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像一個嬰兒“教他(她)的母親成為一位足夠好的母親”一樣,病人也努力使一位治療師成為對他而言足夠好的治療師。
治療師需要非常清楚地認清一個事實,就是他是一個不完美的人,有這些缺點也會讓他感到很脆弱。我認為隻有治療師自己看自己是不完美的和有缺陷的,他纔能像看自己一樣幫助其他人。
大多數學派堅持認為,治療師沒有經過個人治療去處理自己的問題,就很難應對來訪者身上的問題。培訓中個人治療這個元素可能受不同理論取嚮的影響,新手的訓練應該包括(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於教師對其他理論的開放)是否有能力欣賞其他治療取嚮的觀點。
《治療師的自我應用》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內容簡介
《治療師的自我應用》是“心理治療核心概念係列叢書”之一,全書共分6個章節,主要對治療師自我應用的知識點作瞭介紹,具體內容包括工具的自我、真實可信的自我、超個人自我、培訓和督導等。
目錄
第1章 引言
三種成為治療師的途徑
第2章 工具的自我
學習和運用治療技巧
白闆:反移情作為治療的障礙
第一個層次的共情
中立和節製
結論
第3章 真實可信的自我
心理動力學的概念:反移情的延伸定義
具體化的反移情
投射性認同
第二個層次的共情
認同
直覺和想象
人格
受過傷的治療者
自我錶露
結論
第4章 超個人自我
在個人之外
以人為中心的觀點
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的觀點
榮格學派的觀點
第三個層次的共情
連接
不可知——另外一個超個人觀點?
一些告誡
結論
第5章 培訓和督導
早期關於培訓的觀點
個人治療
督導的動力學
督導中的自我運用
超個人的督導
理論觀點的學習
培訓和督導:遵從或是自我實現?
第6章 對話:作者討論治療師的自我運用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第2章 工具的自我
正如我們在介紹中所提到的,這章主要是講進行治療需要學習和運用一係列的技巧(skills)。一些人可能會認為,在心理谘詢中運用的技巧比在心理治療中要多。但在我們所接觸的心理治療中,發現這種方法在心理治療領域中也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在英國國傢健康服務中心(British National Service)裏以及其他地方,現在每天有許多心理治療者學習這種方法,並付諸實踐。這些心理治療師被教導如何采用一個治療師的人格麵具(persona),或者一個治療師的角色(role),並如何自如和有效地運用它。
舉例來說,一個治療師可能選擇用問捲作為心理治療的一部分。實際上,有趣的是,在本係列叢書“心理治療核心概念”裏,那些不同治療取嚮的先驅們在治療的早期都用瞭這樣的問捲(Dryden 1995;Lapworth 1995;Margi—son 1995;Millar 1995;Ormrod 1995;Ryle 1995)。這樣的方法肯定是屬於工具的這一類,問捲就是一種工具,得到的是非個體化的結果,也可以說,“不是對個體的尊重”。
在這一章中我們首先要呈現的問題是有關心理治療是否是一門藝術(或說是一門工藝)或是一門科學的討論,那麼接下來的討論是關於認知行為治療和精神分析治療、人本主義療法的不同治療目標——是修補齣故障的大腦機器,還是提升對含混稱之為“人”的更深地理解以及促進人的成長。此外,我們的討論也包括經典精神分析技術和人本主義對治療師角色的不同理解——到底哪種專傢是治療師呢?是深度探索潛意識、鼓勵退行的專傢是治療師?還是關注此時此地,鼓勵進步的專傢是治療師呢?(在這兒可能會引發什麼是客觀現實的爭論)
學習和運用治療技巧
盡管同一時期的精神分析和行為療法可能爭論過什麼是最有效的技巧,但他們可能都同意治療師應該運用技巧,而不像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師所認為的,治療師是否運用技巧應視當時的情況而定。然而即使研究顯示,在心理治療和谘詢中技巧越來越次要,而治療關係的質量越來越重要的時候,仍然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是應該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還是應投入到與內在自我的互動中,而不是僅僅戴一個治療師的麵具。這裏我們主要關心的是這些方法,也必須瞭解除這些不同方法之外的方麵,治療師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們並不是簡要考察不同治療方法對技巧的運用情況,這是我們係列叢書之一《乾預與技術》(Seiser和Wastell,2002)一書的主題。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治療師是否運用自我作為治療技術的一部分,就像運用某種工具一樣。這種觀點顯示瞭治療師訓練自我成為一種治療的工具,可以像電視機一樣隨意開關。如果齣現一些憤世嫉俗的不良情緒,通過詢問自己作為治療師我該怎麼做,我們就肯定能放下它。例如治療師在開車到谘詢室的途中,遇到瞭車碣,以至於他在開接待室的門的時候情緒還很惡劣。但他迴對來訪者的時候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仍然微笑著像半常一樣和來訪者打招呼,在谘詢過程中將那些不快的事先放到一邊。一旦來訪者離開瞭房間,治療師可以拿起電話,提高聲音和汽車保險人或其他租賃者交涉。但在第二個谘詢開始的時候,治療師麵具再一次滑落下來將他的感受藏在後麵,在與來訪者交談的過程中,治療師沒有任何情感混亂的錶達。
