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评传

董仲舒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勇 著
图书标签:
  • 董仲舒
  • 汉代思想家
  • 儒家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思想史
  • 政治思想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28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70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世大儒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页数:2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马勇教授精研求是,刻究深遂,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辨证这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思想与学术贡献,是至目前为止关于董仲舒研究的为数不多的成果性评传作品。
董仲舒(前179-前104),字宽夫,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过汉代社会的发展,而且对此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对董仲舒的出生地有三种说法,一是景县广川镇人;二是枣强县广川镇人;三是德州广川县人。从史书记载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故居旧址、村边祠堂、碑刻内容以及董故庄村民对董仲舒的敬仰之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董仲舒系今河北景县广川镇河渠乡大董故庄人。
是谁在孤独地激扬自己的人生,影响千年中同人思想的儒之先当贤们,越遗干山万水,倥偬岁月,我们存一起。

内容简介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生,安徽濉溪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中国儒学》、《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等多种。

精彩书评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天不变,道亦不变。治乱兴废在于己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董仲舒(中国·西汉)

目录

第一讲 模糊的少年时代与家庭/001
家庭/002
师承/003

第二讲 儒术独尊:初登政治舞台/007
缙绅先生何以往归陈王/008
马上治天下/014
清静无为与有为/017
诸子的复出/021
景武之际的社会问题/026
仲尼之道的变异/028
长沙一去古今怜/032
独尊儒术:帝国安宁之道/035

第三讲 谠言访对,为世纯儒/043
大道之要/044
帝王之道/049
天人之应/052

第四讲 帝国的梦想/057
“齐一天下”的可能/058
“小中央”与“众封建”/067

第五讲 究天人之际/075
天人是否能感应/076
天=上帝=自然界/080
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083
人,超然异于群生/086
王者,民之所往/089
援天道以证人事/093

第六讲 通古今之变/095
《春秋》在汉代以前的基本情况/096
《公羊》学在汉代异军突起/118
《公羊》学与阴阳五行合流/121
“《春秋》重人”/125
辨物之理以正其名/131
奉天而法古/135
《春秋》决狱/140
《春秋》之义/144

第七讲 构造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模式/155
传统政治的基本出发点/156
正人先正己:君主专制的前提/160
德教:传统政治的基本原则/168
任贤任能:传统政治的组织路线/173
正名:传统政治的手段/176
更化与复归:传统社会的运转规律/179

