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史说:诗人生活

大家史说:诗人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朴人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诗人
  • 文学史
  • 文化史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古典诗词
  • 中国文学
  • 生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9885
版次:2
商品编码:102586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史说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读过历代名诗人的传记,欣赏了他们的不朽佳作,以及论评这些佳作的诗话、诗评或文学史,但纯粹从他们生活角度,生老病死,饮食男女,思想感情,为人态度,以他们的作品或各种记载为素材,钩稽抉剔,以事为经,以人为纬,汇为叙说,在传记文学上开辟新的蹊径j研究文史的人,却尚绰有努力余地。这是了解诗人,了解他们作品所值得注意的方面之一。

内容简介

   《大家史说:诗人生活》拟在这一方面,有所尝试,仍仿前写《帝王生活》体例,故事必须以真实可信为一义。诗人作品本身,往往能提供不少确凿可征的论据,其中固多直率而少讳饰者,但因作家个性,或外在环境的限制,也有不少诗篇,正像别人为他们所写的传记那样,有渲染夸张,有隐晦歪曲。至于稗官笔记,文人好奇,有时不免摭拾传言,落笔无稽,为了求真,不能不广征博引,细心比较参核,希望能探索到事实真相。

作者简介

朴人,原名王家械,1980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80年逝世平台北。台北政治太学新闻系教授。1932年6月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先后在《光华大学》半月刊发表《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的背景》、《红楼梦的思想》等,编著《国魂诗选》,并从事小说创作、翻译,出版《芙小姐》、《扫帚星》和《龙种》等。1949年后,于《大华晚报》等开设专栏,后结集出版《帝王生活》、《帝王生活续编》、《诗入生活》、《掌故漫拾》,得到林语堂、俞大纲等人的赞赏。并翻译有《荒漠甘泉》、《耶稣传》(与玉镇国合译)、《北海传奇》(欧美等篇小说选)等。

目录

曹植·甄后·宓妃
真率两诗人
看不破的父子之情
人性弱点造成挫跌玷辱
杜甫的病
诗人之居
唐代诗人的家妓
诗人与酒
恬退旷达的世故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元微之与《莺莺传》
李义山恋爱史的发掘
秦妇吟秀才
李后主与两周后
北宋文人的男女关系
坎坷忧患中乐天知命
李清照的一生
姜白石情词索隐
凄怨与放诞
吟诗万首的陆放翁
名士与名妓姻缘
纳兰容若及其词
风流风趣说板桥
龚定盒丁香花疑案

