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
原价:25.00元
作者:赵刚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122004567
字数:267000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包含三个模块:“编程指令篇”、“机床加工操作篇”和“加工实例篇”,分别对数控编程指令和机床加工操作过程中必备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加工实例篇”中所列举的实例均是来源于作者多年来的教学与生产实践,以及带领学生参加数控大赛时候的讲义,目的是使本书既便于理论教学也能指导实习生产。因此,紧密结合实践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可供广大数控机床操作工与编程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职业院校数控相关专业师生组织教学及实训环节时的参考用书。
目录
编程指令篇
第1章 数控编程概述
1.1 NC程序简介
1.2 地址符和地址字详解
第2章 子程序的调用
2.1 子程序的格式
2.2 执行方法和顺序
第3章 孔加工固定循环指令
3.1 孔加工固定循环指令简介
3.2 钻削循环指令G81和G82
3.3 钻削深孔指令G73和G83
3.4 镗削循环指令G76、G85、G87和G89
3.5 攻螺纹固定循环G74.和G84
第4章 铣削编程中的实用功能
4.1 极坐标(G15、G16)的使用
4.2 坐标系旋转指令(G68与G69)
4.3 可编程镜像(G51.1与G50.1)
4.4 比例缩放(G50与G51)
第5章 用户宏程序简介
5.1 宏程序的概念
5.2 宏程序的赋值
5.3 宏程序中的变量
5.4 运算符与表达式
5.5 循环控制语句
5.6 宏程序的分类
5.7 宏程序编程示例
机床加工操作篇
第6章 数控铣削加工必备工艺知识
6.1 数控铣床的坐标系与关键点
6.2 铣削用量
6.3 编程中的常用工艺路线
第7章 FANUC OiMate数控加工中心操作面板
7.1 FANUC Oi系统操作面板
7.2 操作面板的组成
第8章 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专项练习
8.1 数据的输入/输出与程序的编辑
8.2 机床的手动操作
8.3 加工中心的对刀
8.4 数控机床自动运行专项练习
加工实训篇
第9章 数控铣削加工实例
课题1 平面铣削的数控编程加工
课题2 “8”字形密封槽的铣削加工
课题3 铣削加工“C”形凹槽
课题4 铣削加工英文字母“C”
课题5 铣削加工台阶
课题6 带刀具半径补偿时的编程
课题7 铣削某连接件
课题8 局部工件坐标系的建立与子程序的调用
课题9 子程序的嵌套
课题10 螺旋线铣削加工“离合器”零件
课题11 XZ(G18)平面上的子程序调用
课题12 简单曲面加工的手动编程
课题13 曲面的手动编程
课题14 圆台零件的铣削
课题15 子程序和半径补偿相结合使用
课题16 加工凸台
课题17 利用极坐标指令加工钻套
课题18 加工“内弧线”下连杆
课题19 利用旋转坐标加工标志图形
课题20 利用镜像加工功能完成全国数控竞赛试题
课题21 铣削加工“支座”
课题22 铣削加工“回转缓冲器”
课题23 加工变位齿轮
课题24 宏程序的二重嵌套
课题25 铣削加工内圆弧面
课题26 利用WHILE语句完成内圆弧面的铣削加工
课题27 利用WHILE语句完成内圆角的加工
课题28 特殊指令G10的应用
课题29 利用G10指令倒圆锥
课题30 薄壁零件的铣削
编程加工练习题
附录 写给数控编程人员和加工操作者的话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建筑是有灵魂的,而这本《建筑十书》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匠人精神”和“工艺传承”的细致描绘。书中并没有回避建造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而是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如何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如何将精湛的工艺融入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石材切割、雕刻以及木材连接等工艺的介绍所吸引,这些古老的技艺,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和经验。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古建筑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结构,更在于那些世代相传的匠人精神。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工匠的名字,这让我感受到,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杰作,更是无数劳动者的共同结晶。这种对“人”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立体和饱满。它让我认识到,每一次伟大的建筑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而这种传承,才是建筑能够跨越时空的根本原因。
评分对于一直对西方历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我而言,这本《建筑十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理解古典文明。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城市规划”与“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阐述。作者并没有将建筑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探讨了建筑如何塑造城市的面貌,城市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建筑的设计。我被书中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布局的描述所吸引,那些有规划的街道、广场、神庙和公共建筑,共同构建了一个有序、和谐、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作者甚至会分析不同城市的功能分区,以及建筑如何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这让我意识到,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品,更是构成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塑造了城市的性格和魅力。书中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也让我印象深刻,古人如何通过建筑来营造集会、交流、娱乐的场所,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本书让我对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城市的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老文明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建筑十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古典建筑世界的绚丽大门。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对“公共性”与“私密性”在建筑设计中平衡的探讨。古希腊的广场、神庙,古罗马的公共浴场、议事厅,无不体现了对集体生活和公共空间的重视,而书中对这些建筑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社会如何通过建筑来凝聚人心,表达价值观。