第八讲 白衣三公与相国悲剧/189
白衣三公/190
思想家与政治家/193
两相骄王/198

第九讲 一代儒宗与万世师表/203
蛰居著述/204
后学的分化/206
万世师表/211
第十讲 正统思想家的历史定位/219

精彩书摘

董仲舒是秦汉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既是秦汉之前中国传统思想的系统总结,又是秦汉社会开辟新时代的思想独创。
也就是说,董仲舒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过汉代社会的发展,而且对此后二千年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他之后直至辛亥革命发生时的两千年间,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文化走向不能说完全按照董仲舒的设计而发展,但受其深刻影响则是学者不争的事实。
家庭
生平事迹的详细考订,对于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与学术并无太大关系。他那短促的一生除两度匆忙地在政治舞台略微亮相之外,似乎一直在宁静的乡间过着牧歌式的田园生活;他虽然对人生、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进行过深湛的思考,但似乎又对自己周围最应该熟悉的环境显得那么陌生,那么冷漠;他贡献出值得人们再三玩味的宝贵思想,而自己却过着单调、乏味的平凡生活。
董仲舒,字宽夫,约生于公元前179年即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②。西汉广川董故庄(今河北景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人。其生平事迹大概见于《史记·儒林传》、《汉书·董仲舒传》等极为有限的资料。
董仲舒生于文景盛世时一个相当富裕的农村家庭,关于他父母、祖上等家庭详细情况已不甚可考,能够知道的是他家“田连阡陌,牛马成群”,且拥有大批藏书。其家庭境况大概相当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耕读之家”。
师承
在董仲舒出生之前,西汉王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诸侯封建割据的局面基本得到控制,中央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基本得以确立和逐步巩固,在黄老政治与民休息无为思想指导下,人民得离战国诸侯相争、楚汉诸强相互残杀之苦,一个经济上渐渐由复苏到繁荣,政治上由分裂到统一的局面正在慢慢形成。
政治局面的稳定,经济生活的繁荣,使汉王朝于惠帝四年即公元前191年,痛下决心废除了秦王朝不得私藏诗书的禁令。时距董仲舒出生12年。这一禁令的废除,使得儒家经传、诸子杂说纷纷重现。加上汉王朝从建国伊始就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如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诏郡国访求贤才;文帝即位之初(前179年)要求地方政府选贤举能——这一年正是董仲舒的出生之年。所有这些都诱使当时的富家子弟又埋首经典,追逐于仕禄之途。
董仲舒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的早年如同一切富家子一样,为追求功名富贵而发愤求学。
据比较可靠的传说,董仲舒在其青少年时代,即已博览先秦诸子,除专攻《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外,对传世儒家经典诸如《周易》、《诗》、《书》等均有深湛而独特的见识与研究。其学习精神十分刻苦,“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董仲舒的这种劲头一直保持到晚年,“专精于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对学问的追求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关于董仲舒的师承渊源,司马迁、班固都没有明说而隐约其辞,这大概在当时是不言自明的事。司马迁与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少年时曾从董仲舒问《春秋公羊》学,《太史公自序》等篇中“余闻董生日”,便被学者认为是引述乃师董仲舒的话。
司马迁既为仲舒弟子,其隐约其辞地描述乃师董仲舒的师承渊源线索应该大体可信。在《史记·儒林传》中,我们可以寻绎出董仲舒《公羊》学的师承脉络。简单地说,公羊高为子夏弟子,四传而至公羊寿,当汉景帝时始与胡毋生著于竹帛。其时,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明于《公羊春秋》,而齐之言《春秋》者又多受于胡毋生。胡与董均以《公羊》名家,且同为景帝时博士。
《汉书·儒林传》说胡毋生“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似乎二人仅为同事关系。然徐彦《公羊解诂叙疏》则明说董仲舒为胡毋生弟子。当然,不管他们二人是否有明确的师承关系,胡对董有一定的影响既为两汉学者公认的事实,那么我们也便没有什么足够的理由可以怀疑。
胡毋生关于《公羊》学的著作今不可见,而董仲舒关于《公羊》学的著作则有《春秋繁露》。这中间是否有什么因果关系呢?现代著名学者吴承仕推测说:“何休所隐括使就绳墨者,实略依胡毋生条例,则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阙之义盖本之胡毋生,而寻求归趣,往往与《繁露》相参。窃意董、胡创通大义,科旨之条已有伦脊,后师转有附益,至《春秋公羊文谥例》之伦作而集其大成,此约略可知也。”吴氏之说颇有见地,盖董仲舒勤于笔耕,将胡毋生见解融会贯通,故后人再也难以寻找到胡毋生的著作了。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张骞评传的图书简介: --- 书名:张骞评传 作者:[此处可填入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此处可填入出版日期] --- 卷首语:凿空西域,联通古今的史诗之旅 张骞,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不朽的地位。他不仅仅是一位汉代的使者,更是一位开辟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地缘政治和文化交流通道的先驱者。他的两次西行,不仅改变了汉朝的对外战略格局,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古老文明之门——丝绸之路的序幕。 《张骞评传》是一部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深入剖析张骞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的传记作品。