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宋钢在下部里面遭遇的命运是他所在的工厂破产,他也越来越潦倒,后来因为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他在40多岁时自杀了。他自杀时,林红和李光头正在同一张床上。宋钢在临死之前,给林红和李光头都写了一封信。
林红是一个典型的连接今天和过去的女性,不同于8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性。宋钢的死,让她在生意场上变得像以前的李光头一样很成功,而李光头则变得没有了任何欲望,挣钱没有了任何兴趣,唯一的愿望就是,上太空,把哥哥的骨灰盒拿到太空去。
在尾声里,余华交代了李光头的命运。“他要上太空去。他还专门请了两个俄罗斯留学生教他俄语,还进行体能锻炼。因为李光头在电视里看到,在太空的轨道上,每天可以看16次日出和16次日落。李光头要把宋钢的骨灰盒放在,太空的轨道上,让宋钢遨游在月亮和星星之间,最后,李光头用俄语说:‘我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了’。”
##私人來說上部比較能觸動我, 但下部其實也不壞呀, 就像看畢了一個人生, 你又能對人生做些什麼有影響力的呢
评分##很早就看过根据余华的《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与《霸王别姬》一起,我认为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两部影视作品。可原作者余华的书,我直到今天才第一次读到。 《兄弟》这部小说分上、下两册,主人公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性格迥异,人生道路也完全不同。而这上下两册的文...
评分##在书尚剩100页的时候,我还在网上跟朋友说,作为一本畅销书,还算不错啦。不过终究有些江河日下的感觉,就像一个清纯玉女的偶像歌手要转型,左右不对味,可是呢,年岁已大,不转型也不成了。 《兄弟》的下集买来之后就出差了,后来就放在宾馆的卫生间里三两天,曾经试图在泡...
评分##下部比上部更加癫狂一些。有一种语言让人笑着哭的感觉。写出了商业时代浪潮中人物的变迁,但是比起很有力度的上部,这半部显得油滑了些。
评分##上部还算看得过眼,感动也是真感动。下部就一泻千里了。拙劣想象,肤浅悲哀,歇斯底里,符号堆砌。作家当皇帝,人物不过是任其改造的工具。信手一钩,人物形象就面目全非,简直是“革命现实主义加革命浪漫主义”般耍流氓。两结合的理念是歌颂现实和历史必然趋势,余华的理念是酣畅淋漓呈现社会的荒诞,其实没啥区别。浮夸造作强行拼贴的情节只能使人物“与历史和生活的必然相脱节”,成为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桩奇情个案。难道余华心里不清楚什么才是好小说?《温暖和百感交集》里那些他推崇至极的作家们哪一个会写这样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谁写的?但《细雨》反而是他最不畅销的长篇小说,写完这本他就彻底告别了自己的先锋之路……“争议多了他就成功了”。恶意揣测一下,也许余华在创作的时候,就想当一个文学界的李光头呢。反正《兄弟》挺畅销的。
评分 评分##余华的兄弟下,在匆忙中写完,甚至没有修改就推向了市场,这是他延续《活着》等作品的《兄弟(上)》的一个必然。 但说实在的,兄弟下的构思,完全是情节框定下的一次习作。语言风格还是有很多幽默和阅读的快感,但故事的荒诞,让人怀疑,余华在向谁取经,在向谁致敬? 荒诞的...
评分##就因为不合常理,所以才正确
评分结局太过于仓促,整个下部的内容都十分扯。就像是急急忙忙完成赶稿,与上部形成强烈的对比,浮躁而夸张,使人觉得像是两个人写出来的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