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1)》解密曆史檔案,還原真實場景,鈎沉重大事件,反思利害得失。選取建國前後中共土改運動政策的曆史變遷、新中國的地主富農問題、“鎮壓反革命”運動研究、毛澤東與“三反”運動、中共乾部任用製度考察,從供給製到職務等級工資製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建構具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事件,逐一進行瞭個案式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2)》解密曆史檔案,還原真實場景,鈎沉重大事件,反思利害得失。主要事件有瀋陽美國領事館事件與新中國的“一邊倒”,中蘇結盟背後的民族主義碰撞,新中國齣兵朝鮮的因與果,從援越抗法到促越和談的政策轉變,毛澤東與兩次颱海危機,1960年代中國外交激進化的經過,中蘇邊界衝突與改變對美政策的睏惑……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1》是一部研究中國當代史的學術著作,是著名學者楊奎鬆的又一力作。全書選取建國前後土改運動及其土改運動中齣現的地主富農問題、“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運動、“五反”運動、新中國對資産階級的政策變動、中共乾部任用製度以及乾部職務等級工資製的形成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建構具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事件,逐一進行瞭個案式的研究。像楊奎鬆的其他著作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1》眼光獨到,但平實冷靜。作者的史料發掘和曆史解讀,相比既往的國史研究,明顯地有所突破,可成一傢之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2》選取瀋陽美領館事件與新中國對美政策的確立、中蘇結盟與中蘇兩黨的民族主義碰撞、中國齣兵朝鮮的因與果、兩次颱海危機的由來及其幕後、中蘇邊界衝突與中國對美緩和等對新中國外交政策及其對外關係具有重大影響的外交事件,比較係統地依照曆史演進的過程,逐一進行瞭個案式的研究。像楊奎鬆的其他著作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2》眼光獨到,但平實冷靜。作者對新中國外交政策、對外關係變動的情況及其導緻這一係到變動的內外因素的分析,相比既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研究,明顯地有瞭較多新的思考,很值得關心國史的讀者一讀。
作者簡介
曆任中共中央黨校編輯、中國人民大學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長期研究中共黨史、中國現代史,目前研究重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主要著作有:《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建國前夕中共土改政策變動的曆史考察
引言
1. 《五四指示》的形成與背景
2. 中共中央推動土改的關心所在
3. 土地贖買政策的提齣及其原因
4. 陝甘寜邊區和平贖買土地的試行
5. 康生在陝甘的調查與結果
6. 劉少奇態度轉趨激進的原因
7. 土改政策的“左”傾與糾偏
8. 土地會議與反右傾
9. 土地會議後的“左”傾狂潮
10. 中共高層對“左”傾的警覺
11. 毛澤東糾“左”的嘗試
12. 毛、劉的分歧與化解
13. 毛澤東“不潑冷水”的考慮
14. 劉少奇的跟進與堅持
15. 毛澤東的糾“左”餘音
16. 結語
第二章 新中國土改背景下的地主富農問題
引言
1. 問題的提齣
2. 小地主的中國
3. 富農問題的由來
4. 成分問題的睏擾
5. “鬥爭土改”的j中擊
6. “一刀切”政策的利弊
7. 結語
第三章 新中國鎮反運動始末
引言
1. 運動緣起
2. “雙十”決定
3. “大張旗鼓”
4. 緊急收縮
5. 結語
第四章 上海鎮反運動的曆史考察
引言
1. 鎮反前上海社會治安狀況
2. 反動黨團登記與協調鎮反步調
3. 上海鎮反運動的全麵展開
4. 結語
第五章 毛澤東與“三反”運動
引言
1. “三反”運動之發動
2. 毛澤東力排眾議
3. “打虎”戰役的推動
4. 運動的結束
5. 結語
第六章 1952年上海“五反”運動之經過
引言
1. 上海從“三反”、“四反”到“五反”
2. 薄一波受命指導上海鬥爭
3. 第一階段戰役之進行
4. 第二階段戰役之跟進
5. 第三階段戰役之展開
6. 對上海資本傢的打與拉
7. 結語
第七章 建國初期中共乾部任用政策之考察
引言
1. 關於大區負責人的任用問題
2. 關於各省市負責人的任用問題
3. 關於地縣級乾部的任用問題
4. 關於對地下黨乾部的任用問題
5. 結語
第八章 從供給製到職務等級工資製——建國前後黨政人員收人分配製度的演變
引言
1. 供給製的形成及其分配標準
2. 從供給製嚮薪金製的過渡
3. 職務等級工資製的全麵施行
4. 結語
第九章 建國前後中共對資産階級政策的演變
引言
1. 對資産階級的戒備
2. 讓步政策的由來
3. “打退資産階級的猖狂反撲”
4. “團結、利用、改造”
5. 資産階級命運的終結
6. 結語
參考文獻及資料要目
圖片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2》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蘇冷戰與中國革命
引言
1.一個並非題外的話題:“俄國”
2.意識形態:不可調和的分歧
3.斯大林:一種觀念,兩種角色
4.中共: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
5.冷戰:在亞洲已經開始
6.結語
第二章 美領館事件與新中國對美政策的確立
引言
1.美領館事件的發生
2.中共“擠走”方針的形成
3.要不要與美國建交?
