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設計美學》係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之一。完全根據藝術設計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特點和要求編寫,擁有完善的內容體係,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和特色。針對教育部相關專業目錄中的“藝術設計”較係統、全麵地講述瞭關於設計藝術的起源、審美意 義。手工時代、工業時代西方現代設計美學觀點及其設計觀念。設計美的構成要素。設計美學原理及其作用等。從而引導讀者正確地理解設計應遵從於時代的要求.尊重科學的理性要求等。對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教學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設計一人類審美文化的新領域
第一節 設計美學問題提齣的理由
一、工業革命為設計創造瞭新的技術環境
二、設計民主化與産品藝術品格之間的矛盾
第二節 設計審美——既是物質活動也是精神活動
一、“迪紮因”(Design)——設計審美的核心
二、設計審美的中心問題是人與物的和諧
第三節 設計審美研究需要正確的方法論
第四節 設計的美學力量
第二章 設計是人類的社會行為
第一節 設計的本質
一、設計是人類創造的
二、設計是人類科技與藝術相結閤的物質創造
第二節 設計的形態類型
一、工業設計
二、室內設計
三、建築設計
四、環境設計
五、城市設計
六、園林設計
七、裝潢設計
八、視覺傳達設計
九、廣告設計
十、商業設計
十一、企業形象設計(縮寫為CID)
十二、服飾設計
十三、個人形象設計
十四、展示設計
第三節 關於設計藝術的思考
一、藝術是我,設計是他
第三章 造物起源與設計審美意識的萌動
第一節 造物是人類自覺意識啓濛的結果
第二節 內在自然的人化是形式美感産生的前提
第三節 原始積澱和藝術積澱對形式美感産生的意義
第四章 手工藝時代的設計觀念和美學思想
第一節 設計觀念的共性特徵
一、政治等級和宮廷風格的影響
二、宗教文化的共性影響
第二節 設計觀念的地域性差彆
一、西方古代設計觀念和美學思想
二、中國古代設計觀念和美學思想
第五章 工業時代西方現代設計美學觀點
第一節 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第二節 工業美的結構分析理論
第三節 德國産業同盟及其“包豪斯”理論
一、功能決定形式的審美設計觀
二、“包豪斯”在設計美學中的貢獻
第四節 後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的設計觀念
一、人性化、個性化設計觀念的新紀元
二、後現代設計思潮及流派
三、極少主義風格
第五節 設計思潮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産物
第六章 設計美的本質和特徵
第一節 美是什麼和美的本質探討
一、美是什麼
二、審美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
三、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
第二節 設計美的本質如何體現
一、設計美應從設計活動的動態過程到靜態成果中體現
二、設計美的認識離不開曆史的尺度
三、設計美受技術工藝的影響和製約體現不同的時代與生活韻律
第三節 設計美應具有哪些本質特徵
第七章 設計美的構成要素
第一節 材料美要素
一、設計産品的材料、結構與功能之問的關係
二、産品的不同質感産生不同的美感聯想
三、現代設計對材料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設計風格和思想
第二節 結構美要素
一、不同的曆史時期齣現不同結構作用和結構方式
二、結構的錶現形式
三、結構的特徵
第三節 形式美要素
一、形式美和美的形式
二、形式是材料和結構的外在錶現
三、産品的形式與內容
第四節 功能美要素
一、功能美體現閤理的人-機-環境關係
二、功能與結構、形式的關係
第八章 設計美感
第一節 設計美感的本質特徵
一、設計美感的直接功利性
二、設計美感的形象直觀性
三、設計美感的想像創造性
四、設計美感的情感愉悅性
第二節 設計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設計審美感知
二、設計審美想像
三、設計審美情感
四、設計審美理解
第九章 設計審美的形態類型
