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二十世紀文學大師,“美國的莎士比亞”
★威廉·福剋納創作生涯首部短篇小說集,還原1931年初版風貌
★上承《喧嘩與騷動》,下啓《八月之光》,收錄福剋納寫作黃金年代短篇精粹
※內容簡介
《十三篇》是美國著名作傢威廉·福剋納創作齣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最早由美國Jonathan Cape & Harrison Smith齣版社於1931年齣版,後經企鵝蘭登書屋再版。福剋納將該書題獻給他的長女阿拉巴馬(她在1931年1月11日齣生的9天後夭摺),以及他的妻子埃斯特爾。《十三篇》分為三個部分,三部分圍繞的主題、人物、時間與地點都各有不同。第一部分包含《勝利》《飛嚮群星》《所有死去的飛行員》《裂隙》四篇,主要寫的是一戰右歐洲戰場士兵的遭遇與精神睏境,頗有“迷惘的一代”的頹廢與虛無氣質,語言較晦澀,象徵意味濃厚;第二部分包含《紅葉》《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公道》《頭發》《夕陽》《乾旱的九月》六篇,背景都是福剋納經典的創作內容,比如印第安人的曆史、美國南方小鎮的生活等,人物在各篇中串場,故事也與作傢的長篇小說多有互文,語言也偏口語化;第三部分包含《密史脫拉》《那不勒斯離婚》《卡爾卡鬆》三篇,故事移步至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前兩篇情節較為鬆散,氣質獨特,而收尾的《卡爾卡鬆》,更像幻想詩篇,氣氛混沌、含義朦朧。
《十三篇》是福剋納短篇小說創作的第一次集閤,成書時間介於《喧嘩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聖殿》(1931)與《押沙龍!押沙龍!》(1936)之間,同時期,他還在創作長篇名作《八月之光》,屬於福剋納創作的第一個、並被文學圈認可的高峰期的産物。這次齣版,打破瞭國內傳統的福剋納短篇精選集的齣版模式,遵循福剋納生前齣版短篇小說集的編排方式,更清晰地對福剋納的短篇篇目進行時間定位,還原瞭福剋納短篇作品齣版、傳播和接受的原貌,也更突齣瞭它們作為福剋納“長篇小說的縮影”的特質。同時,《十三篇》不僅包含瞭《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紅葉》等名篇,而且收錄瞭《勝利》《飛嚮群星》等較少為讀者瞭解、卻也十分優秀的作品,給予這些作品在福剋納創作譜係中足夠的地位和關注,也有助於讀者理解福剋納創作的動機,進一步體會他作品中的現代主義氣質。
※評論推薦
一位傑齣的藝術傢,一位人類心靈公正的分析者,一位以輝煌的方式拓展瞭人類對自我的認識的偉大作傢。——諾貝爾文學奬授奬詞
或許每一位長篇小說傢最初都想寫詩,發覺自己寫不來,就嘗試寫短篇小說,這是除詩以外要求最高的藝術形式。——威廉·福剋納
我們生活在一個驚人的革命的時代,而福剋納運用他齣眾的藝術來描寫一個年老垂死的世界,描寫我們這些人在那裏喘氣和窒息。”——讓-保羅·薩特
您的想象像新生齣來的一樣將我們包容,又一次把我們已經知道是無法磨滅的內在經驗傳遞給我們。——尤多拉·韋爾蒂
他不是尋常意義下那種觀察行動與人物,然後把他們編進一個故事的小說傢。他更像是一個用散文寫史詩、寫謠麯的作傢,他是一整套神話的創造者,他把這些神話,編進瞭一部南方的傳奇。——馬爾科姆·考利
葉老師的譯後記還是一如既往那麼神經
評分##一直喜歡他的作品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譯書以來最睏難也最滿意的作品
評分 評分 評分##喜歡。十三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數字,以前我深以為然,閱讀聖經多遍以後,坦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