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歌(修订版):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

土地与歌(修订版):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建中,洛秦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音乐
  • 音乐文化
  • 地理历史
  • 文化地理
  • 民族音乐学
  • 地方音乐
  • 田野调查
  • 中国音乐
  • 文化遗产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46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08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文库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页数:4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未及思忖,便欣然应允。原因很简单:其一,我是陕北人,信天游是我的故土之歌,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灵深处断不了对它的那份眷恋之情;其二,杨璀是我一向敬重的民歌学者,四十年来她几乎踏遍陕北的寸土寸地,精心记录下每句唱词、每个音符,甚至把信天游视为自己的精神生命所在;其三,信天游自本世纪30年代中后期“发现”以来,几代音乐家像采矿、探宝那样,从生活底层把一首首民间杰作发掘出来,使之永远回响于天地之间。面对这份遗产,面对采集者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及这样一本重要的“选集”,我没有理由不为它说上“几句话”。

作者简介

  乔建中,1941年生,陕西榆林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入载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第26版。著有《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1987,与苗晶合著)、《土地与歌一一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1998,首版)、《叹咏百年》(2002)、《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2002)、《中国音乐》(2003)、《国乐今说》(2005)等,编著、主编《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一一传统音乐卷》(2009)、《中国锣鼓》(2002)、《中国音乐典藏大系》(1995——1999)等辞书、学术文集共13种。

内页插图

目录

我心中的“信天游”(代序)/1
汉族山歌研究/1
甘肃、青海“花儿会”采访报告/67
甘肃、青海“花儿会”历史成因初探/87
“花儿”曲令的民族属性及其他/105
“花儿”研究第一书
——张亚雄和他的《花儿集》/119
《下四川》研究/137
壮族“三声部”民歌《欢悦》采访纪略/158
山东民歌论/166
《五更调》的渊源及其流传/193
时序体民歌与月令文化传统/201
两句体的旋律类型简论/221
站在民众的立场理解民众
——陕北民歌研究中论/248

音地关系探微
——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261
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281
试论巴托克对音乐民族学的贡献/298
曲牌论/313
雅俗新辨/327
《剑阁闻铃》腔词关系初探/351
汉族传统音乐研究四十年/362
中国民族音乐十年/384

附:甘于寂寞无声奉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40年所庆献辞/397
后记/415
修订版后记/417

精彩书摘

  (一)山歌溯源
  山歌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八世纪左右。中唐诗人李益(748-827)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之句,白居易(772-846)在《琵琶行》中也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哳难为听”。前者明确地把一种地方民歌(巴渝竹枝)称为山歌,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诗人刘禹锡(772-842)以更浓厚的兴趣注意到“竹枝”:“岁正月,余来建平(四川夔州一带——笔者注),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濮之艳。”①但原民歌究竟如何,刘未采录,只留下他自己的十一首仿作。其中一首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是仿作,又是出于一种爱慕推崇的动机,那它就不会离原民歌太远,从而使后人能略略感受到“竹枝”的原始风貌。事实上,刘的仿作,就其诗体、诗情及语言明畅而旨趣幽远来说,的确同唐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山歌非常接近。至于为什么称“竹枝”为山歌,大概是取巴蜀多山之意。
  另外,明、清之际,两粤及湘、赣一带,民间盛传“歌仙”刘三妹的故事。据说,她是“唐中宗时人……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②后来的山歌就是由她传下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歌仙”生活的时代同上述“竹枝”流传的年代大体相合(前者略早)。