第一節 技術美——設計産品審美形態的獨特視角
一、技術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二、技術美中的審美價值與功利價值
三、技術美的核心是功能美
四、技術美所具有的特性
第二節 形式美——設計産品的視覺審美
一、産品的形式設計具有獨特的審美涵義
二、産品的形式美應具有符號功能
三、産品設計的形式美應體現相對的自由度
第三節 藝術美——發揮著與技術相輔相成的作用
一、技術與藝術相互關係的嬗變
二、藝術美與裝飾美在産品設計中的地位
第十章 設計的思維形式與審美評價
第一節 設計活動的基本環節
一、孕育與準備過程
二、構思與創作過程
三、驗證過程
四、設計提交過程
五、組織生産過程
六、市場化過程
第二節 設計活動的思維形式
一、設計活動中的抽象思維與操作思維
二、設計活動巾的形象思維與意象思維
三、設計思維形式的綜閤性
第三節 設計的審美評價
一、設計評價的對象和評價者
二、設計評價的標準
三、設計評價的特徵
部分參考書目
跋
精彩書摘
從“技藝”到“藝術”,無論是兩方還是東方,人類韆百年來都將其視為探索不可知世界的一種技能。隻是到瞭18世紀兩方的美學運動以後,人們纔從技藝中分離齣被我們認為是美學範疇的美的東兩,並從工匠中分離齣瞭藝術傢。進而藝術工作者被認為是精神傢園的捍衛者和護道者,將藝術捧上瞭神聖的殿堂。論述美學問題,理論傢們自然是習慣地將視點落到藝術問題上,藝術成瞭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如果說19世紀以前人們對美學問題的探求還大多局限於諸如繪畫、建築、雕塑、音樂等經典藝術的話,工業革命的轟隆機器聲則催醒人們也來關心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學問題。機器批量生産引發的産品藝術質量問題,使設計中藝術與技術問題的爭論經久不衰。
設計是從人的本質的角度,將技術納入瞭美的視野,從而使設計美學領域拓展到瞭技術層麵。技術作為科學的物化,體現瞭閤自然規律性的特點:同時技術具有工具屬性,又是實現人的目的的有效手段,從而具有達到閤社會目的性的可能。在物質生産過程中,通過技術應用的人性化和審美化,人們將自然規律納入人的目的的軌道,使人的物質活動由客觀必然性的製約邁嚮瞭人的自由。作為人類的社會性勞動成果,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航天飛機、城市規劃等無不存在著大詹的設計審美問題。從美學的角度研究和探討人類的設計行為、日用器物以及生産生活環境,尋找規律性的東兩,都是設計美學所要研究的問題。第一節設計美學問題提齣的理由
我們的祖先從猿到人,一直與大自然相抗爭,不斷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以求得自然環境更符閤人類生存的要求。雖然動物也有同樣的行為,但它們的所有活動都圍繞著用物種的本能來維係種群的繁衍。而人類卻是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與改造環境。在農業經濟時代,設計物是以手工藝作為其代名詞的,生産者本身既是製造者也是設計者,通過封閉式的個人的生産勞動完成最終的産品。上溯人類的造物思想,雖有諸如中國古代《考工記》和古羅馬普林尼的《博物誌》等全麵反映造物觀念的典籍,以及其他散見於零星古籍中的思想火花,這些說明瞭設計理論和美學觀念的古老,但設計審美問題的真正提齣不過是工業革命以後一百多年的事物。因此,它又是一個既古老又非常年輕的命題。
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瞭一場天翻地覆的大變革,這次以工業革命命名的大變革,又從英國傳播到世界各地。蒸汽機的發明使一座座工廠如雨後春筍般聳立在英倫大地廣袤的原野上,農民失去瞭傢園,成為城市貧民和工廠裏的工人。高大的煙囪噴吐齣滾滾的濃煙,機器的轟鳴和嘈雜聲嚮全世界宣告:工業革命——一個嶄新的充滿矛盾的時代到來瞭。
前言/序言
寫這本書的直接動因是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的《設計美學》課程缺少一本比較適用、閤理的教學參考書。
諸葛鎧教授在規劃新的研究生課程時,增加瞭《設計美學》這門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在學完設計原理等基礎課程之後,能更深切地瞭解設計美學在哲學層麵的發展。承濛諸葛先生信任,推薦我來承擔這門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並長期給予悉心指導。
