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是弘扬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傣族人民优秀儿子刀安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乡;远见卓识,除弊革新,为推动社会改革,提倡学习新文化、新知识,发展科学教育,现代经济,建立先进政治军事的民主革命精神。讴歌忠于孙中山总理的刀安仁等中国同盟会革命党人在滇缅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革命活动,以武装斗争夺取清政府封建政权,建立共和,较全面贯彻三民主义纲领的革命尝试。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原创性历史科学著作。
刀安仁因蒙受不白之冤,革命功绩被长期湮没,辛亥腾越革命的重要历史被扭曲。《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在翔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基础上,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运用民族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恢复辛亥革命腾越民主革命的历史真相,还刀安仁以民主革命先驱的革命形象。
作者简介
曹成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专著有:《傣族农奴制和宗教婚姻》、《傣族社会研究》、《傣族村社文化研究》、《版纳絮语》等。其学术著作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傣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规律,提出了傣族文化的特点即村社文化,学术价值较高,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合著论著多种。
在国内外发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论文50余篇,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国泰国史中文资料委员会及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调查研究项目12项。受聘为泰国总理府泰国史中文资料委员会编审委员会顾问。
目录
序言
序言二
第一章 民主革命先驱
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
革命和史学家的评赞
第二章 腾越傣族社会经济
古代傣族社会经济
元明以后的社会经济
第三章 德宏傣族社会领主制经济的发展
村社解体对领主制的影响
地主经济逐渐形成
近代干崖地区的地主制经济
干崖土司典卖领地
第四章 干崖的国内外形势
腾越社会经济的影响
干崖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五章 忠诚镇守国门
殖民者对国土的觊觎与人民的抗争
刀安仁父子竭尽防御之责
第六章 英军侵缅的启示
莽达喇疆括避居中国
中国政府对疆括的关注
各族人民的卫国决心
第七章 奋勇抗击入侵
反侵略队伍的成长
大青树营盘之战
史诗《抗英记》
第八章 寻求改革真理
有感于贪官枉法
初识缅甸进步华侨
第九章 革命党人秦力山
从改良迈向革命
革命党人秦力山
秦力山的《革命箴言》
第十章 秦力山在干崖
秦力山之至干崖
秦力山在各族群众中
秦力山与孙中山
深切的缅怀
附1:秦力山墓碑
附2:国民政府褒扬秦力山令
第十一章 秦力山之辞世
驳章 太炎谋害说
扩散谋害说的推手
第十二章 傣族第一代留学生
留日途中
傣族留学生在日本
傣族精英刀安文
中国妇女留学的嚆矢
第十三章 革命导师孙中山
晋见孙中山
加入同盟会
归国领导革命
不负革命重任
孙中山和同学们
第十四章 宫崎滔天与刀安仁
宫崎滔天与中国民主革命
宫崎夫妇与刀安仁的友谊
第十五章 宫崎骏藏(造)的诞生
第十六章 刀安仁与宋教仁的交谈
刀安仁与宋教仁之相识
刀安仁与宋教仁的交谈
南诏族属问题
第十七章 谱文艺华章
引经典推陈
领傣戏创新
开诗歌先河
第十八章 除弊革新
第十九章 探索实现现代化
引进先进科技
进行经济改革
第二十章 小室友次郎和岩本千纲
小室友次郎
岩本千纲
岛让次郎和山本
第二十一章 戊申永昌起义
永安革命军
永昌起义
第二十二章 腾越起义及历史意义
同盟会在滇西的活动
腾越自治同志会
腾越起义
云南省军都督府的错误治理
腾越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二十三章 缅甸中国同盟会与腾越起义
缅甸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缅甸中国同盟会与腾越起义
第二十四章 缅甸中国同盟会与腾榆冲突
腾榆两军冲突
缅甸中国同盟会的严正立场
第二十五章 腾越都督刀安仁
腾越都督刀安仁
张文光之为都督
第二十六章 刀安仁都督的工作
回归历史
刀安仁与缅甸中国同盟会
积极维护和贯彻革命方略
第二十七章 是非功过评说
要求大理反正当局端正立场
正确处理边境涉外事务
对外宣言
刀上达问题及其性质
卓越的建军治军才能
发行军用票有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第二十八章 百年之谜
谁是谜的炮制者
试揭谜底
孙中山黄兴的营救
第二十九章 世纪反思
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根源
改革面临的挑战
主客观条件不具备
没有经验可资借鉴
国内外反动当局的压制
内部顽固势力的掣肘
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历史车轮必将向前运转
第三十章 志士安息凤凰山
附录
《刀安仁传》王度著
《悼刀安仁》(民国)佚名
《旅日之歌》刀安仁著刀保旭译
《旅日之歌》傣文原文刀安仁著
编后语