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书对张骞“开辟西域”这一单一标签的刻板印象,全景式地展现这位“丝路之父”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军官,成长为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 第一部分:大汉的鹰眼与初探西域的壮志(公元前140年 - 公元前138年)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回汉武帝初年,一个雄心勃勃的帝国正渴望对外拓展其影响力,以对抗北方匈奴的威胁。张骞的故事,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危险的时代背景下拉开帷幕。 一、出身与早期生涯的铺垫: 我们将细致考证张骞可能的出身地、家族背景,以及他如何在军队中崭露头角,直至被汉武帝的谋士和皇帝本人相中,担负起一项前所未有的秘密使命。这一时期的叙述,侧重于展现张骞作为一名地方军人的实用主义特质与对国家大局的敏锐洞察力。 二、一去十载的磨砺与坚韧: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核心目标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然而,张骞此行,却因遭遇匈奴的阻截,被囚禁长达十年之久。本部分将重点描绘张骞在敌营中如何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保持汉朝使者的尊严与身份。他不仅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习俗,更秘密地收集了关于西域各国(如康居、大宛、粟特等)的详尽地理、物产和军事信息。这段漫长的等待与潜伏,是塑造张骞坚韧性格的关键熔炉。 三、初识西域诸邦与理想的碰撞: 逃脱后,张骞并未立刻返回,而是继续西行。他抵达了大宛、康居,最终到达了大月氏。本书将详述他觐见月氏王,试图说服其反击匈奴的失败过程。这次失败,并非张骞的过错,而是他深刻认识到各国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汉朝的强大形象尚未完全建立的事实。他带回的,是关于西域地理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在当时对汉朝而言,其价值不亚于一支精锐的军队。 第二部分:归来与再征:从使者到“堂邑侯”的转变(公元前129年 - 公元前119年) 张骞的首次西行,历时十三年,其携带的详细情报彻底颠覆了汉朝对西域的认知。 一、朝堂上的辩论与战略转向: 张骞归汉后,朝廷内部对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产生了巨大分歧。本书将重点分析张骞如何向汉武帝陈述“开疆拓土”的战略必要性,特别是他对西域物产(如汗血宝马、葡萄、苜蓿等)的描述如何激发了汉武帝对物质利益和军事扩张的双重渴望。他的建议,直接促成了汉朝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国策。 二、第二次出使的使命与挑战: 尽管功勋卓著,但张骞的第二次出使任务更为艰巨——他肩负着巩固与西域各国联盟,并探寻更远方国家的责任。这一次,他以“堂邑侯”的身份领命,待遇与地位显著提升,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政治风险和压力。 三、连接遥远的奇迹: 第二次出使期间,张骞成功抵达了敦煌以西,到达了罕为人知的“椆弋”(今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并到达了与汉朝的文明几乎隔绝的“大夏”(可能指巴尔赫地区)。通过对文献和考古的交叉比对,本书试图重建张骞在这次旅行中可能接触到的文化、贸易活动和宗教影响的雏形。他带回的关于“天马”的记录,成为后世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 第三部分:张骞的遗产与历史的复杂评价 张骞的晚年,并未如同一般功臣般功成名就,他最终因政治斗争而受到牵连,并最终逝世。 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启: 张骞的探险,直接促使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国家力量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控制。本书将详细论述,后来的班超、傅介子等人的功业,都是建立在张骞奠定的基础之上。 二、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除了军事和政治影响,张骞更是一个文化传播者。葡萄、苜蓿、石榴等物种的引进,以及中原丝绸、漆器、金属冶炼技术向西方的传播,构筑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第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丝绸之路的地理骨架。 三、人物评价的动态审视: 传统上对张骞的评价是单一的褒扬,但本书将引入更复杂的视角。他是否预料到,他所开辟的通道最终不仅仅是贸易之路,也是冲突、疾病与文化冲突的复杂场域?我们将在章节中探讨,张骞的功绩如何被后世的政治叙事所“神化”,以及还原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在极端环境下做出抉择的探险家的真实面貌。 结语:永恒的探索精神 《张骞评传》不仅是对一位古代英雄的纪念,更是对人类永恒探索精神的致敬。张骞的足迹,穿越了黄沙漫漫的戈壁,抵达了文明的边缘。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往往都源于少数人敢于迈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阅读此书,如同跟随一位古代的先驱者,一同感受那个充满风险、却又蕴含无限可能的宏大时代。 --- 本书特色: 多源考证: 综合运用《史记》、《汉书》以及近年来中亚考古发现,力求还原历史细节。 地理复原: 详细绘制张骞两次西行的精确路线图,标注沿途重要文明节点。 人文关怀: 深入挖掘张骞在逆境中的心理活动,赋予历史人物以立体丰满的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董仲舒评传》的过程,宛如踏入一条古老而深邃的思想长河。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董仲舒思想体系的脉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大一统”思想的剖析。在那个诸侯割据、分裂势力的威胁依然存在的时代,董仲舒提出的“国家统一,君权至上”的思想,无疑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力理论支撑。作者通过对董仲舒相关论述的梳理,展现了他如何将儒家的“仁政”理念与实际的政治需求相结合,从而构建了一套既符合统治者利益,又具有一定道义基础的政治哲学。书中的篇章,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董仲舒思想的多重光辉。他的“三纲五常”,虽然在后世备受争议,但其在构建社会秩序、规范人伦关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中,让我们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

