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欧阳修集 苏东坡集 郑板桥集 9787552804676 天津古籍出版社

李敖精编:欧阳修集 苏东坡集 郑板桥集 9787552804676 天津古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国学精要25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宋词
  • 散文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欧阳修
  • 苏轼
  • 郑板桥
  • 唐宋八大家
  • 天津古籍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76
商品编码:3022798753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欧阳修集 苏东坡集 郑板桥集

定价:69.00元

作者:李敖国学精要25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李敖精编:四部正讹·庸言录·文心雕龙》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选录了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姚际恒的《庸言录》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四部正讹》一书,上承宋濂的“诸子辨”,扩大检讨重要的古书,为古书辨伪,是功力极深的一部著作。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张之洞视之为“简便易看,为读诸子之门径”。《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精密的批评的书,它“体大而虑周”,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主张实用的“摛文必在纬军国”的落实文风。

《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6”选录了《山海经》、《易经》、《尚书》和晏婴的《晏子春秋》等。《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李敖精编:古书疑义举例·国故论衡·饮冰室合集》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3”选录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章炳麟的《国故论衡》和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古书疑义举例》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科学方法,使人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此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影响深远。《国故论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国学著作,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统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的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李敖精编: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9”选录了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以及天道、鬼神、灾异、卜筮各方面的情况,对事件本末的照应,首尾兼顾。《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

《李敖精编:史通·文史通义》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选录了刘知几的《史通(通释)》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国一部开山的“史学”专书就是《史通》。全书共五十二篇,除《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文史通义》出版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内容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目录


江文通集

导读?/?002

别赋?/?003

骆宾王文集

导读 ?/?014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015

与博昌父老书?/?021

在狱咏蝉?/?025

范文正公集

导读?/?028

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029

岳阳楼记?/?032

欧阳修集

导读?/?038

卷十五

赋五首?/?039

黄杨树子赋?/?039

鸣蝉赋?/?040

秋声赋?/?041

病暑赋?/?042

憎苍蝇赋?/?043

杂文五首?/?044

醉翁?/?044

山中之乐?/?045

杂说三首?/?046

卷十六

正统论序?/?047

正统论上?/?048

正统论下?/?050

或问?/?054

附论七首?/?056

原正统论?/?056

明正统论?/?058

秦论?/?060

魏论?/?061

东晋论?/?062

后魏论?/?063

梁论?/?064

卷十七

论七首?/?065

纵囚论?/?065

本论中?/?066

本论下?/?068

为君难论上?/?070

为君难论下?/?072

朋党论?/?073

魏梁解?/?074

卷十八

经旨十首?/?076

《易》或问三首?/?076

明用?/?079

《春秋》论上?/?080

《春秋》论中?/?081

《春秋》论下?/?082

《春秋》或问?/?084

《泰誓》论?/?086

怪竹辩?/?087

卷十九

诏册六首?/?089

请皇太后权同听政诏?/?089

皇太后还政议合行典礼诏?/?089

赐太宗正司诏?/?090

赐夏国诏书?/?090

尊皇太后册文?/?091

英宗遗制?/?092

卷三十八

行状二首?/?093

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行状?/?093

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096

卷三十九

记十首?/?099

泗州先春亭记?/?099

夷陵县至喜堂记?/?100

峡州至喜亭记?/?101

襄州谷城县夫子庙碑记?/?102

御书阁记?/?103

画舫斋记?/?104

王彦章画像记?/?106

吉州学记?/?107

丰乐亭记?/?108

醉翁亭记?/?109

苏东坡集

导读?/?112

范增论?/?113

刑赏忠厚之至论?/?117

留侯论?/?121

贾谊论?/?126

晁错论?/?131

上梅直讲书?/?135

喜雨亭记?/?139

凌虚台记?/?142

超然台记?/?145

放鹤亭记?/?149

石钟山记?/?153

潮州韩文公庙碑?/?157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164

前赤壁赋?/?168

后赤壁赋?/?173

三槐堂铭?/?177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182

和子由渑池怀旧?/?18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85

望海楼晚景五绝?/?187

吴中田妇叹?/?188

饮湖上初晴后雨?/?190

於潜女?/?191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193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195

