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铁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政治
  • 经济
  • 危机
  • 社会变革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 当代中国
  • 改革开放
  • 历史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55574
商品编码:1027606814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温铁军 著作 定  价:55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页  数:30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6055574 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一次“上山下乡”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等
温铁军 著作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先后承担多个重量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国家、省部级多个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等
深入中国近现代社会脉络的史学力作:探寻转型期中国的底层逻辑与宏大叙事 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社会结构性变革与国家治理能力演进的宏大历史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单一的历史事件或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而是以一种纵深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晚清以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与民众关系等多个维度上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转型过程。它旨在透过表层的政治风云和经济波动,揭示支撑起这个庞大社会运转的深层逻辑、制度构建与文化心态的变迁。 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扎实,由数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板块构成,每一部分都力求从多重史料和不同学派的视角进行交叉印证,构建出立体化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国的社会结构重塑与地方精英的变迁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近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瓦解与重组。作者细致分析了科举制度废除后,知识分子阶层身份的重塑,以及新兴的商人和地主阶层在权力真空中的角色定位。 重点探讨了“士绅-地方治理”模式在帝国衰落过程中的松动与断裂。通过对特定区域(如长江中下游与北方平原)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削弱如何导致地方性社会组织和非正式权力网络的重要性上升。同时,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军阀混战与民族危亡背景下,文化精英如何尝试以不同的理论路径(如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萌芽)来“拯救”中国,并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教育体系和早期政党构建之中。 特别关注了社会流动性的变化。在城市化初露端倪的背景下,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流动方向以及他们对新兴政治力量的初步反应,构成了理解随后革命叙事形成的重要基石。 第二部分:新政权初期的国家构建与社会动员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点分析了新政权如何通过一系列激进的政策工具,对传统社会结构进行彻底的重塑。 土地改革的深远影响: 作者不仅梳理了土地改革在政治上巩固政权的作用,更深入剖析了其对乡村社会关系、财产观念和集体行动能力产生的持久影响。这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重塑。 群众路线的实践与制度的形成: 详细阐述了从“镇压反革命”到“三反五反”运动,再到初期的工业化部署,国家机器如何逐步建立起一套覆盖面极广的社会控制与资源调配体系。对“单位制”和“人民公社”的制度设计理念、实际运行中的张力,以及它们如何嵌入到家庭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部分尤其强调了意识形态统一与国家意志对社会多元性的挤压过程。 第三部分: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逻辑与体制约束 本部分侧重于分析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定历史阶段(如“大跃进”前夕与特定五年计划时期)的经济决策逻辑与资源配置模式。 本书认为,理解中国早期的经济成就与代价,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指标的比较上,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重工业优先”战略选择的内在逻辑及其对消费结构和区域平衡的长期影响。研究了中央计划体系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博弈,以及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指令时所展现出的能动性与地方保护主义的萌芽。 书中还探讨了城市工人阶层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变迁,他们作为“阶级代表”所享有的物质特权,以及这一特权体系如何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的一环。同时,也对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黑市现象进行了审视,指出它们是僵化体制下社会需求的自然反应。 第四部分:文化转向与社会心理的演变 本部分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对国民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态的塑造。 本书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运动进行了细致考察,分析了这些运动在动员民众、清除旧有文化基因方面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教育如何被用作意识形态灌输的主渠道,以及在全民教育普及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传播的渠道是如何被国家完全垄断的。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关注“人”的能动性。在高度集中的政治压力下,个体如何通过“非政治化”的私人生活领域进行情感寄托和价值维持,以及家庭伦理、民间信仰等传统元素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第五部分:体制的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探索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延伸至后期的探索阶段,审视了在既有制度框架下,社会各界对体制约束的反应和尝试性突破。 这包括对早期改革试点现象的分析,例如在特定领域,国家如何尝试引入市场机制而又不彻底颠覆既有的分配体系;对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批判和现代化理论建构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对基层治理在面对人口流动、环境压力等新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层次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在近现代所经历的痛苦的、剧烈的、但也充满韧性的社会转型,探究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复杂性的历史底层动力。它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反对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致力于呈现一个充满内部张力与动态平衡的历史进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立刻吸引了我。我对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历史进程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些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所经历的“危机”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剖析这些危机事件的根源、表现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走出低谷,并最终实现国家发展的。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些“危机”时刻,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决策的?有哪些经验教训?这些经验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这本书的“真实经验”三个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那些不被教科书简单概括的、更具人情味和时代印记的真实故事。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对中国共产党建政以来的历史充满了探索的动力,尤其是那些充满挑战和转折的时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所经历的“危机”究竟是什么?这些危机是内生的,还是外源性的?它们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来展现这些危机的真实面貌,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概念。同时,我也期待能够看到,在每一次危机面前,中国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反思的教训?尤其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这些危机是如何塑造了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的。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一种智慧的传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重重困难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最终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力量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叙事格局所折服。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苦于市面上充斥着一些片面、甚至带有偏见的解读,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股清流,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窗口。我尤其关注那些影响中国走向的关键节点,例如,在每一次危机发生时,中国的决策层是如何分析形势、制定对策的?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和选择,最终又是何种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走向?我想探究的不仅仅是宏观的政策层面的博弈,更希望看到微观的社会层面所受到的影响。比如,经济危机时,普通民众的生计是否受到了严重威胁?社会动荡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是如何被改变的?这本书的“八次危机”的划分,让我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我希望通过对这些危机的深入剖析,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的性质和演变,以及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来源和其历史的合理性,也希望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决策的智慧。

评分

这本《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吸引我的,正是其聚焦于“真实经验”这一关键词。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为当下提供借鉴和启示,而“危机”恰恰是检验一个政权、一个国家韧性和智慧的试金石。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这“八次危机”的?它们各自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是怎样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历史的瞬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这些“真实经验”中,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内外挑战时,其决策逻辑、应对机制以及思想演变的过程。例如,在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时,政策是如何调整的?在社会矛盾激化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时,是如何处理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不断的磨砺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最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执政力量,并带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沉静而又力量感十足的画面,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那些波诡云谲的时期,国家是如何在重重挑战中找到方向,又经历了怎样的阵痛与蜕变。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被历史长河中时常提及的“危机”时刻,比如,在特定时期,经济发展面临哪些瓶颈?政治体制在转型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阻力?社会思潮又是如何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发生演变的?我更想知道,在这些动荡的背后,普通民众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选择,又承受了怎样的命运?这本书的题目“八次危机”,让我对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密集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想要去梳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巩固其执政地位,并最终带领国家走向复兴的。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视角,而不是那些浮光掠影的叙述,能够触摸到历史肌理的真实触感,去感受那些曾经的艰辛,以及克服困难后的那份不易。

评分

内容很好,但是书的外部没有塑料封,搞得像人家退的货

评分

京东的送货速度很快,商品质量还不错

评分

京东正品好货

评分

仰慕温教授很久了,以前都是看视频的,这次买本书支持一下,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真的受益良多。

评分

给孩子买的,他说书还不错

评分

听说不错的一本书,刚收到,慢慢看

评分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评分

正版,很好,很好,正版,很好,很好,正版,很好,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