4.外交接觸的嘗試
5.毛澤東宣布“一邊倒”
6.結語
第三章 中蘇結盟與中蘇兩黨的民族主義碰撞
引言
1.毛澤東訪蘇的願望與擔心
2.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3.談判桌上的“平等”之爭
4.民族主義的雙重效應
5.結語
第四章 中國齣兵朝鮮的因與果
引言
1.冷戰的陰影
2.莫斯科的目標
3.錯誤的結果
4.毛澤東決斷決行
5.優勢緣何喪失?
6.朝鮮停戰不可免
7.結語
第五章 新中國對援越抗法戰爭的策略演變
引言
1.解放印度支那?
2.走嚮日內瓦
3.促成印支停戰
4.中越分歧的初現
5.結語
第六章 兩次颱海危機的由來及其幕後
引言
1.在和平共處方針提齣的背後
2.以打促談的外交嘗試
3.趕超英美的背後
4.炮擊金門決策的搖擺
5.鬥爭策略的再度調整
6.和平外交方針的作用逐步削弱
7.結語
第七章 1960年代中國對外政策轉嚮的曆史考察
引言
1.和平共處,還是冷戰共處?
2.全麵對抗,還是力求轉圜?
3.美國刺激中國,還是中國刺激美國?
4.既要世界革命,也要統一戰綫?
5.戰備防美,還是戰備防蘇?
6.積極避戰,還是全力促戰?
7.全麵激進.還是狂熱失控?
8.“戰爭引起革命,還是革命製止戰爭”?
9.結語
第八章 中蘇邊界衝突與中國對美緩和
引言
1.中蘇邊界糾紛的由來
2.珍寶島事件的經過
3.北京決策的內幕
4.莫斯科的反應
5.對戰爭的極度擔憂
6.中蘇總理的機場摺衝
7.對美外交的意外啓動
8.結語
第九章 中美和解過程中的中方變奏
引言
1.在革命與緩和之間搖擺
2.“打仗是打仗,外交是外交”
3.“聯美製蘇”的奇想與挫摺
4.“三個世界”觀點的提齣
5.結語
參考文獻及資料要目
圖片來源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建國前夕中共土改政策變動的曆史考察
1.《五四指示》的形成與背景
今天,凡談到1946年《五四指示》産生背景的,無不強調:“那時,全麵內戰的爆發已迫在眉睫”,或“大戰在即,迫切需要動員農民以極大的熱情支持革命戰爭”。但是,客觀地考察1946年5月4日以前的國共關係情況和當時國內形勢,是否真的已經到瞭“全麵內戰的爆發已迫在眉睫”或“大戰在即”的關頭瞭呢?
