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或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及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文字。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于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来说,这一版本没有纪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当时这本书,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数》。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王小波。可惜,那时他已辞世,只留下书店里满架的王小波,像一场喧哗无声的葬礼。
##坐在市图的自习室里,对面的女生开始翻一本崭新GRE。大红色的封面,哗哗作响。我低头看自己的面前,已经有些毛边了的纸张,是本很旧的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园。扉页上的签名写着Cjm,是高中时候的作风。2002年2月的第二版。呵,高三的时候居然还有这样闲工夫! 翻开来看,空白...
评分##多年前略略的翻过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选集,那个时候他大概刚刚去世。十年之后,境况改变,也有了人生阅历,再读他的杂文,别有一番感慨。 首先,这绝对是一个聪明,有趣,有独立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丰富的人生经验,下过乡,插过队,经历过文革,又是恢复高考后头几...
评分##这本杂文,我觉得没有「沉默的大多数」要好。读的时候一直惋惜,如果小波能看到今天的世界多好,计算机的发展、艺术的进步,不都是他所盼望的么。中年早逝,恐怕他自己也意外,但是又躲开了衰老与才华逝去的预言。
评分##决定爱上王小波,是最近几天的事。而他打动我的那句话很简单,是出在他的杂文《有与无》里,他说:“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这句话被云南人民出版社挑了出来,做成书签贴在全集里有些卷的...
评分 评分看到王小波在1997年新年写的东西,突然有种莫名的伤感。他的一生几乎在全集里被充分地呈现了出来,崇拜着罗素、维特根斯坦、拜伦、福柯、卡尔维诺 ,爱憎分明。到最后,他终究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我读过了美好的一生;也能像汤司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可惜这一生,太过短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