同时,书中对私家住宅的描写,也让我窥见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如何在家居空间中寻求宁静与舒适。作者并没有将这两者割裂开来,而是阐述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如何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社会空间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元素的分析,比如柱廊的设计,既可以为建筑增添庄重感,也可以为人们提供遮阳避雨的场所,这种功能性与象征性的统一,正是古典建筑魅力的所在。书中对“纪念碑性”建筑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构筑物,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对这些建筑的解读,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人的智慧。整本书就像一本建筑的“百科全书”,但又充满趣味和启发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一些建筑,并从中看到了古典建筑的影子和影响。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著作,即便我并非科班出身,却也能在其中寻得无穷的乐趣与启迪。初次翻阅,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其精美的插图,每一幅都仿佛将我带回了古希腊或古罗马的辉煌时代。书中对帕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等经典建筑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展示,更包含了对建筑师们在建造这些宏伟建筑时所运用到的空间构图、比例关系、材料选择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细致解读。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的详细阐述,每一式的独特之处,从柱头、柱身到柱基,其线条的优雅、比例的协调,都蕴含着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不仅仅是宏伟的公共建筑,书中对一些私人住宅、陵墓的介绍也同样引人入胜,让我窥见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作者的文笔流畅而不失严谨,即使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建筑原理,也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书中对于“黄金分割”在建筑中的应用,我之前只在数学课上模糊了解,但通过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的讲解,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数学原理如何巧妙地融入到建筑的肌理之中,赋予其和谐与均衡的美感。此外,作者对建筑历史背景的梳理也十分到位,让我能够将建筑本身置于其产生的时代环境中去理解,例如,在介绍古罗马的拱券技术时,作者就详细阐述了它如何改变了建筑的可能性,如何使得更宏伟、更开阔的空间得以实现。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与发现,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建筑”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怀揣着对西方古典建筑的满腔热情,终于等来了这本《建筑十书》。这套书的厚重感和装帧设计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价值。我最看重的是它对建筑理论的深入探讨,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建筑实例,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些构成西方古典建筑精髓的哲学思想和美学原则。比如,书中对“秩序”、“比例”、“和谐”等概念的阐释,让我明白了这些抽象的词汇如何在具体的建筑形态中得以体现,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我尤其被书中对“人”与“建筑”关系的讨论所吸引,古代建筑师们如何将人体的尺度、人体工学以及人的精神需求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从而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空间。这与当下许多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建筑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对“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引用的大量古代文献和哲学家的观点,更是为这些理论增添了说服力和深度。例如,在讨论建筑的“神圣性”时,作者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宇宙和谐的论述,将建筑的庄重与崇高感与宇宙的秩序联系起来,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建筑作为一种精神载体的可能性。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建筑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分析,如何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建筑形态背后的深刻意义。这对于我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建筑十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内页所吸引。作为一个业余的建筑爱好者,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形式”与“功能”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阐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在西方古典建筑中,形式是如何服务于功能,功能又是如何启发形式的。例如,书中对古罗马拱券结构的应用,就详细介绍了这种结构如何在满足承重需求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形式,进而影响了后世的建筑风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重复”与“变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的解读。无论是柱廊的规律性重复,还是不同装饰元素的巧妙组合,都展现了古人如何在统一的秩序中寻求变化,在严谨的构图中体现生机。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设计并非是单调的模仿,而是在规律中寻找突破,在变化中保持统一。书中对“统一性”的追求也让我印象深刻,古建筑往往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将不同的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与当下许多建筑设计中追求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有所不同,让我对“整体性”和“秩序感”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个建筑的“哲学指南”,它引导我去思考建筑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视觉美感。