红梅?/?196

南堂?/?197

东坡?/?198

题西林壁?/?199

庐山二胜?/?200

开先漱玉亭?/?200

栖贤三峡桥?/?201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202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20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204

澄迈驿通潮阁?/?205

昭君怨?/?206

醉落魄?/?207

南乡子?/?208

蝶恋花?/?210

江城子?/?211

江城子?/?212

水调歌头?/?214

浣溪沙?/?216

浣溪沙?/?217

浣溪沙?/?219

浣溪沙?/?220

浣溪沙?/?221

洞仙歌?/?223

念奴娇?/?225

临江仙?/?227

卜算子?/?229

一丛花?/?231

贺新郎?/?233

蝶恋花?/?235

文山先生集

导读?/?238

卷三

对策?/?239

御试策一道?/?239

卷五

书?/?255

回胡佥判请交割?/?255

贺吴提举西林?/?256

回聂吉甫?/?257

贺何尉?/?257

上丞相?/?258

通庙堂?/?259

通江参政古心?/?261

通潭州安抚大使江丞相?/?262

与李复卿?/?262

与孙子载?/?263

与胡观洲季从?/?263

与杨学录懋卿?/?264

回秘书巽斋欧阳先生?/?264

与前人?/?265

与前人?/?265

回刘架阁会孟?/?266

回衢教曾凤先生?/?266

回李宫教应革?/?267

与朱太博埴?/?267

回邓县尉中甫?/?268

与颜县尉复古?/?269

与聂吉甫?/?270

回王国智?/?271

与刘司户三异?/?271

与胡端逸?/?271

与黄主簿景登?/?272

与刘正伯?/?272

回钟叔玉三帖?/?273

与隆兴黎节判立武?/?273

与刘民章?/?274

与梅制干?/?274

与杜教授抑之?/?275

回谢教授爱山四帖?/?276

与庐陵刘知县庭荐?/?276

与庐陵李知县孙?/?277

与庐陵陈知县尧举?/?277

回乐安唐知县元龄?/?278

回刘运使应龙?/?279

与袁守雷侍郎宜中?/?280

与中书祭酒知赣州翁丹山?/?280

贺翁丹山兼宪?/?281

贺江东宪方逢辰?/?282

贺前人除江西漕?/?283

回许秘丞自?/?283

贺倪提举普?/?284

与新知太平州赵月山?/?285

与知吉州江提举万顷?/?286

贺知吉州黄提举器之?/?287

与前人?/?288

贺杨提刑允恭?/?288

与吉州缪知府元德?/?289

回吉州西倅窦检阅全器?/?291

回江州李都承与?/?291

回潘检阅?/?292

回钟编校尧俞?/?293

回吴制帅革?/?293

回宣州洪倅?/?294

回吴直阁?/?295

与游提刑汶?/?295

与赵知郡孟藡?/?296

贺前人得盱守?/?296

与赵监丞淇?/?297

慰前人?/?297

回安福赵宰与?/?298

回宁国交代孟兵部之缙?/?299

卷六

书?/?300

回宁国陈节推容?/?300

与吴提刑观?/?301

与湖南陈提举合?/?301

回林学士希逸?/?302

回赣守李宗丞雷应?/?302

回交代湖南宪新除湖北漕李宗丞?/?302

与江西黄提刑震?/?303

回林司业应炎?/?304

回信丰罗宰子远?/?304

与前人?/?305

回罗子远就贺除京榷?/?305

与汪安抚立信?/?306

回前人?/?307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中国文人气节传统研究》 一、 引言:文人气节的时代回响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便承担着道德垂范、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在风雨飘摇之际所展现出的精神风骨,共同构筑了一个独特而深厚的“文人气节”传统。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一种深植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价值认同。从春秋战国的隐士风度,到唐宋的士大夫情怀,再到明清的抗争精神,文人气节的光芒从未黯淡。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转型中,这一传统如何被理解、被传承,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书《中国文人气节传统研究》便致力于对这一悠久而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深刻的剖析。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个案描摹,从历史的维度、文化的视角,以及哲学的高度,来揭示文人气节的内涵、特质、演变轨迹及其在不同时代的现实意义。这并非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文人风骨的孤立考察,而是力求勾勒出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文人气节”这一核心精神脉络,展现其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其对后世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文人气节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气节”二字,蕴含着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气”,指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人格修养,以及对理想的坚守;“节”,则代表着原则、操守、不屈不挠的品格。因此,文人气节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由一系列具体而丰富的内涵所构成: 道德至上与人格独立: 文人将道德视为立身之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责任。他们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整,不为权势所屈,不为物欲所惑,保持精神的自由与清高。这种独立的精神,使得他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 “士”的身份认同与社会担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阶层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文化知识,因此被赋予了超越普通百姓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在对国家民族的关怀,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勇气。 经世致用与批判精神: 文人并非闭门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常常怀揣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他们关注现实社会,对时政弊端敢于直言不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既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也是对社会不公的鞭挞。 独立思考与文化坚守: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文人始终坚持独立的思考,不随波逐流。他们对传统的文化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热爱,并致力于传承与弘扬。这种文化坚守,确保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连续性。 荣辱不惊与生死无畏: 文人气节的最高体现,往往是在极端困境下的表现。他们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荣华富贵面前保持淡泊,在穷困潦倒之际安贫乐道。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他们能够以大义为重,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念与尊严。 本书将逐一深入剖析这些构成要素,并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来展现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文人的精神风貌。 三、 文人气节的演变与历史脉络 中国文人气节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本书将梳理这一历史脉络,展现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特点: 先秦时期的萌芽与奠基: 从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出现,到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教诲,再到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抗争,已经初步显露出文人气节的端倪。 