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术文化阵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精选北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风范。
海报:
内容简介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当前的世界人,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个新名词,因之我得先说明一下这名词的意思。
作者简介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生于江苏吴江。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费孝通社会学文集》、《乡土中国》等。
目录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庭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生育制度
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第二章 双系抚育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第十五章 续绝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附录
派与汇(代序)
个人·群体·社会
精彩书摘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_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
……
前言/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
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前,犹豫过。所以该书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再发表。”“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离今已有37年。三联书店为什么建议我把这本小册子送给他们去重刊,我不知道。我同意他们的建议是因为我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经历中留下的一个脚印,已经踏下的脚印是历史的事实,谁也收不回去的。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至于本书内容所提出的论点,以我现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在英文中可以用Ideal Type这个名词来指称。Ideal Type的适当翻译可以说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我称这是一项探索,又一再说是初步的尝试,得到的还是不成熟的观点,那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可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那就还得深入下去,还需要花一番工夫。
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一搁已有37年。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客观的条件,我没有能在这方面继续搞下去。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从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让我在这种心情里寄出这份校订过的稿子给书店罢。
1984年10月11日
《乡村往事:家族的根与土》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一片承载着千年文化与传统,孕育了无数生命与故事的土地,那就是中国的乡村。它们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村落,更是民族精神的根系所在,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至今的重要载体。本书《乡村往事:家族的根与土》并非简单罗列乡村的自然风貌或风土人情,而是深入探寻隐藏在这些朴实面容之下,那股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强大生命力——家族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 我们或许习惯了都市的霓虹闪烁,习惯了现代化的节奏,然而,那些散落在田埂阡陌之间的古老村庄,却依然在用它们特有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些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乡村岁月,去感受那里的脉搏,理解那里的逻辑。 第一篇:土地的记忆,家族的起点 在中国,土地与家族的联系是血脉相连,密不可分的。一家人的生存,往往就系于脚下这一方寸土地。从开垦荒地,到耕种收获,土地不仅是生计的来源,更是家族成员共同劳作、共同守护的精神寄托。 “祖业”的观念: 在许多乡村,家业并非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包含着祖先开辟的土地、世代相传的耕作技艺、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网络。每一块田地,每一处房舍,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家族历史,一段关于生存与奋斗的传奇。这种“祖业”的观念,使得家族成员对土地怀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与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土地的使用者,更是土地的守护者,是家族历史的传承者。 农耕文明的智慧: 漫长的农耕历史,在中国乡村沉淀下了无数宝贵的智慧。从顺应天时地利,到精耕细作,再到因地制宜的种植养殖,这些知识和经验,都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型的工作坊,经验丰富的长辈将劳作的技巧、辨识天气的规律、处理病虫害的方法,悉心传授给年轻一代。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生命循环的理解。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人们为了方便耕作和抵御风险,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村落。村落的形成,往往与家族的迁移、繁衍息息相关。同姓聚居,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村落内部秩序的重要纽带。村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历史上的迁徙和融合,共同塑造了不同村落独特的风貌和发展轨迹。本书将勾勒出一些典型村落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与土地紧密相依,成为家族生息繁衍的摇篮。 第二篇:血脉的延续,生活的基石 家族,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其延续性是维系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乡村,家族的概念尤为突出,它不仅仅体现在血缘关系上,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宗接代”的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家族延续的根本,也是个人承担的重要使命。这不仅仅是对“生”的强调,更是对“续”的重视。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才意味着家族的存在得以延续,家族的记忆得以传承。这种观念,在过去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 婚姻的社会功能: 过去的乡村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婚姻的缔结,需要考虑门当户对、家族利益、以及子嗣的繁衍。家族的期望、媒妁之言、以及一些特定的习俗,共同构成了乡村婚姻的复杂图景。本书将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乡村婚姻的特点,以及它在家族延续中所扮演的角色。 育儿的家庭与社会责任: 孩子是家族的未来,是“传宗接代”的希望。在乡村,育儿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整个家族共同的期盼。从出生、命名,到教育、婚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家族的关怀与期望。长辈的经验、亲戚的帮助,共同构成了一个支持性的育儿环境。本书将描绘乡村家庭在抚育后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 第三篇:礼仪的传承,秩序的维系 在中国乡村,礼仪不仅仅是待人接物的形式,更是维系家族内部、以及家族与社会之间秩序的重要工具。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是道德的规范,是情感的联结。 家族仪式与节日: 祖先祭祀、春节团圆、清明扫墓、重阳登高……这些家族仪式和传统节日,是维系家族情感、强化家族认同的重要时刻。在这些时刻,家族成员会不分远近,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先人,分享喜悦,巩固家族的凝聚力。这些仪式,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规矩和习俗,将家族的历史、美德和价值观念,以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下去。 孝道与长幼尊卑: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乡村社会尤为重要。尊敬长辈、赡养老人的观念,是维系家庭和睦、家族稳定的基石。长幼尊卑的秩序,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社会的结构和人际交往。本书将深入探讨孝道在乡村家庭中的具体体现,以及长幼尊卑观念如何塑造了乡村人的行为模式。 邻里互助与集体观念: 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相对紧密。邻里之间的互助,是应对各种困难、保障生活的重要方式。从农忙时节的互帮互助,到红白喜事的共同操办,再到遇到困难时的相互扶持,这些都体现了乡村社区强大的集体观念和人情味。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乡村邻里之间那份质朴而真诚的关怀。 第四篇:文化的根脉,精神的传承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忠实的守望者。尽管外部世界日新月异,但许多古老的文化基因,依然在乡村的土地上悄然流淌,代代相传。 民间艺术与口头文学: 那些代代相传的歌谣、故事、传说、谚语,是乡村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它们以口头文学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生活图景,传递着朴素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剪纸、泥塑、戏曲等民间艺术,更是乡村人民心灵手巧的体现,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着时代变迁,也承载着民族审美。 地方戏曲与民间信仰: 许多地方戏曲,如秦腔、越剧、黄梅戏等,都深深植根于乡村的土壤,它们以戏曲的形式,讲述着历史故事,传播着道德观念,丰富着乡村人民的精神生活。而各种民间信仰,如对土地公、灶王爷、山神、河神的敬拜,更是乡村人民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敬畏与祈求,它们构成了乡村独特的精神世界。 农耕伦理与人文精神: 辛勤劳作,敬畏自然,朴实诚信,乐于助人……这些源于农耕生活的伦理和品质,构成了乡村人文精神的核心。它们在世代传承中,塑造了乡村人的品格,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注入了活力。本书将试图挖掘这些深层次的精神内核,理解它们如何与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 结语: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乡村往事:家族的根与土》并非一曲怀旧的挽歌,而是一次对生命力源头的追溯。它旨在让读者重新认识乡村在中国文明中的独特价值,理解那份深厚的土地情结,以及那股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家族力量。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但那些深深植根于土地的家族记忆,那些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依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理解自身、走向未来的重要参照。本书希望能引发读者对乡村的深切关注,对家族的深沉思考,以及对生命根脉的永恒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