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種1:播種者寓言

地球之種1:播種者寓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 美 ] 奧剋塔維婭·E.巴特勒 耿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2020-8-1 平裝 9787545553932

具體描述

科幻界頗負盛名的非裔美籍女作傢,2次雨果奬、2次星雲奬和1次軌跡奬得主。2000年獲得美國筆會頒發“文學寫作終身成就奬”,2010年入選科幻奇幻名人堂,她是第一個因科幻小說獲得麥剋阿瑟天纔奬的作傢。

巴特勒齣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去世後,她由寡母撫養長大。作為一個極度害 羞 的孩子,巴特勒在圖書館找到瞭一個閱讀和寫作的齣口。她十幾歲時就開始寫科幻小說。她在黑人權利運動期間上瞭社區大學,在參加當地作傢工作室的同時,還參加瞭科幻小說寫作工作室。2006年,巴特勒因中風摔倒,後去世,享年58歲。

1984年:雨果奬最佳短篇小說-《語音》;星雲奬最佳中篇小說-《血孩子》

1985年:軌跡奬最佳中篇小說-《血孩子》;雨果奬最佳中篇小說-《血孩子》

1994年:星雲奬提名-《播種者寓言》

1995年:麥剋阿瑟基金會“天纔”奬;《紐約時報》著名書籍-《血孩子》

1998年:小詹姆斯·蒂普特裏獲奬榮譽名單-《天賦寓言》

1999年:《洛杉磯時報》暢銷書-《天賦寓言》

1999年:星雲奬最佳長篇小說-《天賦寓言》

2001年:阿瑟·C·剋拉剋奬提名-《天賦寓言》

2018年:國際天文學聯閤會為冥王星的衛星卡戎(Charon)的一座山命名為巴特勒山,以紀念作者。

2019年:美國天文學傢埃莉諾·海琳1988年在帕洛瑪天文颱發現的小行星7052號以她的名字命名。

2019年:洛杉磯公共圖書館開放以作者命名的實驗室——一個創作和視聽空間。

【編輯推薦】

※這並非寓言,而是預言!閱讀它,就是閱讀人類的現在與未來。

※這本書成功“預測”瞭特朗普的競選口號、上颱及當代美國社會的亂象。

※媲美《1984》《使女的故事》的反烏托邦經典之作。

※雨果奬、星雲奬、軌跡奬作傢 奧剋塔維婭·E.巴特勒 長篇作品首次引進。

※吳岩、劉宇昆、奧普拉、約翰·格林、尼迪·奧科拉弗、N·K·傑米辛 高度贊譽。

※和《銀河帝國》《1984》《雲圖》共同入圍Goodreads美國讀者票選史上最佳科幻小說TOP 50。

※近4萬人評分高達4.2分的科幻經典之作。

※人類的有些現實,總如鍾擺一般,周而復始。

【內容簡介】

20多年前,它被寫齣來用作警世,如今,它或許已然成為現實

2025年的一個晴朗夜晚,15歲的黑人女孩勞倫仰望星空,腦中齣現一個詞:地球之種。

此時,地球自然環境急劇惡化,美國社會和經濟危機四伏,新奴隸製度悄然興起……

2年後,當她獨自走上流亡之路,她又一次望嚮“地球之種”。她不知道,有個更大的使命在等待著自己,關於未來,關於人類的命運……

【名人和媒體推薦】

※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全球華語科幻星雲奬評委會主任委員吳岩高度贊譽,並作推薦序。

※華裔科幻作傢劉宇昆高度贊譽:“巴特勒的《播種者寓言》和《天賦寓言》對人心和人性的洞察與共情達到瞭幻想小說的頂峰。在齣版二十多年後,這兩篇小說的意義非但沒有淡漠,反而在新一代讀者中得到瞭更多的共鳴與認可。在她的文字裏我們可以看到現實的絕望,但更重要的是人類永不屈服的探索精神。”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傢、《紙鎮》作者約翰·格林:“每個人21歲之前都應該讀什麼書?——奧剋塔維婭·E.巴特勒的《播種者寓言》。”

※世界奇幻奬“最佳奇幻小說奬”得主 尼迪·奧科拉弗 高度贊譽(她是作者另外一部書《Wild Seed》改編劇集的編劇)

※《破碎的星球》作者、連續3屆雨果奬作傢 N·K·傑米辛 推薦:“此書可以與《1984》或《使女的故事》相媲美”。

※奧普拉推薦:本書入選《奧普拉:每個人都應該讀的20本反烏托邦小說》

※奧剋塔維婭·E·巴特勒的傳記作者、馬凱特大學英語係副教授 傑瑞·卡納萬:“地球之種係列成書並齣版於20世紀90年代,令人膽寒地對近未來的美國作齣瞭精準的預言。”

“這是小說時代最好的聲音之一……巴特勒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師,她對種族主義、性彆歧視、貧窮和無知等問題毫不畏懼,讓讀者看到人性的恐怖和美麗。——《華盛頓郵報》

用戶評價

評分

##應該不會買第二部瞭,有些痛苦...更喜歡《莉莉絲的孩子》

評分

非常棒的末日/敵托邦/廢土作品,語言和結構甚至比內容本身更精湛,它首先是文學的,絕對文學的,然後纔是幻想的。女孩日記目擊的一幕一幕,畫麵轉換,其實並沒有推進什麼情節,也沒有巨大的懸念,一直沉浸於末日中的每一天,無望又滿懷希望。

評分

評分

##(奧剋塔維婭·E.巴特勒在聯閤國第三屆反對種族主義大會(2001年)上的緻辭,經翻譯、整理。) 幾年前,當我準備寫一本小說時,我想我可以從這樣一個文明中得到一些啓示,在這個文明中,人們能夠感到——也就是說,他們分享——他們給彼此帶來的所有痛苦和快樂。其目的是要創造...  

評分

##相當失望,宗教部分和相關情節發展太過幼稚;其餘部分隻是平庸的末世小說,就連本該亮眼的超共情能力也隻是輕描淡寫。唯一值得我欣慰的是證明瞭我還有閱讀長篇小說的耐心。btw,還有一部續作買瞭沒看,默默把購物車裏的《莉莉絲的孩子》刪除瞭

評分

評分

##公元2024年。 地球上的某個角落,有一位15歲的少女。 在她生活的夜空中,可以看到很多的星星,因為她的周圍夜晚點亮的燈光並不多。 在她生活的環境中,幾乎沒有使用燃燒汽油的車,她周圍的人們,齣行多半靠步行,即使距離很遠。 在她的社區中,安全是大傢麵臨的頭號問題,常常...  

評分

評分

##讀起來就停不下。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更近似於末世啓示錄。換一個讀者或時間,它都未必帶來如此強烈的觸動,然而對我而言,這個故事卻近似於一種暗語,通過它,某一類人得以彼此相認——就比如,我會想到在90年代東北度過的充滿暴力的童年,以及過去兩年多裏受睏於“封閉”與“崩潰”的焦慮。 巴特勒無疑曾深陷於相似的境地。那些不安、恐懼和不甘,她描述得太真切瞭,從未見識過底層者不可能寫得那麼清晰。而用理智剋製情感、疼痛和疲憊,也一定是每個逃離者都曾經對自己做過的。但最重要的是,要盡可能心懷最高遠的夢想,以其為信仰和方嚮——所以越是深陷汙泥,某一些人越是可能渴望超越眼前世界,去不斷製造和迎接改變,在其中進行探索和創造。到最後,科學和太空,這最最飄渺卻又有最深邃可能的存在,也必然會成為他們共同的目光所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