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新闻学硕士;曾任《文汇报》首席记者,现为《收获》文学杂志编辑,业余从事文学评论与非虚构写作,获中国新闻奖及多次上海新闻奖。
本书是《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关于文学写作领域近十年来的深度访谈、座谈以及非虚构叙事的结集。全书分为五辑,前四部分收录了对当代中国青年作家、文坛泰斗、外国文学大师、非虚构作者的一对一访谈和评论,最后一部分则是作者自己的非虚构写作尝试。
作为训练有素的传统新闻媒体人, 吴越亦是勤于思考和表述的非虚构写作者。在本书中,作者一方面自觉延续了传统媒体新闻训练的严谨与切实 ,另一方面从个人兴趣出发,尝试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独特讲述。其中描述的人物无论名人或普通人,都有一个隐约的共同点:他们都在时代的进程与个人的成长中着力转变固有身份,在流动、行走中拥抱变化,摆脱标签,蜕变求新。记录下这些故事、这些人,也是试图为时代留下个体角度的声音与线条。
作家班宇说,“书中收录的这些篇章穷尽了近年来非虚构作品的全部形式——人物特写、事件报道、活动速记、对谈问答、小说评论、印象记等,灵活丰富,不妨将其看作是一次非虚构写作样本的集中展示。”
..............
我在职业生涯中——我称之为以“不断提问题”为工作的十年时间中,对一个个“现成的人”的不信任与不满足不断跑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弹出去。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那些关于身份的问题仿佛是始终的、唯一的问题,而我的受访者们毫无保留地把过去打开给我看,把他们的痛苦与裂变描述给我。他们给予我的丰富、真诚的答案,一多半呈现在我的这本非虚构集子中,一少半永在我心。
——吴越
##“当天空透明的时候。/他嗡嗡地振动着羽翅,/看我跟乞讨的人。/怎样把硬面包分享。” ——阿赫玛托娃《站在天堂的白色门口》 对一位作家进行访谈有多艰难,将作家访谈呈现给读者又有多艰难, 从前看《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专栏就可见其一斑。且不说内心丰富如作家的访谈对象,...
评分##有对谈有自述也有第三视角评论,结合到每一位作家的日常和作品、经历和思考,非常耐看、意外地好看。既关注到“新”生代班宇、双雪涛等,也与有转变的张悦然、金宇澄等聊很多,既有“老”一辈作家苏童、叶永烈,也向外看到韩江、何伟等;各有各的看头,且因为往往蕴含了很多个人交往或工作往来,所以可以切掉陌生的、不熟的暖场,拥有恰到好处的切入点。同名篇虽然三人讨论,但是个中要点的确很能说明吴越一以贯之的关切点,比如非虚构写作、文学性与日常性、写作者身份等;末尾两篇夹带的“私货”,更是身体力行地贯彻了这些思考,并予以最大限度的呈现。除了巴黎评论,是近期访谈类最爱。
评分 评分 评分##《收获》编辑吴越的作品,集结了这些年来和作家友人的访谈,看到了很多作品背后的故事。一般读这种书我都会感叹作家们的生动鲜活,这本反倒是作家的细腻敏锐更加触动我
评分 评分##——“在这个可能是虚构的世界上,非虚构能写什么?” 这本书中收录的第一篇访谈就是班宇的,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进去。班宇是八零后作家中我最熟悉的几位之一,尤其是每当看他谈起自己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我也会被自己的儿时记忆侵袭。 因为我就是在工人宿舍长大的孩子...
评分 评分##好的编辑能将作者挖掘出来,用书评给他们的作品锦上添花。如果遇不到好的编辑,即使优秀的作品,照样也就埋没了。成就别人的作品,可以认为是在这世上存在着,一种积德行善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