汉代的独立人格与儒家道统: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文人气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董仲舒、司马迁等人的思想与实践,强调“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以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精神,都体现了当时文人的风骨。 魏晋南北朝的独立精神与清谈之风: 乱世之中,文人追求精神的自由,嵇康、阮籍等人的“竹林七贤”,以其特立独行的姿态,表达了对世俗的疏离与对自由的向往。虽然“清谈”一度被批评为脱离现实,但其背后蕴含的独立思考与不羁精神,也是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节。 唐宋的士大夫情怀与盛世风骨: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度繁荣时期,也是士大夫阶层活跃的时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一代代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积极进取,在文学创作上各领风骚,他们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洒脱。他们的气节,体现在对国家社稷的忠诚,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在仕途坎坷中的坚韧。 明清的抗争意识与晚明遗民: 面对专制统治的压迫,明清时期的文人气节展现出更加鲜明的抗争色彩。东林党人的政治斗争,以及明末清初的遗民群体,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坚守民族气节,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近代以降的转型与挑战: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中国文人气节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继承与创新文人气节,成为了新的课题。 本书将对以上各个时期进行细致的梳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及其事迹,来印证文人气节的演变轨迹。 四、 文人气节的现代价值与传承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文人气节是否还有其存在的意义?本书认为,文人气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抵御物欲横流的“精神指南”: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当下,文人气节所强调的价值超越与精神独立,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抵御物欲诱惑的“精神指南”,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丰盈。 塑造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的“榜样力量”: 文人坚守原则、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培养当代人的独立人格与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他们勇于质疑、敢于担当的品质,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 文人气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道德操守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文人气节,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应对社会转型的“精神支撑”: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容易产生迷茫与焦虑。文人气节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荣辱不惊的精神,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 本书将探讨文人气节如何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考与建议,例如:如何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文人气节的价值导向;如何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体现文人的精神风骨;如何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注重人格与操守的考量,等等。 五、 结语:薪火相传,精神永恒 文人气节,并非是历史的尘埃,而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一道璀璨的光芒。它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也承载着民族的脊梁。本书《中国文人气节传统研究》,正是希望通过对这一传统的回溯与审视,唤醒当代人对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认知与珍视。 我们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能够穿越时空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更是精神的力量。文人气节所代表的,正是这样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不平凡的意义。 希望本书的阅读,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气节”与风骨。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而言,这套“李敖精编”系列,尽管包含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大师作品,却在编选和制作上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对“经典”二字的敬畏。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文本,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精神洗礼。对我而言,购买这套书更像是一种对自身阅读品味的确认和对传统文脉的投资。它让我能够系统性地回顾和重温中国文学史上几座高峰期的代表性成就,这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可读性的结合,使得它在众多古籍版本中脱颖而出。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还是闲暇时沉潜心性的伴侣,它都提供了远超其价格的价值。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入兴趣,并且珍视实体书阅读体验的朋友们,这绝对是一套值得反复把玩、细细品味的传世之作。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古典韵味。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我特别喜欢那种微微泛黄的纸色,仿佛能透过指尖触碰到历史的温度,让人更容易沉浸在古人的世界里,而不是被现代印刷品的刺眼白光干扰。尤其是字体排版,疏密得当,行距适中,即便是阅读篇幅较长的散文或诗词,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看得出来,出版社在校对和印刷工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几乎没有看到明显的错印或装订问题,这对于阅读经典文献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保障。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的读者,我非常看重这种实体书的品质,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当夜深人静,沏上一壶清茶,翻开这本厚重的集子,那种心神合一的阅读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奢华享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体现天津古籍出版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的决心。

