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材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自考通全真模拟试卷 全套2本

自考教材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自考通全真模拟试卷 全套2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考
  • 现代文学史
  • 教材
  • 模拟题
  • 00537
  • 自考通
  • 全真模拟
  • 文学史
  • 考试
  • 全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50353
商品编码:10259820938

具体描述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37

含:中国现代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

 

【主编】丁帆 朱晓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3075

【版次】2011年9月

【开本】787mm*1092mm

【字数】433千字

【页数】301

【定价】35.00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配套试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真模拟试卷

汉语言文学专业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出 版】:中国言实出版社

【开 本】:787*1092 1/16

【版 次】2014年6月第3次印刷

【定 价】:20.00元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教材(00537)导读与备考指南 前言 亲爱的考生,踏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您将与一群在历史洪流中呐喊、挣扎、思索、创造的灵魂同行。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启迪者。本书旨在为您系统梳理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科目,提供一份详尽的学习导读与高效备考指南,帮助您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掌握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一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览与学习方法 一、何为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通常指从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革新。其核心特征体现在: 语言的革命: 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文学更加贴近大众,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思想的解放: 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民主科学,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 体裁的创新: 借鉴西方文学的多种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并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与发展。 民族精神的觉醒: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凝聚了民族的希望与力量。 二、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仅是应对考试的需要,更是: 认识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 现代文学作品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知历史的厚重与变革的阵痛。 理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镜子: 许多现代文学作家本身就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创作历程往往与他们的个人命运、思想演变紧密相连。 提升人文素养的阶梯: 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艺术魅力,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方法的基础: 学习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思想主张,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运用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三、高效学习策略 1. 系统梳理,构建框架: 牢固掌握教材的章节结构,理解每个时期、每个流派在整个文学史中的位置和作用。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时间轴等方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2. 精读教材,吃透内容: 逐字逐句研读教材,理解概念、事件、人物、作品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及历史地位。特别注意教材中划重点、加粗字体的内容。 3. 理解作家,熟悉作品: 围绕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展开学习。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演变、创作风格,熟记代表作品的篇名、主题、艺术手法及主要人物。 4. 把握流派,分析特征: 学习不同文学流派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其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的异同。 5. 联系时代,深化理解: 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理解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6. 多做练习,巩固记忆: 运用模拟试卷和往年真题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熟悉考试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7. 善用资源,拓展视野: 查阅相关学术论文、评论文章,观看文学讲座视频,阅读原著作品,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核心内容解析 本部分将根据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对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解析。 第一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兴起(约1915-1924) 背景: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呼唤,对封建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文学革命的先驱: 陈独秀、胡适。 陈独秀: 倡导“文学革命”,提出“文学为吾人生活之表现”等主张,主张破除空洞的道德,提倡鲜活的文学。 胡适: 积极倡导“文学改良”,提出“大胆的写”的口号,主张“八不主义”(不 the,不 and,不 of,不 in,不 on,不 for,不 with,不 at),主张用白话写作,提倡“我手写我口”。 白话小说: 鲁迅: 《呐喊》: 篇章分析(如《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阿Q正传》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民性弱点形象。 《彷徨》: 篇章分析(如《祝福》、《伤逝》、《在酒楼上》等)。《祝福》刻画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妇女的压迫。 艺术特色: 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独特的语言风格、象征与讽刺的运用。 其他作家: 冰心(“爱的文学”,如《寄小读者》)、叶绍钧(教育小说)、周作人(闲适散文)。 新诗的诞生: 胡适: 提出“诗界革命”,倡导自由诗。 郭沫若: 早期浪漫主义诗歌,如《女神》,充满激情与反抗精神。 戏剧: 话剧的兴起: 曹禺(虽主要活跃在后期,但其戏剧思想在这一时期已显露苗头),洪深等。 文学社团与刊物: 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第二章: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兴起(约1924-1930) 背景: 政治形势的动荡,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增强,文学界出现新的思潮。 创造社的转型: 从“为艺术的艺术”走向“为人生”的文学。 太阳社与“三个代表”: 强调文学的革命性与阶级性。 “文学革命”的深化: “为劳动者而写”。 左翼文学的形成: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的统一战线形成。 