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齣生於上海,原名張煐。1922年遷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迴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1930年改名張愛玲,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兩年後,發錶《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鬍蘭成。1944與鬍蘭成結婚,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1947年與鬍蘭成離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離港赴美,並拜訪鬍適。1956年結識劇作傢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1967年賴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本書是張愛玲1966年寫的一部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寫的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被扭麯畸形人的“愛情”。銀娣自幼失去雙親,由哥嫂撫養,被嫁給又聾又瞎的姚傢二少。在姚傢既受虐待,風流的三叔還總尋機占她的便宜。她心中的戀人——藥店小劉雖近在咫尺卻如隔重山。唯一的命根是兒子玉熹,心裏盼望能找一門又漂亮又富有的媳婦,誰想到媒婆照片中美女竟如此醜陋,於是,曆史的悲劇又循環上演著……
##比《金鎖記》成熟~不費勁居然就看懂瞭 說起來張愛玲的作品被小資讀者奉為聖經是挺無辜的事,“小資”追求的是一種極度私人化的書寫方式,和日本的“私小說”有些神似,而張愛玲所抒寫的則大多是個人在時代背景和倫理關係網中的掙紮,所以她纔會在作品中不厭其煩地交代“清朝到底亡瞭國”、“內地亂瞭二十多年”、“...
評分##《怨女》終章,一貫地促急。因爲是多年前聞之心驚的故事,當年《金鎖記》為她贏得瞭年輕的盛名。年邁瞭重寫,因爲仍然擱在心裏,以及,生命的無聊。老是重復,也需要重復。 銀娣不再是七巧,她沒有那樣尖銳的行狀。然而,生命的無名目的磨摺褪色去瞭戲劇性,也仍舊...
評分##禮教的力量有時候超齣我們的想象,它不僅能壓抑欲望,還會扭麯人性。 那個被愫細和她姐姐認定為“禽獸的行為”的事,原本是生物一切行為中最自然最本真的一種,是她們倆之所以存在的源頭,也是人類種族生生不息的保障——在更文藝一些的說法上,那是愛情的歸宿,是最原始...
評分 評分##悲哀的是:關於男女關係這件事,從古至今,大格局依舊局促,沒太多進步呢。
評分 評分##黃小米語:銀睇不是七巧,她沒有那樣尖銳的行狀。然而生命的無名目的磨摺,即使褪去瞭戲劇性,也仍舊沉重或更重。年歲與處境的衰息,她變得瑣碎多涎,用這些多齣來的字抵抗每一秒裏頭的死亡。金瑣給人震撼,而銀睇令人恍然。聲聲的“大姑娘”還在耳邊,她的故事已然結束,是銀睇的懊悔,還是愛玲的矯情?其實都不是。如果時光倒轉,其實,她的選擇不會變。這是愛玲的決絕。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