参考论著资料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面对清廷腐败衰落,国内外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革命思潮的高涨,促使世代精忠于中央王朝的干崖土司,热爱祖国,保卫边陲的土司刀安仁,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统治,振兴民族经济,走富国强兵之路,国家才能独立富强,民族才能繁荣昌盛,遂逐步从封建卫士转变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坚强战士。
刀安仁为了实现变革理想,决定西游印度,东渡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考察社会经济制度。他于1905年远航印度归来,途经缅甸停留期间,与缅甸华侨资产阶级民主进步人士陈甘泉、徐赞周、庄银安等交游,受其启迪,结为知己,许以归国反清为己任。刀安仁回国不久,陈甘泉等即将从改良者,转变为激进民主革命者,并同孙中山先生等一起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的革命党人秦力山荐介,前往干崖,协助刀安仁经办军国民学堂。该学堂民国政府列为云南省第一个革命组织。宣传革命,培养人才,为革命积蓄力量。具有初步民主革命思想的刀安仁得益于秦力山的引荐,自率男女学生十余辈,东渡日本留学,从此多次往返于缅甸的八莫、曼德勒、仰光,印度的新德里,暹罗的曼谷,新加坡,中国的昆明、上海、香港和日本的横滨、东京等国内外大中城市,进行游历考察,丰富现代科学知识。在途经新加坡时与孙中山结为知遇,至日本之后与日本革命友人宫崎滔天(又名宫崎寅藏、白浪滔天)等建立革命联系,参加同盟会,从而树立了民主革命思想,接受革命组织领导,从政治思想组织上转变封建领主立场。
前言/序言
中国民族史及中国边疆地理研究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销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历史系、社会学系,三校的民族史、民族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汇集于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民族研究部。1956年,又创建历史系,著名蒙古史和元史专家翁独健教授担任系主任,分设民族历史和民族学两个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吴文藻、潘光旦、林耀华、费孝通、傅乐焕、王锺翰等著名学者在系任教。20世纪50年代,全体师生参加了国家民委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编写。尔后部分教师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整理了中印、中苏、中越边界资料(包括南海诸岛资料),并负责《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部分的编绘工作。历史系和民族研究部相关人员构成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方面的重要力量,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民族史和边疆史地论著。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王锺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费孝通、陈连开等编著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卷》,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等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好的,为您创作一篇关于一本名为《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的图书的简介,内容将专注于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方面,并力求自然流畅,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新时代的黎明:一部未曾书写的史诗》 本书简介 这部名为《新时代的黎明:一部未曾书写的史诗》的作品,旨在为我们理解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提供一个全新的、多维度的审视框架。它不是对某位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对单一政治事件的编年史,而是一部着重于时代精神、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文化思潮涌动的深刻剖析。 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描绘一个旧秩序崩塌、新秩序艰难孕育的复杂图景。我们试图将目光从传统的“精英叙事”中抽离出来,转向那些塑造了时代底色的更为深层的力量:基层民众的觉醒、新兴阶层的崛起、传统儒家伦理在现代冲击下的瓦解与重构,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思想光谱的剧烈分化。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脉络与裂痕 本书开篇,我们首先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结构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解剖”。我们没有将这个时期简单地视为“革命前夜”,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内在矛盾与活力的复杂有机体。 