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1911-2000),波兰犹太裔钢琴家、作曲家。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先后在华沙音乐学校和柏林艺术学院学习钢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回到华沙,开始在波兰广播电台担任钢琴师。1945年至1963年期间,他在波兰广播电台担任音乐部主任,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两千多场音乐会。去世前一直定居在华沙。他的著作《钢琴师》在2000年获得《犹太季刊》温盖特文学奖之非虚构作品奖。
1939年9月23日,波兰电台的最后一场直播曲目是由年轻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演奏的肖邦C大调梦幻曲。他的演奏被德军的炮弹打断……
他的家人全部被送往特雷布林卡处死,一位爱好音乐的警察认出了他,因此唯有他幸免于难。他如孤魂野鬼一样,在华沙犹太区的残垣断壁和成堆尸体之间东躲西藏。虽然饥饿、恐惧、疾病、孤独、绝望如影随形,但是他怀着对生存和音乐的渴望,几次绝地逢生。最后,在一位德国军官的救济下,他苦撑到了战争结束。这位恩人却在七年后命丧战俘劳动营。
战后,什皮尔曼将这段骇人听闻的经历写成一部名为《城市之死》的作品,以近乎冷酷的客观笔触记录了这几年间华沙犹太人及华沙城的悲惨命运。因为承载了太多个人的痛苦,什皮尔曼完成书稿之后就再也没有读过。此书1946年出版,却遭到波兰政府当局查禁,迟至五十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师》重新发行,并一举登上了国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根据原书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囊括了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
##我看的是同名电影,应该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只是豆瓣上没有找到这个电影。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到《生死朗读》再到这部电影以及《他们为什么效忠希特勒》这本书,一步一步的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二战,认识了战争与屠杀对人性的摧残。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一直过着被压...
评分##1月17日一21日读毕。要写点什么。
评分##之前看过电影,原来还有书,偶遇
评分##读这本回忆录的时候,电影里的一些片段时不时浮现在脑海里:一家人在一起的最后一餐是分享一块高价奶糖,捡回一条命后在空无一人的街道痛哭,如丧家犬般为了活命到处藏匿。战后不久便写就的这本书里有着作者灼热的记忆和冷静的情感,读来仿佛经历了作者所经历的地狱般的一切。书中附录的挽救了作者的德国军官的日记很有份量,充满了对纳粹和布尔什维克的反思和批判。
评分##边读边回忆电影,心碎。
评分 评分##《钢琴师》 【波】什皮尔曼著 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看了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钢琴师》(波兰斯基导演,2002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看了电影后才看的书。当时鄙人只读到一种撕心裂肺的悲凉和懊恼,却没想过那也是一种无奈。曾有人摘引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