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外十种)》作为《宋元谱录丛编》之一,共收宋代十一种谱录类茶学专著,包括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宋徽宗《大观茶论》、叶清臣《述煮茶小品》、唐庚《斗茶记》、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等。俱为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编撰方式系由主编约请各方专家选择精善且常见的版本,并参照其他存世版本,进行酌校整理,点校句读。
总序
前言
荮茗录
述煮茶小品
茶录
东溪试茶录
本朝茶法
品茶要录
斗茶记
大观茶论
宣和北苑贡茶录
北苑别录
煮茶梦记
坦白说,我是在寻找关于明代紫砂壶的资料时,偶然看到《明代茶器简论》这本书的。这本书的侧重点非常明确,就是聚焦于茶具的演变,尤其是陶土制品的崛起。它对比了宋代建盏的内敛和明代宜兴紫砂的朴拙,分析了这种风格的转变如何反映了社会审美从宫廷雅致向文人趣味的过渡。书中对泥料的描述极其细腻,各种“泥色”、“砂质”的细微差别,作者都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那些实物。此外,它还讨论了“壶小”的趋势,认为这与明代文人饮茶量减少、更注重品鉴的个人习惯有关。这本书的插图质量非常高,很多罕见的早期紫砂壶照片都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对于任何一个热衷于茶器收藏或者制壶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和历史脉络梳理。
评分这部《茶经新注》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不仅仅是对陆羽原著的简单注解,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现代茶学研究和历史文献的“茶文化百科全书”。我特别欣赏它对唐代饮茶风尚的细致描摹,从煮茶的器具到对水质的苛刻要求,无不体现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书里详述了不同地区茶树的生长特性,以及唐代士大夫阶层如何将饮茶上升到一种精神修养的高度,读来仿佛能闻到那种古老的、略带烟火气的茶香。尤其对“风炉”和“鍑”的形制演变有独到的见解,配图清晰,即便是对古代茶具一窍不通的初学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认知框架。它成功地弥合了古代文本的晦涩与现代读者理解之间的鸿沟,让陆羽的精神活了起来,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看完之后,我再去泡茶,心里都会多一份敬畏和对细节的关注,这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宋代点茶法通考》简直是为宋徽宗时代的文化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相较于某些朴实无华的古籍汇编,这本书充满了研究者个人的热情和对“斗茶”美学的迷恋。它深入探讨了宋代“点茶”这一独特的饮茶方式,从茶粉的制作工艺(尤其是“蒸青”技术的改良),到“击拂”的技巧,乃至“盏”的选择——那些著名的曜变、天目釉的茶盏,在书中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详细描述和图解。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复原那些失传的茶学词汇,比如“沫饽”的厚度、汤色“纯白”的境界,读起来充满了画面感。最有趣的是,它还收录了许多宋代文人的斗茶轶事,让人看到精英阶层在茶事上那种既风雅又激烈的竞争状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略显学术化,但对于想了解宋代美学如何渗透到日常饮茶中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我购买这本《近现代茶叶贸易与外销史》纯粹是出于对全球化早期现象的好奇。这本书的视角完全跳出了中国本土,聚焦于茶叶是如何作为一个关键的贸易商品,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特别是与西方世界的交流史。它详尽地记录了清代出口茶叶的品种结构变化,如花茶和红茶如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及“茶船歌头”这样反映贸易活动的民间歌谣。书中关于欧洲市场对中国茶叶质量标准的反馈和影响,写得非常引人入胜,比如为了迎合英国人对茶汤颜色的偏好而进行的工艺调整。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使用了大量的海关记录和商业信函作为一手资料,所以叙述非常扎实,带有强烈的经济史学色彩。读完后,你对超市里随处可见的红茶包,都会多一层理解:那背后是几个世纪的跨洋博弈和工艺妥协的产物。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这本厚厚的《中国茶叶史纲》,里面的叙事方式和《茶录》那种偏重技艺描述的风格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将茶叶的发展脉络置于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从西南夷地的早期发现,到唐宋茶马互市的政治影响,再到明代对散茶的推崇如何改变了社会结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书中关于“茶饼改散茶”的段落分析得尤其透彻,探讨了这种转变背后复杂的经济和文化动因,不仅仅是制茶工艺的进步,更是与城市化进程和市民文化的兴起息息相关。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对照地图和年表,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记载的信息密度极高,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它提供的不是操作指南,而是历史的深度,看完后对“一杯茶”的重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