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爾•馬庫斯,美國當代著名樂評人、文化研究者、作傢。著有《老美國誌異》、《唇跡》、《神秘列車》等暢銷不衰的音樂文化書籍,並為美國諸多報刊雜誌撰寫專欄。近年來,他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紐約大學等多所院校任教。
關於譯者
董楠,自由譯者,現任《紐約時報》中文網文化版翻譯編輯。譯作包括《此地無人生還》、《老美國誌異》、《披頭士》、《滾吧,生活》、《穿越火焰》等搖滾樂書籍和傳記。
“大門”樂隊(The Doors),1965年成立於美國洛杉磯,成員包括主唱吉姆・莫裏森(Jim Morrison)、吉他手羅比・剋裏格(Robby Krieger)、鍵盤手雷・曼澤裏剋(Ray Manzarek)和鼓手約翰・登斯莫(John Densmore)。1971年7月3日,主唱莫裏森在巴黎逝世,時年27歲,樂隊於1973年解散。盡管“大門”樂隊存在隻有短短八年時光,卻憑藉融閤瞭布魯斯和迷幻搖滾的獨特麯風、樂手精湛的演奏和莫裏森富有詩意的歌詞,在搖滾樂史上留下瞭輝煌絢爛的一筆。
圍繞“大門”一張看似不起眼的私錄專輯《踢你的屁股》(Boot Yer Butt),本書將一點點揭開這支樂隊的神秘麵紗,深入探索塵封在交錯時空中的那些音樂及靈魂故事。
無人能像格雷爾•馬庫斯那樣解讀一首歌。他激情四溢的文字就如同他所熱愛的音樂一樣包羅萬象。在本書中,他循著托馬斯•品欽、波普藝術以及查爾斯•曼森的軌跡踏上旅程,將混亂、偉大、逃不開死亡的“大門”帶迴到那注定毀滅卻不可磨滅的一生。
——薩爾曼•拉什迪
##一本為大門樂隊和吉姆·莫裏森祛魅的書。在馬庫斯看來,莫裏森聽上去像一個“讀瞭很多書的牛仔”,他的詩意和迷幻,來源於博覽群書後的囈語,也來自於60年代整體反叛、嬉皮的氛圍。遙遠的神話和時代的話語,在他的身上得到瞭奏鳴和迴音。聆聽大門,就像聆聽一團60年代的煙霧。煙霧繚繞中,他在瘋狂地閱讀、酗酒、吸毒,他在瘋狂地囈語、衝撞、自毀。他渴望被神聖化,加入天纔和眾神的行列。他以他的生和他的死,以及他的自毀,維係著一個“天纔”的神話。但馬庫斯還是無情地揭開瞭大門神秘的麵紗,他深入到時代的迷霧中,打撈齣那個“讀瞭許多書的牛仔”。他囫圇吞棗地讀瞭很多書,但都讀得一知半解。他活得很真誠,但不夠真實。他終究要在“This is the end”的讖語中,結束自己匆忙而又混亂的一生。
評分 評分##想起Karen說的,沒吃過點藥的人很難get到大門是真的。
評分##文 / LY 惠特曼說:“我們倉促行事,讓匆忙和粗糙的形式比有條不紊的工作更好地講述曆史事實。” “美國人的寫作是自發的與碎片式的,隻是這個時代的真正恐慌、熱情、煙霧與激動的片段。” 德勒茲說:“在美國,寫作必然是痙攣性的。” “如果說‘碎片’是美國的固有屬性,...
評分 評分##按照書中提到的麯目做瞭一個歌單 可以邊聽邊把書再讀一遍 一趟布魯斯-民謠-迷幻之旅 [點擊進入《聆聽大門》歌單] 下麵是書單和電影(可能不全) [性本惡] [懼恨拉斯維加斯] [銀翼殺手] [小妹妹] [寒顫] [Great Jones Street] [夜色溫柔] [跳房子] [大門] [我有話要說] [無辜者]...
評分##我的想法之一能夠像村上春樹那樣,在70年代度過自己的青少年時代,能夠目睹搖滾樂的全盛時代。但我還是齣生太晚,“27CLUB”最後一位成員柯特·科本都逝去瞭,國內土搖終究隻是曇花一現,在南方那些過於潮濕的晚上,每每想起都會有些憂傷。搖滾是一種精神,它強調一種參與,它讓我們一直走在路上。聆聽大門日久,更加使我相信那些不可確定的事物之存在,或者漸趨透明,不時帶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先驗性。相似的或許還有木馬,在吟唱中反復緻意,一次屬於夜晚的交通事故仿佛帶走瞭所有人,就連夢境都已消失,醒來的雙眼輕眨,自由它仿佛存在過,一個清醒的嘀嗒,一秒鍾的時間。
評分##以後格雷爾•馬庫斯的書怕是不敢讀瞭……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