评分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注释和索引编排也十分到位。对于古籍阅读,最怕的就是遇到晦涩难懂的典故或生僻字词而无法顺畅阅读,从而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这套精编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致,注释精准且不失文采,既解释了字面意思,又点明了典故的出处和引申含义,让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索引的设计也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的体贴,查找特定篇目或人物引用时,可以迅速定位,极大地提高了检索效率。对于做学术研究或者仅仅是爱好随性翻阅的读者,这种便利性都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一套好的古籍整理本,其价值不仅在于收录了多少原著,更在于它为现代读者构建了一个多么流畅、无碍的“阅读通道”,而这套书无疑成功地搭建了这座桥梁。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追寻宋代文人的精神脉络,而这套书所涵盖的几位大家,恰好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学精神光谱中最为璀璨的几个点。欧阳修的古文革新,那种沉郁顿挫却又气势恢宏的笔力,读来令人心折;而苏东坡的旷达豪放,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展现出的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简直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精神良药。我尤其喜欢对比着阅读他们对同一主题的抒发,比如咏物言志,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个性和时代背景如何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学面貌。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将这几位重量级人物并置,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横向比较平台,让我不必在书架上东奔西走地寻找零散版本。这种集成的便利性,极大地提升了研究和品鉴的效率。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文学对话录”,让不同时空的伟大灵魂得以相互映照,从而让读者对整个宋代文学的宏大叙事有一个更清晰的把握。

评分

郑板桥的部分,读起来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说宋代文人是庙堂之高,那么郑板桥则更具民间烟火气和直率的文人傲骨。他的诗画结合,那种“难得糊涂”的哲学趣味,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追求精明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警醒。我每次读到他那些略带戏谑却又饱含深意的竹石题句,总会忍不住会心一笑,继而陷入沉思:人活一世,究竟该如何自处?这套书对郑板桥作品的收录,量和质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既有他标志性的“板桥体”,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尺牍往来,让我得以窥见其生活中的真实性情,而非仅仅是舞台上的“艺术符号”。这种多维度的展现,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不再是扁平化的教科书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存在。对于想深入了解明清之际文人精神状态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