评分

刚翻完《董仲舒评传》,掩卷沉思,脑海里回荡着那位汉代大儒的身影,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董仲舒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我面前。作者深入剖析了他思想的形成过程,从早年的儒家学说浸润,到面对现实政治的挑战,再到最终融汇法、道、阴阳五行等诸家学说,最终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宏大思想体系。读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他伏案疾书的身影,听到他与同僚辩驳的声音,感受到他为了“独尊儒术”而付出的心血与智慧。书中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性决策的解读尤为深刻,并非简单的政治强权,而是对当时社会思潮、政治需求以及儒学自身发展逻辑的综合考量。作者用大量的史实细节和严谨的逻辑推演,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思想变革的复杂性与必然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董仲舒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用思想拨动历史之弦的智者。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董仲舒个人生平的了解,更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的一次深刻回溯与反思。

评分

初读《董仲舒评传》,就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他没有急于给董仲舒下定论,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他童年时的家境贫寒,到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再到中年时的声名鹊起,乃至晚年的深刻反思,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流畅。作者极其善于运用心理学和人物分析的视角,去解读董仲舒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与权衡。例如,在面对武帝关于“三统论”的质疑时,董仲舒是如何巧妙地化解危机,既保全了自身,又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这一点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观察,更是将天道与人事紧密联系起来,为君主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作者还探讨了这一思想在汉代社会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董仲舒的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与我促膝长谈,分享着一位伟大思想家的人生故事和思想轨迹。

评分

《董仲舒评传》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观感受是其史料的扎实与考证的严谨。作者似乎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浩瀚的史书和文献之中,从《汉书·儒林传》到各类传世古籍,他都一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解读。书中的每一段论述,几乎都能找到可靠的史料支撑,这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极具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董仲舒著作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摘录原文,而是深入剖析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契合。例如,对于《春秋繁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论述,作者通过对董仲舒思想发展阶段的分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打破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董仲舒,他并非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时代局限和思想困境的学者。作者的态度是客观的,他既肯定了董仲舒的伟大贡献,也指出了他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种不回避、不粉饰的态度,让这本书更具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评分

《董仲舒评传》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智性与启发的。作者在行文间,展现了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史书叙述,而是跳脱出来,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董仲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董仲舒的“改制”思想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他指出,董仲舒并非仅仅是传统儒学的继承者,更是对传统进行革新与发展的大家。例如,他在“天人感应”思想中融入了对自然规律的关注,在“三统论”中试图调和历法与历史的统一,这些都体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芒。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时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发人深省。他善于运用类比和象征,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使是对古代思想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局限于简单的褒贬,而应更多地去理解其思想的生成逻辑、历史贡献以及局限性。它鼓励我用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历史,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洪流所掩盖的智慧。

评分

今天下午收到书了,外包装很好,很满意。看了很多[Z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介绍我看的,非常喜欢[ZZ]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宝贝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莫言。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SM],很值得看,价格也划算,比书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这本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好好看了一下,写得很棒,[NRJJ],内容也很非常丰富。[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 [SM],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爱书、惜书、读书都为世人所推崇。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今天你读书了吗?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亲子阅读,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记得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说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书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过去,从而在很小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印象,书里有好东西。这和我们古人所说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点异曲同工吧。

评分

应该是扎实的著作。马上就看。

评分

今天下午收到书了,外包装很好,很满意。看了很多[Z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介绍我看的,非常喜欢[ZZ]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宝贝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莫言。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SM],很值得看,价格也划算,比书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这本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好好看了一下,写得很棒,[NRJJ],内容也很非常丰富。[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 [SM],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爱书、惜书、读书都为世人所推崇。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今天你读书了吗?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亲子阅读,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记得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说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书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过去,从而在很小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印象,书里有好东西。这和我们古人所说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点异曲同工吧。

评分

应该是扎实的著作。马上就看。

评分

今天下午收到书了,外包装很好,很满意。看了很多[Z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介绍我看的,非常喜欢[ZZ]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宝贝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莫言。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SM],很值得看,价格也划算,比书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这本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好好看了一下,写得很棒,[NRJJ],内容也很非常丰富。[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 [SM],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爱书、惜书、读书都为世人所推崇。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今天你读书了吗?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亲子阅读,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记得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说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书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过去,从而在很小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印象,书里有好东西。这和我们古人所说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点异曲同工吧。

评分

今天下午收到书了,外包装很好,很满意。看了很多[Z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介绍我看的,非常喜欢[ZZ]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宝贝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莫言。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SM],很值得看,价格也划算,比书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这本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好好看了一下,写得很棒,[NRJJ],内容也很非常丰富。[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 [SM],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爱书、惜书、读书都为世人所推崇。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今天你读书了吗?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亲子阅读,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记得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说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书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过去,从而在很小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印象,书里有好东西。这和我们古人所说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点异曲同工吧。

评分

近年来,董仲舒的书籍出了不少,真正解决问题的书籍不太多,但愿这一本在阅读中有些新启发。

评分

近年来,董仲舒的书籍出了不少,真正解决问题的书籍不太多,但愿这一本在阅读中有些新启发。

评分

近年来,董仲舒的书籍出了不少,真正解决问题的书籍不太多,但愿这一本在阅读中有些新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