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对我来说就是看和我差5岁男生18岁时的世界观和我现在有什么差距,一个生活在德国的男生会和生活在北京的我在思想上有什么差别,他是怎样处理和家长的代沟的…总之对于我这是一本可以读很多遍的书
评分##近期见谁跟谁推荐的一本书,尤其是跟我差不多同龄的处于二十多岁刚刚「长大」的人,一定要看,一定要看,一定要看。另外,我已经决定买一本送给我妈了。
评分 评分##看了60%,不想在看了。龙应台对香港看法的那封信,真的满满的优越感。书中还有“中国大陆人”,这是什么说法,作为一位知名作家,不应该传播这种低下的价值观,国家观。
评分 评分##“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
评分 评分##近期见谁跟谁推荐的一本书,尤其是跟我差不多同龄的处于二十多岁刚刚「长大」的人,一定要看,一定要看,一定要看。另外,我已经决定买一本送给我妈了。
评分##母子通信挺好的方式。但是全书读起来却是怪里怪气的。然后,我明白了,这母子俩眼界所限。困于自己的世界,虽然处于多文化状态中,却并不能真正去了解,拥抱不熟悉的文化。尤其是刚刚读到的关于香港没有社区一说。其中有个读者来信太对了,茶楼吃茶就是香港的社区文化。而这对母子对此视而不见,执意寻找欧洲的咖啡馆文化。倒是老二菲利普懂得尊重文化。说到底,龙应台还是个没有根的人,没有identity的人。她自己说她说难民的孩子,大陆难民的孩子。跟现在洪秀柱的说法一样。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书还是不错的。希望以后我家娃儿们大了,跟我还能有很密切的交流,读懂对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