這不難想象,戴上麵具讓治療師平靜下來,不是一種欺詐行為。但它是一種人格麵具(persona),榮格(Jung)稱之為麵具(1968;Samuels 1985:30—32)——也就是說,類似於在古典劇院裏演員的麵具。這是在治療師的培訓中學習成為治療師的一種方式,並盡量在最大程度上符閤來訪者的利益。當個人的情緒感受強烈的時候,自我控製是必要的,訓練的目標是讓治療師能夠更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培訓也給治療師提供瞭一種最基本的方式去談論這可能屬於所學的哪個理論或哪個具體的學派。
然而,我們也可能詢問治療師會怎樣迴應來訪者,在我們想象的情境中,此時可能會觀察到治療師看起來憂心忡忡(fraught)。例如,洛馬斯(Lomas)從評判的角度寫瞭一篇精神分析技巧的評論,盡管他自己也是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取嚮的,他認為應從個人(personal)的層麵上進行迴應(參見:in a similar situation,Lomas 1981:67—8);一個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治療師可能會有相似的迴應,他們認為治療師的一緻性(congruence)非常重要(Mearns和Thorne 1988:76—81);存在主義的治療師也是這樣,強調真實可信。
此外,治療方法通常包括一定的技巧的運用,正如伊維(Ivey)等(1987)所極力主張的那樣,治療師的訓練應該包括一些具體技巧的反復灌輸。受訓治療師學習重點是放在特定技巧的學習方麵,而不是個人的人格層麵;在習得行為和運用通常的社交技巧的過程中,改變是必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治療師不能是他們平常的“自己”。他們可能過去常常與人進行智慧的較量或是喜歡街角閑聊。但是受訓治療師需要發展的自我,仍然是一種行為類型,一種角色扮演形式:當他們在一場爭論中,是聽而不是打斷、乾擾;當他們在一些情境中想去挑戰道德的地位時,去選擇無批判的接納;去選擇認真的迴應,而不是自發的反應。我們並不認為學習扮演一種角色是錯誤的,或甚至是虛僞的。通過訓練,做齣這樣的認知和行為改變將對受訓治療師有深刻的影響,使他們更加敏感,很少評判,成為更好的傾聽者,這些都是可能的,正如肯尼迪(Kennedy)和查爾斯(Charles)(1989:62)所討論的:“成熟的谘詢師所知道的事實是,他們在谘詢中所做的並不是試圖改變自己,而是讓自己接近最好的和經常不現實的自我”。同樣,治療師在谘詢室外和在谘詢室裏判若兩人,這也沒有任何問題。這甚至是一種規律,尤其對那些將治療方法看做是一種技術的學習的人,如果感到這是有療效的、符閤來訪者利益的,甚至可以對來訪者撒謊,或(展現更積極的假象),這被稱為“經濟的真實(economical with the truth)”。盡管梅恩斯(Mearns)和桑尼(Thorne)(1988:84)引用瞭一個例子,認為治療師隱藏對來訪者消極的情感是不一緻的錶現,但溫尼科特(Winnicott 1975:196)提供瞭一個好例子,錶明應抑製治療師的消極情感,直到病人準備好瞭聽這些為止。
在係統傢庭治療中,傾嚮於這樣一種認識,我們不能理解治療師僅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或是不考慮他自己在係統中位置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治療師的信念和經驗影響著治療的進程。這時,重點已經發生轉變,從認為治療師是一個公正的觀察者的角色,已經轉移到與移情、反移情概念有聯係的觀點,但與一般我們所講的移情、反移情概念不同的是,沒有必要假設隻有在潛意識層麵纔能操作。這種觀點的影響是,大多數的係統傢庭治療的治療師與以前相比,將重點更多放在治療過程中他們自我的運用上。然而,在這個位置上值得一提的,采用專傢的角色看形勢,比直接捲入要清楚得多。
我們並不是建議完全將治療師運用自我作為一種麵具,與治療師嘗試運用他們的真自體(true self),這兩者完全一分為二,前者是本章的基礎,後者是下一章的基礎。兩者都是可以運用的。例如,我們可能顯示齣,以人為中心療法會支持治療師真正的內在自我的運用,會避開“麵具”自我。然而,看一下節選自卡爾?羅傑斯一篇重要文章的一段:
第五種條件是治療師正在體驗一種敏銳的、共情的理解,理解的是來訪者對自己體驗的認識。要感覺來訪者的個人世界就得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但從未失去過“好像”的成分——也就是共情,這看起來對治療是十分重要的。感覺來訪者的憤怒、恐懼或混亂,就像是你自己的一樣,然而你並沒有真正的憤怒、恐懼或混亂,隻是在其中使之建立聯係,這就是我努力描述的條件。
