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陀,生于一九三九年,达斡尔族。评论家,作家,一九八六年,任《北京文学》副主编。一九八九年后赴美国访问,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校做访问学者。九十年代和陈燕谷共同主编以“新学人、新学术、新思想”为目标的《视界》。现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客座研究员。
杨博奇再次踏入这座城市,流浪般漫游在西单、景山、中关村e世界、世贸天阶、三里屯,像一位情报收集者探听观察着时人时事。他像极本雅明笔下“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次次陷入熟悉又陌生的地理坐标,他有的不是惊叹而是批判,不是赞美而是乡愁。他批判把北京切割成“废墟”的国家大剧院,批判给长安街泼了一盆脏水的东方广场。而乡愁呢,远在八十年代,遥不可及。如同卢沟桥的月亮,如梦似幻。当杨博奇全裸躺在卢沟桥上望月,“感觉有阳光从石头里慢慢渗出来,又慢慢渗到你身子里,让你浑身的血都是热乎乎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刻被召唤而合一,构成本书动人的一笔。
苒苒是个女海归。学霸,高智商。高校开课第一堂,就引发明星效应。人人都以为,她会在学术圈里风生水起。谁知道,两年后,她辞职了。因为她无法容忍高校生态圈里的各种造假和利益交换,而她的斗争更被同事们视为抹黑。 苒苒的丈夫叫华森,也是个海归。华森大学时就是个意气风发...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混杂着烟气的闷热里,二锅头的酒香挥之不去,一股暖烘烘的热气从小腹升起,直贯头顶,留下一阵如薄薄轻纱一样柔软的迷糊和晕眩,然后在全身四处悄悄游走——这感觉,太好了,太熟悉了。好像十多年的岁月不过是一道小河沟,能够一跃而过,于举步之间又回到了在大学里读书的年代...
评分##很不诚实。如果想反应社会问题,不如写论文或纪实文学,如果是想用小说教育人民,顶多是个当代赵树理。严重怀疑作者心里是不是认为自己优于书中的人物和小说这种文体,看不到理解之同情,似乎缺乏爱的能力,很像一个吴老太爷想着现代社会年轻人不就是那点事嘛我有什么不懂的一定要来拯救这世界的堕落。鲁迅的小说充满了矛盾和犹疑,硬汉海明威看了都让人哭泣,如果对一切都确凿无疑为什么还要来写小说。
评分##22万字的小说,节奏快,叙事慢,无数个开头冲向终点,却不知所踪,一堆问题,没有答案,没有路径。结尾部分颇为魔幻,但中西杂交,不足以致幻。另外,细节部分太生硬。可能我需要重新看。李陀说这是一本暧昧的书,他言指生活的暧昧,我认为这是写作的暧昧。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