前言/序言

  去夏,杨璀同志托人捎来口信,说她已编写完一本包罗400首“信天游”的选集,希望我能抽暇为此写点什么。我未及思忖,便欣然应允。原因很简单:其一,我是陕北人,信天游是我的故土之歌,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灵深处断不了对它的那份眷恋之情;其二,杨璀是我一向敬重的民歌学者,四十年来她几乎踏遍陕北的寸土寸地,精心记录下每句唱词、每个音符,甚至把信天游视为自己的精神生命所在;其三,信天游自本世纪30年代中后期“发现”以来,几代音乐家像采矿、探宝那样,从生活底层把一首首民间杰作发掘出来,使之永远回响于天地之间。面对这份遗产,面对采集者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及这样一本重要的“选集”,我没有理由不为它说上“几句话”。况且,这些年来,我一直徜徉于民歌的汪洋大海之中,我曾无数次被民歌中难以言传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也曾用一支拙笔写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文字,把自己学习民歌的诸多体会告诉同行读者。然而,关于“信天游”、关于对我来说具有“母歌”意义的“信天游”,我却未写过一篇专论。杨璀的要求,不正是一个偿还文债的好机会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该图书不涉及《土地与歌(修订版):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的内容: --- 书名:星海拾遗: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索与人类命运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作者姓名,例如:艾伦·马克斯]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例如:苍穹文库] 内容简介: 《星海拾遗: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索与人类命运》是一部宏大的科普与思辨交织的著作,它带领读者穿越数十亿年的宇宙演化史,深入探讨人类文明在广袤星际尺度下的位置与未来。本书并非聚焦于地球上的传统文化或地域历史,而是将视野投向了宇宙的深处、时间的尽头,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物理法则的起源与终结。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幅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星系群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起源的低语——从奇点到恒星的诞生 本部分着重回顾了宇宙的创生与演化,但侧重于天体物理学和早期宇宙学的前沿理论。我们不再讨论地球上的风土人情,而是探究宇宙大爆炸后的暴胀时期,以及物质如何从夸克、轻子,逐步凝聚成原子、星云,最终点燃第一代恒星的核聚变之火。书中详细解析了引力、电磁力、强核力与弱核力这四大基本作用力如何塑造了早期宇宙的结构,并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最新观测数据进行了深入解读。 重点讨论了伽马射线暴(GRBs)的成因,以及超新星爆发如何成为元素周期表中重元素(如金、银、铀等)的“炼金炉”,这些元素最终构成了行星乃至生命的基础。这一部分强调的是物理过程的普适性,而非特定地域文明的独特性。 第二部:行星的摇篮——宜居环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在建立了宇宙的物理框架后,本书将焦点转移到行星系统,特别是系外行星的探索。这不是关于特定文明如何在土地上建立家园的故事,而是关于行星形成机制和生命起源的概率问题。作者梳理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TESS任务以及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最新发现,分析了“宜居带”(Habitable Zone)的概念在不同恒星类型下的变化。 书中引入了“生命要素”的跨学科讨论,包括液态水、有机分子、板块构造对气候稳定的作用等。通过对“超级地球”、“气态巨行星”以及“流浪行星”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如果宇宙中存在数万亿的行星,那么生命诞生的门槛究竟有多高?这一部分的叙事驱动力来自于对未知世界的科学好奇心,而非对已定居土地的文化追溯。 第三部:文明的尺度——技术奇点与星际航行 本书的第三部分进入了未来学和技术哲学的探讨范畴,完全脱离了传统音乐或文化研究的范畴。它探讨了人类文明在技术发展上可能遭遇的瓶颈与突破。主题包括: 1. 信息熵与文明的复杂度: 探讨文明如何管理日益增长的信息,以及计算能力的极限。 2. 人工智慧的演化: 审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潜在路径,及其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 3. 星际尺度的工程学: 对戴森球、曲率驱动、虫洞理论的物理可行性进行严谨的分析,评估人类在未来数千年内实现星际殖民的可能性。 这一部分着重于工程学、理论物理学和计算科学的交叉点,用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学原理来推演未来的技术蓝图,而非基于历史文献的解读。 第四部:存在的意义——宇宙的终极命运与人类的哲学回响 最后一部分是对时间尺度的终极思考。作者考察了宇宙学的几种主要命运模型:大撕裂(Big Rip)、热寂(Heat Death)或大挤压(Big Crunch)。通过对这些终极情景的描绘,本书回归到哲学思辨:在宇宙熵增的不可逆转面前,短暂的生命与文明的意义何在? 这一部分的探讨是关于“存在”本身的宏大叙事。它不像历史研究那样关注“我们从哪里来”,而是聚焦于“我们将走向哪里,以及这是否重要”。书中引用了从早期物理学家到当代宇宙哲学家对“虚无”的思考,将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无限进行对比,旨在激发读者对时间、空间和存在的深刻敬畏。 总结: 《星海拾遗》是一部以天体物理学为骨架,以未来学和哲学思辨为血肉的著作。它摒弃了对特定地域、特定物种文化脉络的细致描摹,转而拥抱宇宙的宏大、物理学的严谨和人类对未知边界永不满足的探索欲望。全书语言精准、逻辑清晰,旨在为所有对宇宙尺度下的生命与未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次既富于科学深度又充满哲学启示的星际漫游。它挑战我们对“家园”和“历史”的传统认知,引导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瞥。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构建,对我后续的研究思路产生了巨大的启发。它最大的贡献之一,或许在于它对“地理决定论”的重新审视与超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音乐风格归咎于山川河流的塑造,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人与土地之间那种动态的、相互塑造的关系——例如,某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如何催生了特定的乐器制作工艺,而这种工艺又如何反过来限制或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书中对“非物质性”与“物质性”载体之间互文关系的探讨,尤为精辟,它强有力地论证了,要真正理解一段旋律,必须同时考察其承载的工具、发生的空间、乃至参与者的社会身份。