(Rogers 1957:99)
這裏羅傑斯描述的是治療師一種有意識的、深思熟慮的行為,是將他自己放在來訪者的個人世界中,但同時並不允許個人情感被來訪者的體驗所觸動。這種“好像”的特質講得很好,但是當然要錶達共情,而在這樣的努力中,真誠意味著將治療師真正的自我和自己的經驗放到一邊。在本章的第三部分,我們會迴到共情的類型這個話題上。汶個“好像”再次提醒我們在劇院中演員的角色和人格麵具。可能羅傑斯的意思是想很好地描述人格麵具和真正自我之間的位置。通常來講,在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傳統的例子中,很難找到治療師主要是一種工具的觀點,盡管伊根(Egan 1994)論述得最為接近。
梅恩斯和桑尼(2000)提齣瞭在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職業中,以人為中心傳統有這樣一種工具性的發展趨勢,因為這能夠提供有效性來吸引公眾和醫療保險基金,這種情況在英國和美國都有發生,問題是導緻瞭這些作者所稱的治療的手冊性(manualization),好像治療的交付(delivery)像運用汽車的維修手冊一樣。亨利(Henry)等(1993)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受訓的治療師追隨手冊性的心理動力學模式,對治療關係有不利的影響,導緻治療師增加瞭對來訪者的敵意。
在許多有關谘詢技巧的齣版物中可以看到,與這種流行的觀點相近的一種觀點是,認為存在一種正確的迴應方式,當然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迴應方式,而不是建議什麼是一定要說的(Jacobs 2000b)。鑒於有一係列的關於不同問題的書,那麼就有可能顯示齣治療中有解決每一問題的“最好辦法”。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究竟是這種治療態度使得測試這些觀點的研究顯得很重要,還是研究促使瞭這樣一種治療態度的齣現;但很容易看到的是,當研究結果明顯證明這些技巧有效性的時候,例如,證明一些技巧對治療恐怖癥很有效,治療師就被鼓勵去學習和運用這些技巧,和他們的來訪者一起提高他們自己。研究是用來指導治療的,也鼓勵治療師應該按照正在嘗試或實驗的技巧手冊去操作。
由於必須證明技巧的功效,因此需要確定治療中采用瞭什麼步驟,什麼時候采用這些步驟,采用的哪一個步驟?在英國的心理治療領域中(在國傢職業資格協會和蘇格蘭同等機構的計劃方案裏),學習心理谘詢就像學習貿易一樣,要獲得谘詢能力的增長就需要這樣的培訓。這種情況在以人為中心實踐者中也有明顯的體現,他們將心理谘詢縮減為“錶麵關係的能力,像澄清、不打斷、傾聽、總結、開放式提問”(Mearns和Thorne 2000:40),在英國精神分析的傳統中也反映齣這種情況。這不由得讓人懷疑,難道隻根據這些能力就能界定心理治療嗎?在培訓手冊中詳細描述瞭我們上述的具體技巧,但如果過度重視這些技巧,反復灌輸這些觀念給教師和學生,那麼評估這些能力的人可能會關注那些容易識彆的技巧。這些技巧同那些“高水平的技巧”相比,更容易量化,而高級技巧像“在關係深度和來訪者會麵(meeting the client at relational depth)”(Mearnsl996,1997),這短語在其他許多心理治療的取嚮中被重復的幾率比以人為中心還要高。然而,我們也想當然地認為教授和學習技巧是閤理的、有用的,正像因斯基普(Inskipp 2000)所描述的那個例子那樣。
在心理治療領域中,對這種工具性方法的研究曾經僅局限於行為療法(後來是認知行為療法),其實當前在一些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療法的實踐中也在運用工具性的方法。例如,朗斯(Langs 1982)在精神分析的傳統中運用詳細具體的方法解釋和病人潛意識的交流,這種方法提高瞭治療師對病人心態的敏銳覺察,努力去理解病人真正想說的是什麼。但治療師自己的感受很容易被忽略,潛意識也縮減到隻能被精確研究的那部分。在人本主義和超個人心理學的傳統中,雷剋(Lake 1966)想尋找更精確的方法以利於診斷分類,他的圖錶是一個將復雜的現實變得更易於處理的模型。
正如認知行為治療所預料的,治療師所扮演的角色明顯的搖擺不定。從一個純功能的角度看,這種方法顯然將治療師看成是一個教育者,不會在治療過程中投入感情。以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為例: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治療師將自己看做是好的心理教育者,因此尋求教他們的來訪者ABC模型來理解和處理他們的心理問題……理性情緒療法治療師經常運用活動導嚮(active—direction)的谘詢風格,用勸服和說教的教育方法。
(Dryden 2000:329)
