘万氏故居和万氏墓地组成,有建筑四幢约650平方米,其中坐西朝东和坐北朝南的人字坡硬LLI顶建筑各二进,明代台门一座,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为台门题写,“白云庄”,正厅廊檐挂全祖望书白云庄楹联云:“倜傥指挥天下事,风骚驱使古人书”。庄内辟“浙江学术文化陈列”和“万氏史迹陈列”。书院西侧有万邦孚、万斯选、万斯昌、万世标墓。万邦孚墓道前立有明代石牌坊一座,题“明都督万公贞藏”,墓前设华表,墓道立石马一一对和黄宗羲撰万斯选墓志铭等。白云庄不仅是黄宗羲的讲学处、浙东学派的发祥地,而且是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万斯同、万斯大等人的故居。
江西文化厅副厅长曹国庆先生继《万历皇帝大传》之后的又一部重头作品。引领读者真实、生动地走进传世大儒黄宗羲的精神世界,看这位一生历练五朝被誉为“史学大师、经学大师、浙东学派鼻祖、天方学家、音律专家、诗人”的明清历史文化巨人的才情和风节,平凡和伟大,传奇与普通,褒崇与物议。
是谁在孤独地激扬自己的人生
影响千年中国人思想的儒之先贤们
越过千山万水,倥偬岁月
我们在一起

内容简介

《黄宗羲评传》将力图站在思想和历史的高度,以评传的手法,真实、准确、形象地速写传主的生平、思想、学术,读者们一道走进历史,走近这位旷世大儒的世界,共同去了解他那集平凡与伟大、传奇与普通、褒崇与物议于一身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人物个性特征,去探索他的活动足迹与精神世界,总结他的文化成就,从而对他作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来。

作者简介

曹国庆,著名史学家,江西文化厅副厅长曹国庆先生继《万历皇帝大传》之后的又一部重头作品。引领读者真实、生动地走进传世大儒黄宗羲的精神世界,看这位一生历经五朝被誉为“史学大师,经学大师、浙东学派鼻祖,天文学家、音律专家.诗人”的明清历史文化巨人的才情和风节,平凡和伟大,传奇与普通,褒崇与物议。

目录

引言
第一讲 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竹桥风骨
东林遗孤
复社中坚
拥明抗清

第二讲 学宗王刘兼师众长
受业蕺山
远宗阳明
博采百家
第三讲历览群书薪火相传
广搜博览
授业解惑
黄门学人

第四讲 工夫所致即其本体
一本万殊
豪杰精神
以气破邪

第五讲 游历名山考镜河川
名山之旅
水经新编
第六讲文与道合性从情见
为文之道
以诗补史
谈戏论曲

第七讲 兴复绝学讲求致用
历法推步
数算解析
律吕新议
礼制考订
象数论辨

第八讲 迁固再世一代开山
纂修明史
实录南明
创立学案
重视野史
编纂方志
第九讲推崇三代条具治法
箧中留策
明夷待访
一炭之光

第十讲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
遗民风节
谥祀之议
浙东史学
激荡风雷
附录一 黄宗羲年表
附录二 黄宗羲编撰书目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续记

精彩书摘

黄宗羲属李家塔这一支,他的曾祖父叫黄大绶,别号对川,是一个种田的行家里手,“乡人所治肥美,不能当公之硗者”,被乡人尊为治田师。因为人正直,主持公道,邻里间发生了一些是非曲直的纠纷,总乐于请他来调停,“自公所曲直者,退无异辞”①。因而,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乡里长老。在他四岁上,老人驾鹤西去。黄宗羲祖父黄日中,别号鲲溟,清修《浙江通志》中有传。黄日中是读书人出身,以教书为业,一生虽没有考中功名,但在浙东一带却很有些名气,“三吴弟子经其指授者,皆为名士。每试出,私第其高下,榜发无不合者”。他的文章也写得不错,总是援经据典,张弛有度,对那些剽剥窃攘之词,一概不屑。黄日中为人狷介,疾恶如仇。明代的乡官之害在历史上本是出了名的,许多乡官凭借自己府衙有人,在地方上横行霸道,弄得官府和百姓都不得安宁,黄日中则是例外。晚年因子贵而荣为乡官中的一员,他仍一如既往,从不与官府中人往来,对“邑之利害萄然,不稍假借令昵”,曾因家中办丧事,知县大人亲来吊唁,依旧不给好面子,直言“明府以《春秋》起家,尚不识郊吊之非乎!不敢受也”②。让知县大人下不了台。对于那些为虎作伥的悍吏凶卒,则往往施以颜色。本县有一皂吏经常为害乡里,乡民们敢怒不敢言,黄日中获悉后,特制一副治生帖送去,这个皂吏因之大惊,从此不敢再肆恶为非。 黄宗羲父亲是黄日中的长子。黄日中有四个儿子:长子尊素、次子等素、三子符素、四子葆素。黄尊素,字真长,号白安,年轻时为乡村塾师,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是竹桥黄氏李家塔支中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黄尊素自幼接受正统儒学的熏陶,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而父祖辈刚正不阿的品质,在他的身上又得到了潜移默化,因而自入官场,他便与那些蝇营苟且、假公济私、昧心做官之流不同。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黄尊素出任宁国府推官,这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宁国府属南直隶管辖,与国子监祭酒宣党首领汤宾尹的家乡宣州毗邻,以往“宣党声焰足以奔走天下,官其地者必受其牵挽”。此时汤宾尹虽已免官还乡,但门生满天下,声焰依然不小,一些地方官员处事办案,唯恐不得其欢心,府内大小事务往往是汤宾尹先有交待,其他人依言行事而已,公堂上经常看到的一幕,是“投牒者出祭酒所判,有司判之一如祭酒”,并且这种情况多年来已经相沿成习。