这种高度系统化和反思性的研究方法,无疑为同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分析范本,推动了对地域文化研究的范式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高明,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刻板的拖沓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严谨的考据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在探讨某个特定族群的祭祀音乐时,叙述的语调会变得庄重而富有仪式感,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回响;而在分析商业活动对民间小调的冲击时,笔锋又变得犀利而富有批判性,充满了对时代浪潮的无奈和反思。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不自觉地被带入作者构建的情境之中,与那些陌生的乐器、久远的仪式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共情。这种行文上的张弛有度,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新手,也能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逐步吸收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密码。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田野调查报告,转化成了一部充满温度和人情味的文化史诗,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尤其是封面那种粗粝又不失典雅的纹理,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内容的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这对于研究类书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欣赏他们在配图上的用心,那些老照片和手绘图的排版布局,不仅清晰地展示了研究对象的具体形态,更在视觉上构建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氛围。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音乐元素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比如对某种乐器材质的描述,或是对特定仪式中服装色彩的细致考量,这些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对“物”的尊重,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展的文化展览图录,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也能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出版者和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让读者在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连接感。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令人感到满足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新视角。我过去听某些地方戏曲时,总觉得有些地方的腔调和节奏很“别扭”,但读完这本书后,那种“别扭”瞬间被一种历史的必然性所取代。你开始理解,那些你觉得不协和的音符,其实是特定气候、特定劳作方式,甚至特定防御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将音乐从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拉回到了烟火气十足的现实生活之中,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音符的起落,都深深扎根于人类生存的真实困境与集体记忆里。这种阅读体验,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走路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分辨周围环境中的声响,并尝试去“解码”它们的声音背后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日常的感知世界。

评分

初读这本大部头,最令人震撼的便是作者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它绝非仅仅停留在对传统乐谱的简单罗列和曲式结构的分析上,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探险家,带领我们深入到音乐产生的土壤之中。从古老的农耕习俗到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作者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如何潜移默化地雕塑了地方音乐的声调与韵味。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论证某个特定旋律的起源时,所引用的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地理志资料,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实和多维度的论证框架,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啊哈!”的惊喜时刻,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隐藏在熟悉旋律背后的复杂肌理和深层逻辑,远超出了我对“文化研究”的传统认知。

评分

看到这本书,让我想起初中时的课本里的信天游,还有家乡的民歌等等,有太多属于民族的东西,没有被挖掘,没有被发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这样子消失了,不见了

评分

好评,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

好评,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

看到这本书,让我想起初中时的课本里的信天游,还有家乡的民歌等等,有太多属于民族的东西,没有被挖掘,没有被发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这样子消失了,不见了

评分

希望京东改进送货的速度。

评分

东西非常好!

评分

好评,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

书是正品,很好哦,而且新新的。

评分

书是正品,很好哦,而且新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