精彩书摘

此事始末,大略如次:
乐天的母亲陈太夫人颍川县君,于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堕井死,丁忧,退居渭上,服满入朝,拜左赞善大夫,时为元和九年(814年)。十年(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将朝,夜漏未尽三刻,骑出里门,遇盗被杀于墙下。白乐天上疏请急捕盗以雪国耻。武元衡的被刺,是有政治阴谋的。
宰相韦贯之、张弘靖以乐天非谏职言事,恶之。更有人说,母堕井死,乐天作《赏花》及《新井》诗,怡畅闲适,甚伤名教,于是朝命贬江州I刺史。中书舍人王涯言其所犯不可复理郡,追改司马。
乐天《新井》诗,为集所不载,或因惹祸而删去。然据高彦休《阙史》,谓此诗是官錾屋尉时作,久在他母亲逝世之前。乐天多于情,无一春无咏花之什,诬陷他的人,黻藻其罪,随意掇拾。宋陈直斋作《白氏年谱》云:“诗篇以成谗谤,佥壬嫉娼者为之也。”乐天的罪状是莫须有的。
其母致死之因,高彦休言之甚悉。云:“公母有心疾,因悍妒得之。及嫠,家苦贫,公与弟不获安居,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母昼夜念之,病益甚,公随计宣州,母因忧愤发狂,以苇刀自刭,人救之得免,后遍访医药,或发或瘳,常恃二壮婢,厚给衣食,俾扶卫之,一旦稍怠,毙于坎井。”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名为《光影流转:电影艺术的百年回眸》的图书简介。 《光影流转:电影艺术的百年回眸》 一本深入剖析电影百年发展历程、美学变迁与社会影响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导言:银幕上的时代剪影 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电影便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娱乐的载物,更是时代精神的忠实记录者、社会观念的深刻反思者,以及视觉美学的无尽实验场。《光影流转:电影艺术的百年回眸》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密的视角,去审视这部“流动的艺术”是如何从最初的魔术般的新奇,一步步成长为影响全球文化格局的庞大体系。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次跨越百年的深度探访,重点聚焦于电影美学范式的转移、技术革新对叙事逻辑的重塑,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所承载的独特意义。我们试图描绘出一部由无数光点和阴影构筑的史诗,揭示隐藏在每一帧画面背后的创作哲学与时代脉搏。 第一部分:光明的诞生与默片的黄金时代(1895-1927) 本部分追溯电影技术的源头,从卢米埃尔兄弟的街景记录,到爱迪生和梅里爱的魔幻叙事实验。我们细致考察了默片时期,电影如何以纯粹的视觉语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叙事系统。 1. 早期影像的魔力与机构化: 探讨了电影院作为新型公共空间对社会结构的冲击。分析了早期制片厂制度的萌芽,以及电影作为“大众工业”的初步形成。 2. 表演艺术的革命: 深入剖析了格里菲斯等导演如何将剪辑、景深和蒙太奇发展为成熟的电影语言。重点分析了德国表现主义对光影的极端运用,如何将内在心理投射到外部环境,奠定了现代主义美学的基石。 3. 巨匠的肖像: 通过对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等人的作品分析,展现了默片时代喜剧大师如何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完成了超越语言障碍的人性洞察。他们的作品,是关于个体在工业化社会中生存困境的永恒寓言。 第二部分:声音的降临与好莱坞的帝国崛起(1927-1950) 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最具颠覆性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声音的运用方式,更彻底重塑了剧本结构和演员的表演模式。 1. 技术与叙事的博弈: 考察了有声技术(“Talkies”)如何初期限制了早期电影的镜头运动,以及电影人如何逐渐将声音融入叙事,而非仅仅作为对话的载体。重点分析了音乐和音效在营造悬念和情感氛围中的决定性作用。 2. 好莱坞的黄金法则: 详细梳理了二战前后好莱坞制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的鼎盛时期。分析了类型片(如黑色电影、西部片、歌舞片)的规范化生产如何塑造了美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我们将黑色电影(Film Noir)视为对二战后社会焦虑和男性身份危机的深刻回应。 3. 欧陆的文化反思: 对比考察了美国娱乐工业的蓬勃发展与欧洲在两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电影探索。重点分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兴起,它如何以纪实手法和对普通民众命运的关注,挑战了好莱坞的虚构逻辑,为战后电影树立了新的伦理标杆。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冲击与作者论的兴盛(1950-1970) 二战后的社会动荡和电视媒体的普及,促使电影人开始反思既有的叙事模式,寻求更具个人风格和批判性的表达。 1. 新浪潮的革命: 深入探讨了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运动。本书将重点解析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如何打破传统叙事时空,利用跳切、手持摄影和即兴表演,将导演本人从服务于制片厂的“工匠”提升为拥有绝对控制权的“作者”(Auteur)。 2. 电影语言的解构与重塑: 分析了欧洲其他地区(如意大利、瑞典、捷克)的电影大师,如何运用象征主义、模糊性叙事和极简主义风格,探讨个体在异化社会中的存在困境。例如,对伯格曼在心理深度挖掘上的成就,以及安东尼奥尼在空间与情感疏离处理上的开创性贡献。 3. 亚洲电影的崛起: 首次将重点放置在东方电影的先驱工作上。详细考察了日本“新浪潮”对传统美学的继承与颠覆,以及印度电影在商业模式和社会批判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四部分:商业化浪潮与后现代的迷宫(1970至今) 从“新好莱坞”的叛逆到全球化时代的冲击,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技术驱动与文化多元并存的后现代阶段。 1. 大片时代的来临与技术迭代: 研究了70年代中期以来,特效技术(如CGI)如何重新定义了电影的想象边界。分析了商业片如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及艺术电影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创新的空间。 2. 后现代的叙事特征: 考察了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包括对类型片母题的戏仿、对“真实”的质疑(如元电影 Méta-film 的流行),以及对历史和记忆的碎片化处理。 3. 全球化与文化交汇: 深入探讨了全球电影市场的形成,以及非西方国家电影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重点分析了亚洲电影(如香港动作片、韩国新浪潮)对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反向影响,以及数字发行渠道对传统电影院系统的重构。 