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托马斯·巴菲尔德(Thomas Barfield),1978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大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译者:袁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边疆民族研究所所长,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边疆民族议题研究。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游牧帝国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本书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回纥转而信仰摩尼教,并在草原上建立起他们的城市,这种情况经常被推定为他们态度“软化”并受到其他游牧力量的伤害,但回纥的覆灭实际上与其城市密切相关,他们被黠戛斯击败不是因为兵力较之以前薄弱,而在于回纥人所从事的事业使其更易受到这种毁灭性攻击。在默棘连试图建造...
评分##两千多年的边疆史就是一部农业帝国与游牧帝国不断斗争与融合的历史。 游牧民族由于其社会结构的松散性导致其帝国无法自给自足和长期保持稳定,只能通过勒索中原民族的财物分封给各个部落联盟才能保持帝国的统一,一旦这种勒索没能成功游牧帝国的内部就会发生叛乱...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的重点是“空间”,巴菲尔德此书的重点则是“时间”(或历史)。拉铁摩尔要做的工作是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看做边缘的空间区域——长城边疆地带——论证为中国历史中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地他又把这一区域拆分为四部分——满洲(东北)、蒙古...
评分##把菲尔德的外部边疆理论,描述了一种典型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相处模式,即以武力为后盾向中原勒索贡赋以满足贵族集团的内部需求,再通过互市满足游牧群体对中原商品的需求,同时作为东西贸易中介垄断商道。中原与草原的冲突,终结于满洲对厄鲁特的毁灭性打击,最终属地化的...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