前言/序言



《黄宗羲评传》之外的世界:一部关于明末清初思想史的详尽导览 引言:时代的洪流与思想的星辰 明清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旧的秩序轰然崩塌,新的政治格局尚未稳固,知识分子在亡国之痛和生民之忧中,探寻着“何以为治”“何以为人”的终极答案。当我们提及“黄宗羲评传”时,我们聚焦于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及其思想体系的梳理与评价。然而,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绝非单一巨星的光芒所能构成。本卷书稿,旨在将叙事视角从黄氏个人及其学派的精微之处抽离,置于一个更为宏大、更具多维度的思想光谱之中,细致描摹出那个风云际会、百家争鸣的知识图景。 本书不涉及对黄宗羲生平、著作的细致解读与评述,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与他并肩而立、或相互影响、或截然对立的诸多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展现明末清初思想界的复杂肌理与内在张力。 第一部分:儒家内部的分流与批判——对宋明理学的重估与超越 明代中后期,以王阳明心学为核心的宋明理学虽然仍占据主流地位,但其“致良知”的内向性,在面对现实危机时,日益暴露出理论上的贫乏与行动上的软弱。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明末清初士人对心学弊端的普遍反思与批判。 一、 陆王学派的余波与反思 我们详细考察了那些曾经深受心学影响,但在国破家亡后,开始寻求“出路”的学者。他们并非全盘否定心学,而是试图将其中的实践精神(如“事上磨练”)与更具现实关怀的学问相融合。例如,对“气节”的强调,如何从心性论的框架中被提取出来,成为个体对抗强权和维护民族身份的道德资源。 二、 复古主义的兴起与经学转向 面对空泛的义理之辨,一股强大的“返璞归真”的思潮兴起。这股思潮主张回归先秦儒家(孔孟)乃至上古经典的原始义理,认为宋明理学已将大道泥淖化、玄学化。本书细致剖析了若干以考据和训诂见长的学者,如何通过严谨的文献学方法,重建对“仁”“义”“礼”的古义的理解。这种经学转向,本质上是对义理学独断地位的一种反拨,它强调知识的可靠性与规范性,为后来的乾嘉考据学埋下了伏笔。 三、 传统儒学的“世俗化”尝试 在士绅阶层面临经济压力和政治失意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本书将探讨那些试图将儒家伦理应用到家族管理、乡村教化和经济伦理中的尝试。他们试图构建一种更具操作性、更贴近民间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与某些激进的政治批判思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部分:异端与边缘的呐喊——道释玄学与民间思潮的涌动 明清之际,思想的活力往往孕育在主流之外。 一、 禅宗在“末世”的挣扎与新变 虽然明清两代官方对儒学的推崇达到了顶峰,但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并未完全消亡。本书关注那些试图在禅宗公案和机锋中寻找“即时解脱”的学者。他们如何看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他们的思想在士人阶层中如何流传,又如何与主流的儒学辩论进行迂回的对话? 二、 晚明商业伦理的勃发与挑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本书将梳理那些在文学、戏曲乃至商业文书中流露出的,对财富、个体欲望和“奇技淫巧”的复杂态度。这些世俗化的思潮,为后来的社会观念变革提供了非理论层面的动力。 三、 秘密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张力 在政治高压与社会动荡时期,秘密组织与民间宗教扮演了重要的社会稳定器或反抗载体。本书将概述这些非主流信仰体系的特点,以及它们与官方知识分子在社会控制和民间秩序维护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冲突。 第三部分:天崩地裂后的政治哲学——“天下”观的重构 “改朝换代”对知识分子的冲击是根本性的。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政治哲学的变革上,聚焦于对“天下”的理解如何从“王朝”的概念中剥离出来。 一、 遗民意识的深化与历史的断裂 对于不愿归顺新朝的士人而言,如何安置自己的忠诚与身份,成为首要课题。本书将分析“遗民”这一身份如何被建构,以及他们在历史叙事中对“前朝”的浪漫化与对“新朝”的道德性抵制。他们对“天命”转移的逻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在道德层面为自己找到一个永久的栖身之所。 二、 国家权力的本质探究 在新的统治者试图建立新的合法性时,知识分子群体则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权力”本身。本书将对比考察那些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关于君主专制弊端的批评,以及对权力制约的设想。这些设想虽然往往受限于时代,但它们对权力滥用的警惕,构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宝贵的批判遗产。 三、 知识分子群体的重组与社会责任的再定义 新朝建立后,士人阶层经历了大规模的洗牌。本书探讨了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如何发生转变——从朝堂上的参与者,到乡村的教化者,再到纯粹的学者。他们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会责任”,是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结论:多声部时代的交响 明末清初的思想世界,是一个多声部、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既有对传统义理的精微梳理,也有对现实困境的痛苦反思;既有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哲学思辨,也有涌动于市井之间的世俗欲望。黄宗羲的思想是这片思想海洋中一座高耸的灯塔,但真正理解那个时代,需要我们细致考察周围所有的水流、暗礁与波涛。本书提供的,正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描绘出在那位巨匠光芒之外,那片广阔而充满生机的思想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物传记中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最细微、最容易被忽略的情感和内心活动。一本好的《黄宗羲评传》,不应该只是一串串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困惑与坚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黄宗羲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力。他有没有在面对时局动荡时,有过动摇?在遭受挫折时,是否也会感到失落?他的家庭生活,他的师友交往,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能最真实地勾勒出一个人的灵魂。我希望这本书能把我带入他的生活场景,仿佛能听到他低语,看到他沉思,甚至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如果能看到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情感流露,看到他在维护自己学术理念时的那种执着,那将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我想从这本书里,读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黄宗羲。