文学的阶级性与战斗性: 强调文学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革命服务。 代表作家与作品: 鲁迅(后期作品,如《故事新编》)、茅盾(早期作品,如《蚀》三部曲)、丁玲(早期作品,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柔石(《二月》)等。 意识形态的斗争: 关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文学论战。 第三章: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与国民党统治区文学(约1930-1937) 背景: 日本侵略加剧,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民族矛盾尖锐。 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 茅盾: 《子夜》: 深刻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生活,揭示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复杂性和矛盾,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的形象。 《林家铺子》: 描写了小商人破产的悲剧。 艺术特色: 宏大的社会图景,精细的心理描写,结构严谨。 巴金: 《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描写了封建大家庭的衰败和青年人的反抗,歌颂了“爱情的火焰”和“自由的呼唤”。 “爱情的生命”: 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 艺术特色: 激情奔放的语言,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老舍: 《骆驼祥子》: 描写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京味儿”文学: 幽默、讽刺、悲悯的风格,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生动刻画。 艺术特色: 浓郁的北京风情,生动的人物语言,悲喜交织的笔调。 沈从文: 湘西题材作品: 如《边城》、《长河》等,描写湘西边地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田园牧歌式的向往。 “废墟”式的文学: 表现人性的扭曲与文明的失落。 艺术特色: 简洁、纯净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独特的“湘西风”。 现代派与象征派文学: 戴望舒(诗歌)、施蛰存、穆时英等。 “现代派”的探索: 关注都市生活、个人情欲,形式上的革新。 戏剧: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族内部的罪恶与悲剧。 进步文化运动: “七月派”等。 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约1937-1945) 背景: 全民族抗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 抗战文学的主题: 歌颂抗日战争,揭露日寇罪行,宣传抗日救亡。 国统区文学: 现实主义的深化: 郭沫若(战时诗歌)、老舍(《四世同堂》)、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巴金(《憩园》)等。 救亡的呼唤: 文学成为宣传和鼓动的重要工具。 解放区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文学方向,强调工农兵的地位,文艺必须与工农兵相结合。 典型代表: 小说: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白洋淀”系列)。 诗歌: 贺敬之(《回延安》)等。 曲艺、戏剧: “秧歌剧”的兴起。 艺术特色: 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乐观向上,充满革命热情。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1945-1949) 背景: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走向胜利。 解放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 国统区文学的危机与转向: 部分作家转向进步,一部分作家流亡海外,一部分作家被边缘化。 代表作家与作品: 丁玲、赵树理、孙犁等继续创作。 新中国文学的曙光: 孕育着新中国文学的诞生。 第三部分:模拟试卷与备考要点 本书包含两套全真模拟试卷,旨在帮助考生检验学习成果,熟悉考试题型。 一、考试题型分析 选择题: 考察基础知识,如作家、作品、年代、流派、概念等。 填空题: 考察对关键概念、名言警句、作品细节的记忆。 名词解释: 考察对文学术语、流派、运动的准确理解。 简答题: 考察对某一作家、作品、事件的阐述能力,要求有一定条理性和逻辑性。 论述题: 考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某一重要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评价,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深刻。 二、备考要点与答题技巧 1. 全面掌握教材: 确保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清晰的认识。 2. 重点突破: 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核心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必须吃透。 3. 理解历史脉络: 把握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特征、核心事件。 4. 熟悉文学理论: 掌握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文学思潮、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点。 5. 论述题答题技巧: 审题: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和要求。 构思: 确立清晰的观点,列出提纲,组织好论证层次。 论证: 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作家作品,进行有力的论证。 语言: 使用规范、准确的文学术语,语言流畅,逻辑严谨。 结尾: 总结升华,回应题目,点明主题。 6. 模拟练习: 认真完成模拟试卷,并对照答案进行反思总结,找出薄弱环节。 结语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篇章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通过潜心研读,您将不仅能掌握一门考试科目,更能获得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愿本书成为您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助您在自考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圆梦学府!祝您考试顺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全真模拟试卷”部分的质量简直是最大的槽点,它给人的感觉就是机械地重复和无效的测试。试卷的题目设置非常陈旧,大量题目集中在对具体时间点、人名、篇目这类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上,完全偏离了文学史学习的核心——文本解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我做了一套模拟题后发现,很多题目甚至在原教材中都没有明确提及,似乎是凭空捏造或者从一些非常偏门的资料里东拼西凑出来的,答案的指向性也极其模糊。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解答题,它提供的参考答案过于简略和公式化,完全没有体现出对现代文学复杂性的把握。一个好的模拟试卷应该能帮助考生检验自己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程度,但这套试卷给我的感觉,就是通过反复做那些低质量的重复训练,来强行灌输一些不一定正确的“标准答案”,对于提高实际分析能力几乎没有帮助,简直是浪费时间。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它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梳理,更像是一份非常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是幼儿园级别的知识点罗列。很多重要的流派、关键的作家及其核心思想,都被一带而过,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性的探讨。比如提到新文化运动,它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位代表人物和他们的口号,却完全没有触及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复杂社会矛盾、思潮的激烈碰撞,以及不同文学团体之间的张力。对于那些非文学专业出身的自考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缺乏必要的背景支撑和逻辑联系,读完之后感觉像是记了一堆孤立的碎片信息,根本无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现代文学图景。我期待的“教材”是能引领我思考、能提供多维度解读视角的工具,但这本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应付考试的最低标准答案集锦,对于真正想理解文学史的读者来说,价值有限。