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是,沒有自我(ego)和自體(self)的區彆,因此將自體看做與自我一樣。既然自我是與角色相聯係的,因此需要規則和秩序,那麼將自我看做一種工具是沒有問題的。例如,艾利斯(Ellis和Yeager1989)非常清楚地描述過這一點。
在新的傳統中,像神經語言學程序(NLP),緊跟相似的潮流:
NLP的實踐者所需的技巧是從三個方麵考慮的——概念的、分析的和行為的。概念化技巧包括理解、運用的能力,這是NLP的概念化模型。分析技巧包括根據不同的組成部分(包括實踐者自己和來訪者的行為),係統分析的能力。行為技巧包括實踐者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影響係統和激發來訪者改變的能力。
(Cooper和Seal 2000:391)
假設治療師是絕對有韌性的,能夠將自體(或自我)轉變成任何需要的形式(“沒有不可能的來訪者,隻有無能的治療師”)。那麼,對工具性的方法應該沒有任何的阻抗(resistance)。
同樣的,在係統治療(systemic therapy)的傳統中,治療師的自我和他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區彆。像病人一樣,治療師和他的團隊也被看做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實際上,有時治療師隻是團隊的一個工具,隻聽從團隊的命令就可以瞭。
在心理動力學的傳統中,事情更復雜一些。一些理論傢,包括蘭吉爾(Rangell 1954)、韋爾德(Waelder1960)、科恩伯格(Kernberg 1975)、布雷納(Brenner1976)和蓋斯基爾(Gaskill 1980),將治療師的潛意識看做是一種已被規範好的工具。因為這些理論傢訓練分析師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治療師的自體,不管是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有些從技巧層麵看是有用的。隻有這樣做,分析師纔能完全處理潛意識的機製,包括:
精神分析是一種治療方法,條件必須是提供有助於移情性神經癥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過去的事件在當前重現,目的是,通過係統的解釋攻擊阻抗,這會促使神經癥的治愈(移情的和嬰兒期的),最後引起病人心理組織結構的變化,發展齣最佳的生活適應能力。
(Rangell 1954:739—740)
前言/序言
去年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參加一個有關心理治療的學術活動時,北京大學醫學齣版社的編輯馮智勇將一套外文叢書放到瞭我的麵前。書有十幾本,每本不厚,但看起來卻精緻、有韻味。一拿起便再沒有放下,由此就有瞭今天的這套“心理治療核心概念係列叢書”的翻譯齣版。
作為此套叢書翻譯的負責人,我審校瞭全部書稿,這使我有瞭先睹為快的機會。在翻譯和審閱過程中,我常禁不住為書中的精彩話語拍案叫絕,感嘆叢書作者對人性的反思,佩服叢書作者擁有的心理治療的淵博知識和深邃的智慧,也常常産生強烈的共鳴感,引起許多的思考,甚至有一種想與作者進
治療師的自我應用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治療師的自我應用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諸君勿因初讀中國書,勤勞大而結果少,便生退悔。因為我們讀書,並不是想專嚮現時所讀這一本書裏討現錢現貨的,得多少報酬,最要緊的是涵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和磨煉齣好記憶的腦力。青年期所讀各書,不外藉來做達這兩個目的的梯子。我所說的前提倘若不錯,則讀外國書和讀中國書當然都各有益處。外國名著,組織得好,易引起興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齊齊擺齣來,可以做我們模範,這是好處;我們滑眼讀去,容易變成享現成福的少爺們,不知甘苦來曆,這是壞處。中國書未經整理,一讀便是一個悶頭棍,每每打斷興味,這是壞處;逼著你披荊斬棘,尋路來走,或者走許多冤枉路(隻要走路斷無冤枉,走錯瞭迴頭,便是絕好教訓),從甘苦閱曆中磨煉齣智慧,得苦盡甘來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都最真切,這是好處。
評分
☆☆☆☆☆
先輩每教人不可輕言著述,因為未成熟的見解公布齣來,會自誤誤人,這原是不錯的,但青年學生“斐然當述作之譽”,也是實際上鞭策學問的一種妙用。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熟的,一類是瀏覽的。因為我們一麵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麵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諸經、諸子、四史、通鑒等書,宜入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他,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纔讀彆部,想鈔錄的隨讀隨鈔;另外指齣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頁,遇有想鈔錄的,也俟讀完再鈔,當時勿窒其機。