评分

拿到《黄宗羲评传》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会不会是一本“严肃”的书。我并不是指内容枯燥,而是指它能否有足够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毕竟,黄宗羲是中国思想史上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要对他进行“评传”,需要相当的学养和洞见。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能够对黄宗羲的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例如,他如何看待黄宗羲在政治、哲学、史学等多个领域的贡献?他对黄宗羲的学术流派的定位,以及他如何理解黄宗羲的“反顾”与“开创”?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启发我思考,能够拓展我视野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或者对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提供一些有益的见解?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对黄宗羲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更具学术价值的认识。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黄宗羲评传》的兴趣,更多源于对“评”字的好奇。传记写人生,但“评”则意味着一种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对黄宗羲的评价,是带着怎样的视角和立场?他是否会挑战一些既有的历史定论,或者发掘出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作为一个读者,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书,那些不只是简单叙述事实,而是能引导我进入更深层次的解读的书。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黄宗羲的政治抱负,他的学问体系,以及他对后世思想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自身的史观和哲学取向?我更看重的是,通过作者的“评”,我能否更清晰地认识到黄宗羲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本书能否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以一个更辩证、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评分

坦白说,我对《黄宗羲评传》的期待,是带着一种“求知”的心态。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明清之际社会变迁和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桥梁。黄宗羲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旧的王朝在轰然倒塌,新的思想和政治格局正在孕育。我想知道,黄宗羲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和政治主张,是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他的“天下一家”的理念,他的对君权的批判,他的“实学”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能否清晰地梳理出他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这些思想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我更希望的是,这本书能提供足够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基于事实,去理解黄宗羲的伟大之处,以及他的局限性。这本书能否为我构建一个关于那个时代的知识体系,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拿到《黄宗羲评传》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对于“明末清初”这个特殊时代的好奇心。历史的风云变幻,总容易让后人对其间的风云人物产生无限遐想。黄宗羲,这个名字在史书中不算陌生,但“评传”两个字,又暗示着比一般的传记更深入的剖析。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他的人生轨迹,更希望通过他的视角,去窥探那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以及在风雨飘摇中,知识分子是如何思索、如何行动的。我想看看,这位大儒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迹,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扇窗,让我看到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会不会揭示出在传统士大夫的道德束缚下,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堆满了泛黄古籍的书房,窗外是萧瑟的秋风,屋内却是思想的火焰在熊熊燃烧。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那个充满悲壮与智慧的年代,感受历史的厚重,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