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沙迪德(1968-2012),黎巴嫩裔美国记者,曾任职美联社、《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和《华盛顿邮报》,长期驻派中东,2004和2010年凭伊拉克战争报道,两度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2002年在约旦河西岸报道时被射伤肩膀和脊柱,2011年因报道利比亚独裁统治遭政府军扣留,2012年叙利亚内战期间,因气喘病发作身亡。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了他的家族史:沙迪德是一个无法安身立命的家族,从沙迪德的祖母那一代开始就开始背井离乡,远赴大洋彼岸。当他们想到“家”,根源或地方意义的“家”,总是想到位于黎巴嫩马佳永的房子,它代表一份永不褪色的身份认同。修缮旧宅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修整重建,更是在对家族历史乃至百年中东历史的回溯中,重建破碎的自我的过程。这两年间的记述,串起了沙迪德个人的经历和回忆、整个家族从黎巴嫩到美国的离散迁移史,以及中东的百年失落与命运。
##今年看過最喜歡的書,就是《石頭之屋》了。作者夏迪德在被大廈將傾的利比亞政府拘捕期間,遭受監禁、毆打,以及死亡威脅。 高深莫測、無可無不可的利比亞官員對他吟詠起葉慈的詩: Thouse that I fight I do not hate, thouse that I guard I do not love. 這是一位即將覆亡國...
评分##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对中东毫不了解,但在了解之前偏见已经先入为主了,但是我还是想重新认识你,像一个真正理性的人。
评分##作者把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还有小镇的众生百态,都融入了整修大宅过程中用到的一砖一瓦,还有他亲手在房屋周围种下的一草一木。
评分##Anthony Shadid 1968-2012,重回黎巴嫩
评分##一栋废弃的老房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它不仅通向过去,也通向未来。
评分##马佳永的山丘上,一座原本富丽堂皇的大宅,沦为遭到羞辱的对象,空荡、贫乏、绝望,完全没有创造性与想象力可言。 美国记者安东尼·沙迪德(Anthony Shadid)出生在俄克拉何马州一个黎巴嫩裔基督教家庭。今天的黎巴嫩、叙利亚古称黎凡特,历史上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土耳其与德国结成了同盟国,同盟国在一战中战败,战后奥斯曼土耳其被战胜国肢解。英法通过《赛...
评分##读完让我感动的是离家的儿女与留守的母亲之间的情感与羁绊,而作为移民第三代的作者已经很难在文字中看出他对故乡的情感了。所谓故乡只是父母最终落脚的地方,而自己又会飘零到哪里呢?
评分 评分##读完让我感动的是离家的儿女与留守的母亲之间的情感与羁绊,而作为移民第三代的作者已经很难在文字中看出他对故乡的情感了。所谓故乡只是父母最终落脚的地方,而自己又会飘零到哪里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