或許是以前教授過《兩方美術史》、《藝術概論》和《美學原理》等本科生理論課程的緣故,對設計美學課程的開設也不覺得太難。然而,當逐漸深入其問之時,我發現睏難重重。這門課的開設是從技術美學的視角入手的,開始時隻有兩三位研究生,大傢圍坐在一起由我提齣話題和論點,並作一些主導性講述,大傢討論,海闊天空倒也不算費力。但是,隨著研究生擴招,以及各類進修班、高研班的開設,幾乎與本科生一樣要講大課瞭。一方麵,講大課失去瞭研究生教學應有的思辨光輝和平等討論的機會j另一方麵,由於講解多於討論,對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嚴密性和理論性提齣瞭更高要求。特彆是藝術設計學專業開始招本科生,這門課又成為學科基礎課程,因此,齣版一本實用的教學參考書就顯得更有必要。這是齣版此書的第一動因。
麵對我國係統研究設計美學的理論成果和書籍較少的現狀,我找來瞭孔壽山等人主編的《技術美學概論》、徐恒醇主編的《實用技術美學》、陳望衡主編的《科技美學原理》等書作為主要參考書,並結閤其他藝術設計史論和藝術理論研究成果,構建瞭最初的講課框架。雖然,在我國有美學前輩宗白華等先生的極力倡導,有諸如陳望衡、徐恒醇等先生的努力探索,以及葉朗等著名美學傢的最新研究成果,但是,不能說他們的研究都無毛病可挑。從事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學者,要麼是從哲學、文學專業改行而來,大多注重抽象理論的探計而原本從事設計實踐的研究者,大多隻注重形式和現象的錶麵研究,就形式而形式,就現象而現象,不能深入其根源進行探究。這就形成瞭有些書籍隻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實踐的感悟,所舉事例也牽強附會。
深入探索視覺傳達的邊界:現代設計思維與實踐 本書旨在為渴望在當代設計領域建立紮實理論基礎並掌握前沿實踐技能的學習者提供一份全麵的指南。它聚焦於信息時代的復雜性、跨學科閤作的需求以及設計在社會、技術和文化變遷中的核心作用。 --- 第一部分:設計的哲學與當代語境(The Philosophy and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Design) 本捲從根本上重新審視瞭“設計是什麼”的定義。我們不再將設計視為單純的裝飾或産品造型,而是將其確立為一種解決問題的係統性思維模式和文化生産的關鍵環節。 第一章:從功能主義到體驗至上:設計思想的演變 本章深入剖析瞭從20世紀初的包豪斯運動、瑞士風格到後現代主義的演變軌跡。重點探討瞭數字革命如何顛覆瞭傳統的設計範式,特彆是用戶體驗(UX)和用戶界麵(UI)設計如何將“人”置於設計流程的絕對中心。我們詳細分析瞭情感化設計(Emotional Design)的理論基礎,探討瞭如何通過精心構建的交互流程和視覺語言,引發用戶的積極情感共鳴。 第二章:復雜係統的設計挑戰 當代設計麵對的往往是高度復雜、相互關聯的係統,而非孤立的物體。本章引入瞭係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在設計中的應用,討論瞭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和生態設計(Ecological Design)的原理。內容涵蓋瞭如何繪製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ing),如何將抽象的流程轉化為直觀的用戶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以及如何在多方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之間進行有效的設計決策和權衡。 第三章:設計倫理與社會責任 本章探討瞭設計師在信息傳播和技術應用中的倫理責任。內容涉及設計偏見(Design Bias)的識彆與消除,特彆是算法和數據驅動設計中可能存在的偏見。我們深入分析瞭無障礙設計(Accessibility Design)的強製性和重要性,並討論瞭可持續性原則如何在材料選擇、生産流程和産品生命周期管理中被整閤到設計決策中。討論的案例包括“黑暗模式”(Dark Patterns)的批判性分析及其對用戶自主性的侵犯。 --- 第二部分:信息可視化與敘事結構(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在數據爆炸的時代,將復雜信息轉化為清晰、引人入勝的敘事是現代設計技能的核心。本部分側重於信息處理和視覺傳達的深度技術。 第四章:高級數據敘事技術 超越基礎的圖錶製作,本章專注於動態數據可視化(Dynamic Data Visualization)和交互式敘事(Interactive Storytelling)的構建。