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可能吸引人,但丑*有趣——这正是艾柯这本迷人的大书呈现给读 者的。……百科全书式的引文、生动炫目的插图……在这些欢笑、色情、 恶心或恐怖形态的背后,你将很难接受它们有丑的一面。
艾柯为《美的历史》撰写的这部姊妹篇既是对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思 维的挑衅。艾柯尝试把丑作为历史和文化批评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分析, 呼应上一次的寻美之旅。……这种兼收并蓄的研究别具一格,必将吸引文 化和艺术史学者以及一般读者对这个颇受冷落的主题产生兴趣。
彭淮栋,生于1953年,台湾新竹县竹东镇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公司编辑,现任报纸编译。译文以典雅著称。部分译作: 《美的历史》(翁贝托·艾柯) 《俄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 《现实意识》(以赛亚·伯林)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爱德华·W.萨义德) 《论晚期风格》(爱德华·w.萨义德) 《音乐的极境》(爱德华·w.萨义德) 《西方政治思想史》(约翰·麦克里兰) 《意义》(Michael Polanyi) 《后殖民理论》(Bart Moore-GiIbert) 《自由主义之后》(Immanuel Wallersteln)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小说家、符号语言学**、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全球*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艾柯作品有《美的历史》、《时间的故事》、《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哲学大师对话红衣主教》(即出),其他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还包括《玫瑰的名字》《误读》《带着鲑鱼去旅行》《开放的作品》《波多里诺》《密涅瓦火柴盒》《悠游小说林》等近20本。
导论
**章 古典世界里的丑
1.一个由美主宰的世界?
2.希腊世界与恐怖
第二章 受难、死亡、殉道
1.宇宙至美论
2.基督受难
3.烈士、隐士、忏悔者
4.死亡的胜利
第三章 启示录、地狱和魔鬼
1.恐怖的宇宙
2.地狱
3.魔鬼的变形
第四章 怪物和凶兆
1.奇观和怪物
2.不受节制的新美学
3.怪物道德化
4.奇迹异闻
5.怪物的命运
第五章 丑、诙谐与猥亵
1.普利阿普斯
2.对农民的讽刺与嘉年华狂欢
3.文艺复兴与解放
4.漫画式讽刺
第六章 女人的丑:古代到巴洛克时期
1.反女性的传统
2.风格主义和巴洛克
第七章 近代世界的魔鬼
1.从造反的撒旦到可怜的墨菲斯特菲里斯
2.将敌人妖魔化
第八章 巫术、撒旦主义、虐待狂
1.女巫
2.撒旦主义、虐待狂、对残忍的爱好
第九章 对自然的好奇心
1.开肠破肚的尸体
2.面相学
第十章 浪漫主义以及对丑的拯救
1.丑的哲学
2.丑而堕入地狱的人
3.丑又不幸的人
4.不幸兼生病
第十一章 阴森
第十二章 铁塔和象牙塔
1.工业之丑
2.颓废主义和丑的放纵
第十三章 前卫运动与丑的胜利
第十四章 别人的丑、媚俗、坎普
1.别人的丑
2.媚俗
3.坎普
第十五章 **的丑
参考书目
关于本书引文
书目作者索引
艺术家索引
影片索引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切片”和“对比”的手法。比如,它会突然从一个宏大的帝国衰亡的背景中,跳跃到一个非常微小、甚至有些令人不适的社会风俗细节上,这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反而让历史的肌理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仿佛能闻到当时空气中弥漫的味道,感受到那些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选择。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似乎能从那些枯燥的官方文书和私人信件中,提炼出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情感内核——那些关于恐惧、贪婪、希望与背叛的叙事,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冲刷着我们对“进步”的传统认知。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全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冗余之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封面材质,配合烫金的字体,在书架上就显得沉稳大气。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分量所震撼,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消遣读物,一看就知道里面承载了厚重的学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反光的亮白纸,而是略微偏黄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对眼睛的负担小很多。而且,排版布局非常合理,行距适中,注释部分也处理得干净利落,不会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让人眼花缭乱。单从“物料”和“工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那句引文,选用了一种非常复古的衬线字体,瞬间就将人拉入了一种历史的氛围之中,感觉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也投入了极大的匠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捧在手里都觉得分量十足,充满了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求证精神所折服。它不像许多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只是对既有结论进行通俗化的转述,而是真正深入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去挖掘。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克制,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用一把细小的刷子,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尘埃,试图还原一个更复杂、更接近真相的图景。这种写作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侦探般的刺激感。你必须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去审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史料碎片,然后才能理解他为何会得出那个看似惊世骇俗,但细思之下又无可辩驳的结论。坦白说,阅读的门槛不算低,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珍贵。它强迫你去思考“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否真的就是全部,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才是阅读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观点是具有强大颠覆性的,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被美化和神化的历史进程背后的丑陋真相,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这种“不留情面”。它拒绝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强迫读者直面人性的幽暗面,直面历史留下的那些难以磨灭的创伤和污点。这是一种非常勇敢的写作姿态,也要求读者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既有世界观的“大扫除”。它不是一本读完后会让你心情愉悦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读完后会让你变得更清醒、更具批判性思维的书。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今天,这种能够穿透迷雾、直达本质的深刻反思,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在经历一次痛苦但必要的重构。
评分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和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政治权力斗争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被“塑造”和“固化”的。尤其是一些关于群体心理和文化禁忌的论述,读来令人脊背发凉,因为你会发现,我们今天深信不疑的一些“常识”,其根源竟然是如此的偶然和脆弱。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文明的进程并非一条单向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反复、倒退和被遗忘的岔路口。这种对历史“非线性”特征的深刻洞察,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读完之后,看待当代的新闻事件,都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种审视性的、拉长时间尺度的眼光,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喧嚣所迷惑,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重量和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