评分

从学习的实用性和辅助工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配置也显得非常不人性化。它声称是“自考通”,但除了那套质量堪忧的模拟题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有效的学习辅助功能。比如,书中缺乏清晰的章节导读、重点难点提示,也没有针对性的复习框架或思维导图。很多关键概念的解释,如果脱离了课外的补充资料,是很难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的。对比其他自考科目我使用过的更现代化的教材,这本书在配套资源和互动性方面,简直是处于石器时代。它没有提供任何线上资源的链接,也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完全依赖于读者自身的努力去消化这些略显陈旧和零散的知识点。对于一个需要高效备考的自考生而言,这样一份“光秃秃”的纸质材料,提供的助力实在太有限了。

评分

教材在内容的组织逻辑上存在着明显的跳跃性和不连贯性,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读者自己去脑补中间的衔接部分。比如,从某个时期的介绍突然跳到另一个时期,中间过渡的文字说明非常生硬,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对于一些文学思潮的演变,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肤浅。它没有清晰地展示出一种思潮是如何孕育、如何发展壮大,又如何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衰落或转型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份时间轴上的标记点,而不是在阅读一段连续的历史叙事。这种跳跃感极大地削弱了学习的沉浸感和理解的连贯性,使得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点难以有效整合。对于自考生来说,时间宝贵,需要的是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讲解,而不是这种拼凑感十足的知识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言难尽,封面那种老旧的排版风格,乍一看还以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印刷品,色彩搭配也相当保守,完全没有现在教材那种试图吸引眼球的现代感。拿到手里,纸张的手感也比较粗糙,油墨味还挺重的,翻页的时候能感觉到纸张的韧性不足,生怕一不小心就撕坏了。更别提那个自考通的模拟试卷部分,感觉像是简单地把历年真题复制粘贴了一下,排版上连基本的行距调整都没有做好,很多地方都挤在一起,阅读起来非常吃力,眼睛稍微看久一点就容易疲劳。尤其是那些需要大段引文和注释的地方,格式混乱,常常出现错位或者字体大小不一致的情况,这对于需要仔细研读文本的文学史学习来说,简直是个灾难。而且,这两本册子在设计上缺乏一个统一的视觉语言,一本像官方出版物,另一本则像是临时拼凑的资料汇编,整体来看,这份“教材”在提升学习体验的视觉和触觉方面,做得是相当不到位的,让人提不起什么学习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