一、经济基础的悄然异动: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考察了长江流域和沿海通商口岸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不同于教科书上对“官僚资本”的刻板印象,本书关注的是那些试图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对稳定税制、统一货币和受法律保护的产权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望,这种经济上的诉求,是如何不经意间为政治变革埋下伏笔的?我们着重分析了商业网络如何在信息不畅的时代充当了“非正式的传播渠道”,使得新的观念得以跨越地域的鸿沟。 二、乡土中国的“隐形权力”: 传统的士绅阶层在政治权力边缘化后,其在地方社会中的“文化权威”和“资源调配能力”并未完全消失。本书运用社会学方法,探讨了族权重建、宗族调解以及地方慈善事业等“隐形权力”结构,如何在新的军阀统治和中央政府权力真空期,继续维系着社会的基本运作。这种韧性与妥协,正是理解当时社会稳定性的关键。 三、教育体系的“双轨制”困境: 新式学堂的建立无疑是进步的象征,但本书更关注的是这套教育体系如何制造了新的社会张力。一方面,它培养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受过新教育的人才与广大的未受教育群体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认知鸿沟,这种“知识的断裂”如何影响了后续的政治动员策略?我们分析了旧式私塾的消亡与新式教育的普及之间的速度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 第二部分:思潮的浪潮与观念的冲突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1900年至1920年代初期,思想界经历的剧烈“去魅”过程。这不是简单的“西学东渐”,而是一场关于“中国是谁”的深刻哲学辩论。 一、对“传统”的辩证审视: 许多研究倾向于将传统文化视为革命的对立面。然而,《新时代的黎明》主张,真正的革命者在推翻旧制度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可以“援引”和“改造”的传统资源。书中详细梳理了关于“民德”与“民智”的争论,探讨了思想家们如何试图在孔孟之道与卢梭、孟德斯鸠的思想之间搭建桥梁,哪怕这种搭建过程充满了内在的悖论与妥协。 二、身份认同的重塑: “国家”概念取代“王朝”概念,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本书侧重于分析不同群体如何理解这个抽象的“国”。对于留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蓝图;对于底层民众而言,它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兵役和赋税负担。我们考察了早期报刊杂志上关于“国民性改造”的讨论,揭示了知识分子试图通过精神层面“铸造国民”的雄心与实际操作中的困境。 三、政治哲学的“兼容并蓄”: 在现代政治理论涌入的初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本书细致分析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如何在同一批知识分子群体中并行存在、相互渗透。这种“思想上的大熔炉”现象,既是那个时代活力的体现,也是后续政治路线选择复杂性的根源。我们关注的是,在思想没有完全固化之前,那种对“多种可能”的开放态度如何微妙地影响了早期政治组织的形成。 第三部分:微观视域下的社会肌理 为避免将历史写成宏大叙事的堆砌,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特定“场域”的深入考察,旨在捕捉那些不易被主流史学记录的社会细节。 一、城市与乡村的“时间差”: 现代化的进程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性。本书对比了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超前”生活方式与广袤内地乡村的“时间停滞”状态。通过对地方志、商业信函和私人日记的分析,我们尝试构建一个“社会时间轴”,展示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以截然不同的速度和节奏面对新的时代挑战。 二、女性角色的“缺席”与“在场”: 传统史学常将女性置于家庭的附庸地位。本书则试图发掘那些在社会转型期中,借由教育、实业救国或民间组织中扮演的“隐形角色”。我们不讨论具体的革命事件,而是聚焦于她们在文化领域(如新文学的早期尝试、女学堂的兴办)和经济生活(如纺织女工的出现)中,如何逐步争取话语权,尽管这种争取往往是片段化和非线性的。 三、信息流动的技术基础: 蒸汽机、电报线、新式印刷术——这些技术不只是工具,它们重塑了社会关系。本书探讨了这些现代通讯手段如何在军事调动、商业信贷乃至政治传单的秘密分发中发挥作用,展示了技术进步是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无形力量。我们关注的是信息的“速度”和“可靠性”如何成为新旧权力博弈中的关键筹码。 结语:留白与展望 《新时代的黎明》试图描绘的是一片正在被开垦的土地,而非一座已经建成的宫殿。它专注于变革的机制、观念的冲突以及社会肌理的松动,而非某个标志性人物的决策或某次明确的胜利。全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横向视角的历史分析,邀请读者去思考:在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期,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无数次尝试、无数次挣扎、无数次不那么“光荣”的妥协,究竟是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个“新时代”的基石。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揭示的那个充满张力、未被完全定义的时代精神,而非对既定结论的重复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