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和书籍史相辅相成,在这些活跃领域的交叉区,近来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研究成果。这本文笔平易、插图精美的著作,首次系统而全面地集纳了这方面的著述。由一批国际知名的学者所精心撰写的20章,涵盖了从法兰克王国卡洛林王朝的学识复兴到19世纪中期科学奠定其地位这一段时期。这些学者考证了书籍的作者、制作、发行等方面,以及学科手稿、书籍少杂志等情况。导言考证了科学史与书籍史许多有益的互动。两篇后记,在研究了科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当今电子时代科学交流的困境之后,强调广泛探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评分虽然自然界的实证研究已经自古代经典描述(例如,泰勒斯,亚里士多德等人),和科学方法已自中世纪使用现代科学的曙光往往追溯到近代早期,特别是科学革命发生在16世纪-17世纪的欧洲。科学的方法被认为是如此重要,以现代科学的一些考虑,早前咨询走进大自然是前科学。传统上,科学史家所定义的科学足够广泛,包括那些调查。
评分玛丽娜·弗拉斯卡一斯帕达(Marina Frasca—Spada)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讲师,圣凯瑟琳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休谟著作中的认识论问题、18世纪的人性理论,以及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在18世纪英国的教学与接受情况。著有《休谟论著中的空间与自我》、《休谟印象》等。
评分玛丽娜·弗拉斯卡一斯帕达(Marina Frasca—Spada)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讲师,圣凯瑟琳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休谟著作中的认识论问题、18世纪的人性理论,以及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在18世纪英国的教学与接受情况。著有《休谟论著中的空间与自我》、《休谟印象》等。
评分本书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科学史和书籍史著作,它探讨科学与书籍在历史上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促进的。本书适合很多背景的读者阅读,比如对科学史、书籍史、印刷史、出版史以及对一般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科学史就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凡有文明的地方,就可以写出它的科学史来。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有“美洲的玛雅科学史”、“非洲科学史”、“少数民族科学史”,当然也可以有“中国科学史”。但是,这样定义的科学史也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假定科学作为“人类”的自然知识有一种主导的、本质的形态,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或先或后的靠近这种主导形态——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很容易认同这个主导形态就是西方的科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的科学——科学史就是记载自然知识的这一主导形态的发展历程。这个假定也被认为是“现代性”在科学史领域中的体现。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想把中国的科技文明纳入统一的世界科学史图景之中,就属于这种伟大的努力。他以西方近代科学为基本参照系,仔细查检中国历史上与之类似的科技成就,从而按现代的分科体系梳理出中国古代科技的涓涓细流来。
评分欢这本书—值得一读,推荐购买,另外京东的服务及配送也不错的。头天买,第二天就送到了。
评分到16世纪中叶,那些对自然科学极感兴趣的印刷商们已经意识到,各种形式的占星术出版物在公众中拥有大量读者。纽伦堡出版商约翰尼斯·彼得攸斯(Johannes Petreius),因出版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以及卡尔达诺的《大学问》(Ars magna)而著称,曾遍寻他所在的城市以及其他地方的图书馆,搜寻还没有印刷出版的占星书籍,不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1540年,他印刷出版了安东尼乌斯·德·芒图尔谟(Antonius de Montulmo)的著作,在该著作的前言中,
评分这本书在书籍史的立场上探讨科学的视觉表象和文字表象。适合于对书籍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大多数的文章不需要太强的知识背景都可以读懂,但这不损这本书的学术性。做为学习科学传播的同学,读完很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