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誌華,一九二九年生於浙江,一九四七年入清華大學社會學係學習,一九四九年轉入清華大學建築係,一九五二年畢業,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現已退休)。
陳誌華在四十多年的教研生涯中,講授過蘇維埃建築史、外國古代建築史、建築設計初步、外國造園藝術、文物建築保護等課程。
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國建築史》《外國造園藝術》《外國古建築二十講》,翻譯有《俄羅斯建築史》《建築藝術》《走嚮新建築》《風格與時代》《二十世紀歐洲各國建築流派的宣言和綱領》等書,還編譯瞭一本《保護文物建築和曆史地段的國際文獻》。此外,還在各種報刊上發錶瞭大約一百萬字的學術論文、科普文章、評論文章、雜文、隨筆等,一部分匯編成《北窗雜記》。
近年來,他和樓慶西、李鞦香一起研究鄉土建築,已經齣版瞭幾部專著:由他執筆撰文的有《楠溪江中遊鄉土建築》《新葉村鄉土建築》《諸葛村鄉土建築》《關麓村鄉土建築》《張壁村》《福寶場》等。
文物建築和曆史文化古城的保護在世界上已經形成熱潮。這股風也吹到我國,但我們對它的基本理念其實還很隔膜。陳誌華先生用自然優美、精確平實的筆調,從曆史、文化、建築風格和民俗等多個角度,介紹瞭意大利近二十個曆史文化古城、數百棟古建築和對它們的保護。讀者在愉悅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對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愛護古建築的非功利性態度和科學精神留下瞭深刻印象,並且對當前世界上關於保護文化建築和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論、原則和方法有瞭大緻的認識。
隨文配有數百幅圖片,包括地圖、建築照片等,有的十分罕見,使本書不僅具有閱讀和收藏價值,亦可作為意大利古建築旅遊的指南。
##以為照片是作者拍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但後來發現不是。那麼本書也就是一個建築學教授的遊記,又讓人心生遺憾。 一個能與同行自由交流的建築學教授,專業性不言而喻。 作者想到自己可能以後再也不會到羅馬,潸然淚下,另讀者也唏噓不已。
評分##2018已讀33:花瞭一個周末讀完,與原先設想的內容有點偏差,重點還是放在古建築保護之上,對於意大利之旅,並未有太大幫助,但對於古建築保護這個話題,此書到可以作為一本不錯的入門介紹書。
評分##有瞭一個模糊的整體感知,等十月
評分##記得曾經去過羅馬城, 當時很鬱悶的與一朋友說到:"為什麼總有個感覺這裏像個廢墟? " 朋友笑著迴答我:" 這就是Italy.." 當時的我隻好不解的笑笑, 就再也沒有放在心上.. 隻到某天一朋友在生日時送來我這本建築散記..因為, 後來的我還是對建築産生瞭一些興趣, 可能和自己的職業有...
評分 評分##2018已讀33:花瞭一個周末讀完,與原先設想的內容有點偏差,重點還是放在古建築保護之上,對於意大利之旅,並未有太大幫助,但對於古建築保護這個話題,此書到可以作為一本不錯的入門介紹書。
評分 評分 評分##有瞭一個模糊的整體感知,等十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