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有无数青年自愿充当其“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代表作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其中《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分别获第13届、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万寿寺》是王小波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王小波奇想与荒诞的结晶。
《万寿寺》的主人公王二的遭遇和唐代传奇人物薛嵩、红线的遭遇古今交错,讲述了关于现在、过去、自我、记忆,穿越时空和地域的故事。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自由奔放的想象力,收放自如的叙述技巧,构筑了一个虚拟、魔幻、诡异的时空世界。通过一段段荒诞有趣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性格的独到解析,同时影射了当代的现实弊病。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本书。王二可真绝。红线把樱桃喂到女刺客的嘴里,她把果核吐在红线的掌心。红线对女刺客说,我想吻吻你。杀掉她之后,她就爱上了红线。我赞同王二,真实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所以失却才是拥有。
评分 评分##一知半解地看完了
评分 评分##有很多人喜欢王小波,但是很少有人说完全懂得他。不过幸好大家对于大多数作家都是如此。更多人谈论《万寿寺》总是讲看不懂。我初次读也有很模模糊糊的感觉。实际上,《万寿寺》比起王小波先前的几部小说都要难懂的多。在笔法上则是暗语极多,讽刺和假想的情景混杂其中。 ...
评分 评分##当你开始读王小波的文字,你就不可能不被吸引,他的文字像黑洞。这是一本“有趣”的小说,虽然读得我晕头晕脑的,但合上书还是一阵意犹未尽。薛嵩和红线,王二和白衣女子,故事交织在一起是乱糟糟的毛线团,不断修改,不断开始,看似有着无限的结局,却又注定在找回的记忆里“一起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荒诞又悲哀。非常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