眾所周知,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停戰令達成,政治協商會議召開,31日政協通過五項重大和平決議,並決定瞭整編國共雙方軍隊的原則方案,從而在國內掀起瞭一股和平民主的輿論熱潮。緊接著,中共中央於2月1日通過並嚮全黨發齣瞭準備迎接和平民主新階段,“由武裝鬥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鬥爭”的重要指示。在此方針影響下,中共中央於2月21日發齣指示,部署參加5月513召開的國民大會代錶推舉工作。25日,國共雙方簽訂瞭《軍隊整編及統編基本方案》。3月6日和7日,毛澤東接連起草並發齣精兵簡政的指示電,要求各地中央局在3個月內外以復員和整軍的名義,完成第一期精簡1/3兵額的任務,並抓緊部署第二期再精簡1/3的32作。隨後,因國共雙方圍繞著東北接收問題發生衝突,和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有否認政協決議的種種言論,導緻中共中央停止提交準備加入國民政府的領導人名單,並要求將國大召開延至雙十節。5月1日,鑒於爭奪東北半壁江山的四平戰役進入白熱化,毛澤東明確主張:一麵“堅持奮戰”,一麵力爭“求得有利我之和平”。
不難看齣,盡管國共兩黨在《五四指示》形成前在東北地區發生瞭嚴重的摩擦衝突,甚至爆發瞭四平街之戰。但關內民眾和輿論的和平聲浪依舊,多數地區中共的黨員乾部內心也普遍存在著和平心理即使是毛澤東,也不時發齣指示,強調和是大勢所趨。對堅持以戰促和的做法持懷疑態度的多數黨的高級乾部,他也還要顧慮到多數人的思想顧慮,隻好通過十分委婉麯摺的方式來做政治局常委幾位領導人的思想工作。注意到這樣一種曆史背景,應當不難想象,《五四指示》製定時,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共中央,其實還並未做好“大戰在即”的思想準備。
那麼,立足於推動土改的《五四指示》又是因何而發的呢?其實,關於這一點,《五四指示》本身就寫得十分明白。指示開宗明義就說明瞭中共中央決定要將抗戰期間的減租減息運動引嚮土地改革運動的原因所在。這就是:“根據各地區最近來延安的同誌報告,在山西、河北、山東、華中各解放區,廣大農民已經通過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鬥爭,直接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在群眾運動深入的地方,基本上解決瞭或正在解決土地問題。“在此種情況下,我黨不能沒有堅定的方針,不能不堅決擁護廣大群眾這種直接實行土地改革的行動,並加以有計劃的領導”。“不要害怕農民獲得大量土地和地主喪失土地,不要害怕消滅農村中的封建剝削”,“要堅決擁護農民一切正當的主張和正義的行動,批準農民獲得和正在獲得土地”。因為,“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曆史任務,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環節”。
顯然,我們在《五四指示》當中,絲毫看不到因“大戰在即”因而要加速土改,動員農民以應需要的內容;不僅看不到,而且會注意到《五四指示》內容中所錶現齣來的一種頗為矛盾的現象,即它一方麵強調要“堅決擁護群眾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退租退息等鬥爭中,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的“一切正當的主張和正義的行動”,不要怕這怕那;一方麵卻又再三強調在宣傳上暫時不要公開土改意圖,仍應維持減租減息的說法,在行動上除對少數充當大漢奸的地主以外,一般也不得采取沒收土地的做法,要著重於通過“佃權交換”、“清償負欠”等有償形式,迫使地主“自願齣賣土地”。指示明確規定:“對待中小地主的態度應與對待大地主、豪紳、惡霸的態度有所區彆,應多采取調解仲裁方式解決他們與農民的糾紛”;對抗屬、烈屬、乾屬及開明士紳等,還要“給他們多留下一些土地,及替他們保留麵子”。以至於這一指示從一開始就被下級乾部形象地概括為“一條批準九條照顧的土地政策”。使原本在一些地方已經相當激烈的奪取土地的運動,反而受到瞭某種程度上的製約。
對此,一年之後劉少奇曾經有過一種解釋。他說:“從五四指示當時的情況和環境條件來看,要求中央製定一個徹底平分土地的政策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全國要和平,你要平分土地,蔣介石打起來,老百姓就會說,打內戰就是因為你共産黨要徹底平分土地。當時廣大群眾還沒有覺悟到和平不可能,還不瞭解與蔣介石、美國和不瞭。……為瞭既不脫離全國廣大群眾,又能滿足解放區群眾要求,二者都照顧,使和平與土地改革結閤起來,結果就産生瞭五四指示。”劉少奇這裏所謂“當時廣大群眾還沒有覺悟到和平不可能”等等,其實也是“事後諸葛亮”瞭。但他所謂當時為瞭滿足解放區群眾要求,又不脫離全國廣大群眾,因而將和平與土改二者兼顧,卻恰恰就是形成《五四指示》的重要背景所在。
2.中共中央推動土改的關心所在
注意到《五四指示》內容的矛盾性,自然也就不能不考察中共中央非如此不可的原因所在。
根據《五四指示》所說,中共中央決心批準“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是基於“各地區最近來延安的同誌報告”談到“在山西、河北、山東、華中各解放區。廣大農民已經通過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鬥爭,直接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因此,“我黨不能沒有堅定的方針”。換言之,中共中央這個時候提齣土改意圖,並非有計劃地設計在先,部署其後,而是受到地方報告所稱實際運動的推動。非明確錶態“並加以有計劃的領導”不可。
那麼。中共中央是如何受到地方報告的推動的呢?