结语:未来的影像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电影面临的挑战——流媒体的冲击、人工智能对创作过程的介入,以及观众注意力的分散。然而,正如电影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所展现的那样,艺术的生命力在于适应与超越。未来的电影,必将在新的媒介和技术中,继续记录人类复杂而不断变幻的内心世界。 目标读者: 电影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理解视觉媒介如何塑造我们世界的读者。 本书特色: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以时间为轴,以美学范式为纲,确保读者能清晰把握电影史的内在逻辑。 理论与实例结合: 每一章节都配有详尽的经典影片分析,确保理论阐述有据可依。 国际视野: 不局限于欧美主流叙事,对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电影发展给予同等关注。 深度探讨: 聚焦于电影的“如何(How)”与“为何(Why)”,而非仅仅是“什么(What)”。 《光影流转》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光影艺术的求知者的指南,它邀请您一同坐下来,重新审视那块塑造了我们集体记忆的银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渗透。作者的笔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文学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洞察力,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我发现,即便是在描述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时,作者也能从中挖掘出深层的哲学意蕴或人性光辉。比如,对某位诗人晚年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的生活场景的描摹,语言是极具画面感的,那种淡泊名利、回归本真的追求,在当代社会读来,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警示意味。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简单的答案或标签化的英雄形象,而是呈现了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个体,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反思: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才华与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真是没得挑剔,读起来就像是身处那个时代,与那些传奇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控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每一个转折、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文人雅士交往圈子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和茶香,感受到他们那种对艺术的执着与生活中的无奈之间的微妙平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中不时穿插的那些鲜活的小故事,它们不是主线的骨架,却是让人物饱满起来的血肉。这些片段往往能揭示出那些伟大作品背后,创作者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站在时代巅峰的巨匠,也同样要面对柴米油盐和世俗的眼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重述历史的脉络,更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我们对那个“黄金时代”的无限遐想与追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难得的是,它成功地避开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的窠臼。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又展现出极强的可读性和叙事张力。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剧本,而不是冰冷的史料汇编。书中的逻辑链条清晰严密,观点阐述层层递进,即便是对某一历史事件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且,在关键的史料引用和分析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保证了论证的可靠性,又通过流畅的过渡,避免了生硬的“插入说明”感。这使得整部作品在知识密度极高的同时,阅读起来也毫无滞涩之感,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人物”身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勾勒那些虽然名气稍逊,却同样在时代洪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边缘”人物。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立体感和厚度都大大增强了。我感觉,作者仿佛在搭建一座复杂的历史群像雕塑,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是多余的填充物,而是构成整体美感的必要元素。比如,对一个长期默默无闻却对后世文学思潮产生微妙影响的评论家的描述,那种挖掘的深度和对文献的考据,让人由衷地敬佩。这种不偏不倚、力求全景式的展现,打破了传统传记文学的扁平化倾向,为我们重构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也更引人入胜的文坛生态圈。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魔术般的叙事能力,能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让他们鲜活得像是昨天的邻居。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失沉稳的基调。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动荡时,并没有陷入枯燥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个体诗人的命运轨迹中去。这种“见微知著”的手法,让读者在为诗人的个人悲欢而动容的同时,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时代的大潮。例如,书中对某个诗人因一篇诗作而遭受囹圄之灾的描述,笔触既有对个体苦难的深切同情,又不失对当时法律和舆论环境的冷静剖析。整个阅读过程酣畅淋漓,节奏掌控得极好,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总想着下一页会揭开怎样的命运转折。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看着玩的,看看人家的思想。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