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W•道爾(John W. Dower)
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曆史學教授,美國藝術科學院院±,美國曆史學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是近現代日本史和美日關係,是相關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獲包括普立策奬和美國國傢圖書奬在內的重要學術奬項。他的《擁抱戰敗》獲普利策奬。
-------------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曆史學博士,國傢圖書館研究館員。曾齣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孔門理財學》《審判山下奉文:戰爭罪與指揮官責任》等七部。曾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日本侵華史研究》等刊物上發錶論文三十餘篇。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人看來,太平洋彼岸的島國日本生活著一群“小男人”。這些人時而恭順,時而好戰,是原始人、幼童和瘋子的綜閤體。
相反,在日本看來美國纔是威脅亞洲的魔鬼和野獸。日本作為神選之民,有責任帶領亞洲其他國傢抗擊列強,吊民伐罪。
種族主義一旦成為戰爭工具,其威力堪比任何槍炮,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精心設計的宣傳策略下,種族偏見助長瞭暴行,暴行又煽動起更嚴重的種族仇恨。
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種族主義並未消失,反而紮根於現代社會,伺機再次燃起戰火。為瞭將人們從種族主義和戰爭的惡性循環中解放,普利策奬獲奬作傢約翰·W. 道爾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為我們剖析並展現齣瞭“二戰”中日本和美國間的那一場“無情之戰”。
----------------------
【編輯推薦】
·普利策奬獲奬作者作品,《擁抱戰敗》姊妹篇,前美國駐日本大使推薦。
·從獨特角度解讀日本和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的變化與掙紮。有助於理解現代美國對華政策。
----------------------
【名傢推薦】
一本裏程碑意義的作品,一本日本和美國雙方都需要的,有力、動人、公正的曆史作品。
——約翰·托蘭(John Toland)(普利策奬獲奬作品《日本帝國衰亡史》作者)
美國和日本戰爭史上最重要和具有原創性的作品之一。
——紐約時報
戰後的一代最需要的一課,行文流暢、細節豐富,充滿說服力。
——埃文·O·賴曉爾(前美國駐日本大使1910—1990)
##全書作者迴答瞭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導緻瞭二戰時參戰雙方極度的戰爭狂熱甚至種族仇恨,又為什麼在停戰的一瞬間能夠發展成友好同盟關係?——“戰爭期間占主導地位的偏見的靈活性、可塑性和雙麵性”,在日本文化中的“鬼”,在美國人眼中的“猿人”、“小男人”等等。同時作者也指齣,“戰爭仇恨和種族仇恨並沒有消失,而是去瞭彆的地方”,即齣現在冷戰對抗中,轉移到瞭中國身上。 “戰爭年代的冷酷無情的種族主義態度將再次在競爭或分歧加劇時齣現。”這本書成書於1986年,正值美日貿易摩擦時期,作者觀察到二戰期間的隱喻重現,果然,“二戰是認識現在的核心。”
評分##戰爭的非人化影響。
評分 評分史料豐贍,幾有目不暇接之感,可見作者下瞭極大功夫,對這段曆史相當熟悉。原著齣版的1986年也正當美日關係再度矛盾升溫之際,如今讀來,感覺倒是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取代瞭日本的位置。不過在剖析這種雙方形象的心理根源時,卻顯示齣作者作為曆史學者不如薩義德等文學批評齣身的學者深入,大體上他的結論是政治正確的,基於一種平等的普世理念,代錶著美國人的自省精神(吊詭的是,這可能有逆嚮種族主義之嫌,因為這其實同樣與對象無關),但有時可能因此而忽略瞭雙方一些關鍵差異(例如將英美飛行員的犧牲與神風特攻隊員作類比,但前者並非被迫)。此外,雙方的媒體環境也不同,美國即便在戰時,輿論管控也不如日本那麼嚴格,因而更真實,相比起來,蘇聯直至戰爭末期都極少錶露對日本特彆的敵意,但這不代錶蘇日之間就沒有種族偏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86年的書,討論的話題和觀點都過於陳舊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