评分作为一名对美学有着较高追求的读者,这本《建筑十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西方古典建筑的期待。我最喜欢书中对“空间”的塑造与体验的描绘。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外部形态,更是着重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构成、流线以及人们在其中所产生的感受。我被书中对大教堂内部空间的描述所深深打动,那种高耸的穹顶、斑斓的彩色玻璃以及精心设计的采光,共同营造出一种神圣、肃穆而又令人心潮澎湃的氛围。作者甚至会分析人们从入口进入,经过不同区域,最终到达祭坛的心理感受和视觉体验。这种对“体验式”建筑的解读,让我明白,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静态的构筑物,更是能够与人产生互动,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的动态空间。书中还对比了不同建筑类型在空间塑造上的差异,比如公共建筑的开阔与宏伟,与私人住宅的私密与温馨,都体现了设计者对不同空间属性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空间的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关乎着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与环境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对建筑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对十个核心主题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丰富内涵。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对“光”与“影”在建筑空间塑造中的作用的分析。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类型的案例研究,生动地阐释了光线如何被引入建筑内部,如何与墙体、柱廊、穹顶等结构相互作用,从而营造出变幻莫测、充满诗意的空间氛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堂内部采光设计的描述印象深刻,那种将神圣的光芒引入建筑,引发信徒们敬畏之情的设计手法,至今仍让我感到惊叹。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甚至会追溯到自然光的角度、季节的变化,以及建筑材料本身的反射和吸收特性,这些都使得我对光影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其在建筑空间中扮演的“灵魂角色”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材料”的讨论也同样精彩,从早期建筑中的石材、木材,到后来罗马时期对混凝土的应用,作者不仅介绍了材料的物理特性,更阐述了它们在建筑美学和结构上的重要意义。这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由无数细腻的材料组合而成,每一种材料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匠人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西方古典建筑的魅力感到着迷,而这本《建筑十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深入了解的途径。我特别被书中对“历史感”与“永恒性”的探讨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的分析,展示了建筑如何记录历史的变迁,又如何试图超越时间的限制,传达一种永恒的美学理念。例如,书中对古罗马斗兽场等建筑的解读,不仅仅是描述其结构和功能,更在于挖掘其作为历史见证所承载的意义。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一些古建筑能够穿越千年依然让我们感到震撼?这本书给了我答案。作者认为,这种永恒性来自于其蕴含的普适性的美学原则,来自于其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触动。书中对“象征意义”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许多古典建筑的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神庙中的神圣性,宫殿中的权力象征等等。通过对这些象征意义的解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结构。这本书不仅仅是建筑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它让我对西方古典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真挚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活化石。这本《建筑十书》恰恰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比例”与“尺度”的细致讲解。从古希腊时期就提出的“黄金分割”到后来各种比例体系的演变,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图例,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学原理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而营造出视觉上的和谐与美感。我以前总觉得一些古建筑看起来特别舒服,但说不出具体原因,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都是精确计算和巧妙设计的功劳。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他还会通过对具体建筑实例的分析,来证明这些比例和尺度的重要性。例如,他会对比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来展示比例体系的演变以及它们对建筑整体风格的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对人体比例与建筑比例关系的讨论所打动,古人认为建筑的美来源于人体的和谐,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我对古典建筑的敬意油然而生。书中还涉及了不同尺度下的建筑设计,从宏伟的城市规划到精巧的室内装饰,都体现了对比例和尺度的严谨把握。这让我明白,建筑的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贯穿始终的美,它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外观上,更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很好。不错不错。。。。。。。。。。。。
评分书一般,原来是32开本的,有点袖珍!
评分十分经典十分经典十分经典的一本书了。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学建筑的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启蒙
评分很好。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很好。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