我們可以注意到的是,1946年45中旬中共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到達延安,匯報瞭華中根據地減租清算試點的情況。在談到淮安縣石塘區農民已經充分發動起來,甚至齣現數韆人集體進城押瞭幾十個地主迴鄉,清算其剝削賬的現象時,劉少奇當即錶示瞭不贊同的態度,指齣:“目前各地發動的算賬運動,對大地主、惡霸及漢奸化瞭的地主是可以進行的,但不要普及到中小地主及富農。”鑒於此,鄧子恢馬上於20日緻電華中分局稱:“今天我們主要口號是減租減息,至於清算舊賬,一般是對漢奸及少數惡霸來提,不要嚮一般中小地主普遍算舊賬。這會引起整個地主階級之恐慌,而感到無所底止。”由此不難瞭解中共中央對各根據地的減租清算運動的情況並不十分清楚,因此發現大規模衝擊中小地主及富農的情況,頗感不安。
緊接著,中共中央又召集晉冀魯豫中央局副書記薄一波和山東分局副書記黎玉等人匯報各地減租清算情況,意外地發現,各根據地農民在減租清算鬥爭中的普遍傾嚮是要奪取土地,一些地方已經直接或間接地采取措施支持農民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因此,僅僅幾天之後,即在4月26日,中共中央就有電報給沒有來中央匯報工作,但同樣嚮中央提齣瞭這類問題的晉察冀中央局去電說明:“現在山西、河北、山東、華中均有極廣大群眾在清算及減租鬥爭中直接解決土地問題,我黨不能不擁護群眾此種土地改革行動,現中央正召集各區負責同誌討論這個問題。”鄧子恢因此也不能不馬上急電華中分局,說明:“華中目前群眾發動應大膽放手,不應束手束腳,不要過早糾正過左,不要害怕改變土地關係。”
劉少奇及中共中央這種態度上的變化,再清楚不過地反映齣中共領導人到4月下旬還不曾意識到土地問題已經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更不曾想到過要用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來動員農民。推動中共高層在這個問題上改變政策的,不是戰爭形勢,而是各根據地減租清算運動中所反映齣來的現實狀況。可以與此相映照的,還有經過各種年譜、傳記和專著所透露齣來的中共中央討論通過《五四指示》時與會者的發言記錄。
關於中共中央討論《五四指示》的會議記錄,存在著時間上的不同解釋。因為當年關於《五四指示》的會議記錄未標明時間,且被誤植於3月15日另一次會議記錄之中,因此,《任弼時年譜》的編撰者認為所謂《五四指示》的討論會實際召開於1946年3月15日,而《毛澤東年譜》、《劉少奇年譜》以及《劉少奇傳》的編撰者則否認3月15日會議討論過《五四指示》草案,堅持《五四指示》的討論發生在5月4日當天。對此,金衝及先生亦相信後者的看法是對的,但金書對這個存在明顯歧義的時間問題未置一詞。而羅平漢乾脆采用瞭一種不可思議的兩相將就的做法。他在自己的書中把同一份會議記錄肢解成瞭兩個部分,一部分用來說明確有一個討論土地改革問題的3月15日會議,一部分說明還有一個討論《五四指示》的5月4日會議。
上述兩種說法,究竟何者更閤乎事實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2》 第一章 美蘇冷戰與中國革命
1.一個並非題外的話題:“俄國”
從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建交以來,許多關注中美關係曆史的人都喜歡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即美國在中國的機會是怎樣失去的?那意思是說,本來戰時來到中國的相當一批美國年輕外交官早就認識到國共兩黨力量此消彼長的大趨勢,提齣瞭發展同中共關係的積極設想,僅僅是因為美國政府隨後采取瞭扶蔣抑共的錯誤政策,導緻美國與中共關係逐漸惡化,從而使美國在長達20多的時間裏.失去瞭與新中國發展友好關係的機會。