內容包括如何運用時間軸、網絡圖(Network Graphs)和熱力圖(Heatmaps)來揭示隱藏的數據模式。詳細介紹瞭信息圖形設計中的“認知負荷”管理原則,確保信息密度高但理解難度低。 第五章:字體排印學的深度解析與情感編碼 本章將字體排印提升到理論高度,探討其在構建品牌調性和引導閱讀流中的作用。我們研究瞭不同字體的曆史淵源、結構特徵(如襯綫、無襯綫、黑體、宋體)如何影響讀者的心理感知。內容還包括排版層級(Typographic Hierarchy)的精妙設置,以及如何利用字距(Kerning)、行距(Leading)和字重(Weight)來編碼情感信息和建立視覺節奏。 第六章:視覺語言的跨文化適應性 成功的全球化設計必須尊重文化差異。本章係統梳理瞭色彩心理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性解讀,以及符號和手勢在國際傳播中的潛在誤區。重點探討瞭如何進行本土化設計(Localization Design),確保設計元素在視覺上是吸引人的,在意義上傳遞是準確無誤的。 --- 第三部分:數字界麵與交互模式的創新(Innovation in Digital Interfaces and Interaction Models) 本部分聚焦於當前數字産品設計的前沿實踐,強調從屏幕界麵嚮多模態交互的過渡。 第七章:麵嚮未來的界麵設計範式 探討瞭從二維平麵到沉浸式體驗的演進。內容包括空間計算(Spatial Computing)的基本原理,以及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閤現實(MR)中的界麵設計挑戰。著重分析瞭如何處理深度、手勢輸入和自然語言交互在界麵布局中的融閤問題。 第八章:用戶體驗(UX)研究的深化與精煉 本章強調研究方法論的嚴謹性。它不僅僅是可用性測試,更包含瞭民族誌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ping)的深層應用,以及如何將定性研究發現有效地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迭代。討論瞭A/B測試的局限性,並引入瞭預測性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輔助設計決策的方法。 第九章:品牌係統與可擴展的設計架構 在大型組織中,設計一緻性是成功的關鍵。本章全麵介紹瞭設計係統(Design Systems)的構建、維護與治理。內容包括原子設計(Atomic Design)方法論的實踐應用、組件庫的文檔化標準,以及如何建立跨部門協作的流程,以確保設計語言(Design Language)在所有觸點上保持統一和高效。 --- 第四部分:設計生産與未來趨勢(Design Production and Emerging Trends) 本部分展望瞭設計流程的技術進步及其對設計實踐的深遠影響。 第十章:生成式設計與人工智能的協作者角色 本章深入探討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工具如何重塑創意過程。它不是探討如何使用AI生成最終作品,而是如何將AI作為創意的“思維夥伴”——如何設計高效的提示詞(Prompts),如何利用AI進行概念探索的快速原型製作,以及如何評估和篩選AI生成結果的藝術價值和倫理閤規性。 第十一章:原型製作的精度與速度 從低保真到高保真,本章詳細介紹瞭當前行業內最先進的原型製作技術。內容涵蓋瞭基於代碼的原型(Code-based Prototyping)在模擬真實係統行為方麵的優勢,以及如何利用3D打印和快速製造技術,將數字概念快速實體化的流程管理。 第十二章:設計組閤(Portfolio)的戰略構建與職業導航 最後,本章提供實用的職業發展指導,重點在於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清晰展示設計過程、思維深度和商業價值的專業作品集。分析瞭不同設計職位對作品集的側重點要求,並提供瞭在快速變化的技術行業中保持終身學習和適應性的策略。 --- 本書特色: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培養學習者批判性地分析現有設計、係統性地解決未定義問題的能力。它強調實踐中的理論支撐,通過引入案例研究和跨學科的視角,確保讀者能夠掌握在21世紀復雜工作環境中遊刃有餘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力求提供一套既紮根於設計史的智慧,又麵嚮未來技術前沿的綜閤性知識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