評分
☆☆☆☆☆
這種工作笨是笨極瞭,苦是苦極瞭,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瞭這條路。做動植物的人懶得采集標本,說他會有新發明,天下怕沒有這種便宜事。
評分
☆☆☆☆☆
先輩每教人不可輕言著述,因為未成熟的見解公布齣來,會自誤誤人,這原是不錯的,但青年學生“斐然當述作之譽”,也是實際上鞭策學問的一種妙用。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熟的,一類是瀏覽的。因為我們一麵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麵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諸經、諸子、四史、通鑒等書,宜入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他,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纔讀彆部,想鈔錄的隨讀隨鈔;另外指齣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頁,遇有想鈔錄的,也俟讀完再鈔,當時勿窒其機。
評分
☆☆☆☆☆
我們讀一部名著,看見他徵引那麼繁博,分析那麼細密,動輒伸著舌頭說道:“這個人不知有多大記憶力,記得許多東西,這是他的特彆天纔,我們不能學步瞭。”其實那裏有這迴事。好記性的人不見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較的倒是記性不甚好。你所看見者是他發錶齣來的成果,不知他這成果原是從銖積寸纍睏知勉行得來。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鈔下(短的鈔全文,長的摘要記書名捲數頁數)。資料漸漸積得豐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他,便成為一篇名著。
評分
☆☆☆☆☆
這種工作笨是笨極瞭,苦是苦極瞭,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瞭這條路。做動植物的人懶得采集標本,說他會有新發明,天下怕沒有這種便宜事。
評分
☆☆☆☆☆
先輩每教人不可輕言著述,因為未成熟的見解公布齣來,會自誤誤人,這原是不錯的,但青年學生“斐然當述作之譽”,也是實際上鞭策學問的一種妙用。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熟的,一類是瀏覽的。因為我們一麵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麵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諸經、諸子、四史、通鑒等書,宜入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他,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纔讀彆部,想鈔錄的隨讀隨鈔;另外指齣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頁,遇有想鈔錄的,也俟讀完再鈔,當時勿窒其機。
評分
☆☆☆☆☆
諸君勿因初讀中國書,勤勞大而結果少,便生退悔。因為我們讀書,並不是想專嚮現時所讀這一本書裏討現錢現貨的,得多少報酬,最要緊的是涵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和磨煉齣好記憶的腦力。青年期所讀各書,不外藉來做達這兩個目的的梯子。我所說的前提倘若不錯,則讀外國書和讀中國書當然都各有益處。外國名著,組織得好,易引起興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齊齊擺齣來,可以做我們模範,這是好處;我們滑眼讀去,容易變成享現成福的少爺們,不知甘苦來曆,這是壞處。中國書未經整理,一讀便是一個悶頭棍,每每打斷興味,這是壞處;逼著你披荊斬棘,尋路來走,或者走許多冤枉路(隻要走路斷無冤枉,走錯瞭迴頭,便是絕好教訓),從甘苦閱曆中磨煉齣智慧,得苦盡甘來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都最真切,這是好處。
評分
☆☆☆☆☆
這種工作笨是笨極瞭,苦是苦極瞭,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瞭這條路。做動植物的人懶得采集標本,說他會有新發明,天下怕沒有這種便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