真的存在另外一種政策選擇嗎?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些年輕外交官當年對中共的好感是建立在怎樣的一種基礎之上,也許會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談論這個問題。
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幾位年輕的職業外交官,主要指當時在中國的約翰·S·謝偉思(Service,Jpjm S.)、約翰.P.戴維斯fDavies.John P.)和約翰·C.文森特(Vincent,John Carter)等人。文森特大概是最早尖銳批評國民黨,主張給八路軍以必要援助,並相信中共戰後必然要在中國發揮重要的政治作用的外國友人。以後,謝偉思和戴維斯就此做瞭更多的調查,提交瞭更多的報告。其核心內容不外以下幾點:第一,中國無論在抗戰中,還是在戰後太平洋的戰略格局中,都與美國利益攸關;第二,國民黨腐敗無能又一味反蘇反共,而中共日益強大深得民心,與其一味支持蔣介石,迫使中共戰後投入蘇聯懷抱,使中國華北和東北落人蘇聯之手,不如通過援共抑蔣爭取中共倒嚮美國,從而抵製蘇聯嚮遠東擴張;第三,中共並非正統意義上的共産黨,他們的政策實際上更接近於美國人的觀念,與蘇聯的模式相差甚遠。
在這裏,不難看齣這些美國年輕外交官們對中共的重視,是建立在怎樣一種考慮之上的,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護美國的利益,不使蘇聯戰後染指中國。而謝偉思、戴維斯等人正是在對蘇聯的問題上早就産生瞭強烈的擔心。
還在1942年、1943年,當這些美國外交官還不那麼信任中共時,他們就已經在高度關注戰後在遠東可能齣現的美蘇利益衝突瞭。謝偉思當時的警告是:延安的共産黨政府可能不會實行美國意義上的民主。而且即使美國為避免共産黨的敵意不再給國民黨以物資和外交的援助,這個共産黨政府還是可能會更傾嚮於與俄國而不是與英美建立友好閤作關係。戴維斯與謝偉思一樣,他懷疑中共的領導人骨子裏仍舊是親蘇的,甚至還可能在接受莫斯科的指示。問題是.蔣介石並沒有力量消滅中共卻一味地指望用武力解決問題,這樣難免會把美國捲入到與蘇聯的衝突當中去。換言之,這些美國外交官這時重視中共、力圖接近中共的一個主要目的,正如他們反復強調的,很大程度上不過是想要由此“獲知俄國在亞洲的目標何在”,並采取一切努力避免戰後中國投入蘇聯的懷抱。而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嚴重問題恰恰在於,腐敗專製的國民黨難以指望,它不僅“不可能成為對抗俄國的力量”,而且其對中共的態度以及背離民眾的種種做法,“不知不覺助成瞭俄國在東亞的優勢”,最終不單是中共可能依據天時地利奪取華北和滿洲造成蘇聯的衛星國,就連朝鮮、颱灣都可能被驅人蘇聯的懷抱之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們看到延安的新民主主義體製的成功嘗試,發現中共與蘇聯幾乎沒有多少聯係之後,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把抵製蘇聯嚮遠東擴張的希望,寄托到加強美國與中共關係的前景上來。他們正是為此而大聲呼籲:“把共産黨人拉到我們一邊,而不是把他們投入俄國人的懷抱。”
以分化中共與蘇聯的關係作為美國對中共政策的基本齣發點.需要一個重要的前提,即中共不能是正統意義上的共産黨。而正是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當時抱有相當多的幻想。最早也是最具權威性的評價大概要算是美國總統羅斯福(Roosevelt,Franklin)1941年“皖南事變”之後委托特使居裏(Currie,Lauchlin)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套裝共2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套裝共2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