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 京都茶室名庭巡禮 縱橫千年京都的茶道歷史脈絡 鄭亞拿 暖暖書屋

港台原版 京都茶室名庭巡禮 縱橫千年京都的茶道歷史脈絡 鄭亞拿 暖暖書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亞拿 著
图书标签:
  • 京都
  • 茶道
  • 茶室
  • 庭院
  • 历史
  • 文化
  • 台湾
  • 郑亚拿
  • 暖暖书屋
  • 原版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拇指原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暖暖書屋
ISBN:9789869348140
商品编码:30164171456

具体描述

京都茶室名庭巡禮

縱橫千年京都的茶道歷史脈絡


作者:鄭亞拿

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日期:2016/11/16

出版地:台灣

言語:繁體中文

页数:268頁

装帧:平装/全彩印刷

ISBN:9789869348140

尺寸:18.2 x 25.8 cm


内容简介


縱橫千年京都的茶道歷史脈絡遍覽43座歷史茶室與35座優美名庭探尋日本侘寂陰翳美學的源頭


茶道是對「殘缺」的崇拜,
是明知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
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
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日本美學思想家 岡倉天心

日本四百年歷史的茶道,是如宗教般的儀式,化身為對美的追尋。可以說,日本傳統美學思想就是源自茶道文化。

而茶道精神的核心即在於茶室。茶室大多由茶人設計,其建構與理念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其他的建築是如此地深思熟慮。它並不是單純的建築,室內每一細節的背後,皆有其哲理與美學的思考,由此可見日本傳統文化之細膩與講究。茶室區隔於建築的起居區外,是個烏托邦的理想世*。

茶室之美有不同的境*,千利休喜歡侘寂美,以鄉野草庵建築、土塗牆壁,除去多餘的綴飾,顯露*其自然的簡樸。他認為那樣才是恬靜的茶室,讓人心情平靜。而古田織部的茶室加入藝術創意,增加窗戶,設計出大膽扭曲變形的茶器,充滿滑稽詼諧的趣味。而小堀遠州的茶室更為明亮清爽,優雅的茶庭,產生綺麗寂趣之美。

另外,日本的庭園之美也是大家所認同的,其中內含許多茶庭的元素。早期枯山水茶庭是指草庵茶室外頭的露地,包含飛石、石燈籠、蹲踞、青苔及樹叢等。露地四周綠蔭蒼蒼,飛石排列不露雕琢痕跡,路旁的石燈籠上滿布著青苔,草木芬芳相迎。即使身處擾攘,於茶庭彷彿漫步在遠離塵世的幽谷,這是茶人所安排的境*,在露地間引人轉換至另一種情緒。枯山水庭園具有禪味象徵,隱含著物哀、空寂與幽玄的美意識。

千利休之後,茶庭不再那麼崇尚侘寂,而同時納入枯山水庭園與池泉迴遊。古田織部進化茶庭成迴遊式,含有內露地與外露地,形成隱約可見的空間。在此明暗疏密不斷地變化,時而隱蔽,時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欲探究竟。

小堀遠州進化成坐觀式茶庭,坐在茶室裡欣賞庭園美景,無論是枯山水庭或池泉迴遊或現代自然庭園,都令人賞心悅目。如果把小堀遠州的美學化為文字,可以用「綺麗寂趣」來表示。

作者多次造訪千年京都裡大大小小的茶室茶庭,藉由她的目光和感受,著名茶人武野紹鷗、千利休、古田織部、小堀遠州及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精心佈局躍然紙上,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令人神往的境地。在此啜飲碗恬靜的抹茶,品味侘寂美學,沉浸在餘韻無窮的閑寂之美。


作者简介


鄭亞拿

德國美茵茲大學德語文學、音樂學博士班,擅長比較文學、文化研究、鋼琴與小提琴。曾任外文雜誌總編、專職譯者、研究助理、音樂老師,熱愛旅行與古董收藏,對於美的事物有著難以自拔的迷戀。近年熱衷於日式美學與茶道,嘗試由行旅的足跡,探尋美學表現的極致。


目录


推薦序 茶道中侘寂美的視覺存在 莊仲平
自序
 
茶室與茶庭的歷史

茶室的美學

建仁寺東陽坊
倖存的北野大茶會茶室

建仁寺兩足院水月亭
仿織田有樂的如庵茶室

仁和寺飛濤亭與遼廓亭
具皇室貴族氣息的草庵書院茶室

南禪寺金地院
遠州的八窗席茶室與鶴龜之庭

金閣寺夕佳亭
映照餘暉的草庵茶室

銀閣寺東求堂
日本書院茶室和草庵茶室原型的同仁齋

大德寺黃梅院
武野紹鷗昨夢軒與千利休直中庭

大德寺聚光院
閑隱席和利休之墓

大德寺高桐院
千利休的缺角石燈籠、意北軒及細川忠興松向軒

大德寺瑞峰院
千家茶室及重森三玲設計的庭院

妙喜庵待庵
現存唯一的利休茶室

高台寺傘亭與時雨亭
豐臣秀吉與寧寧夫人的傘狀草庵茶室

黃金茶室
豐臣秀吉金碧輝煌的*致

燕庵與織部美術館
古田織部創造性的不對稱美學

大德寺孤篷庵
小堀遠州綺麗寂趣的忘筌茶室

曼殊院八窗席茶室
光影幻化的茶室設計

利休三千家
表千家、裏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的茶室

光悅寺
藝術家本阿彌光悅的七座茶室

常照寺遺芳庵和鬼瓦席
吉野太夫與灰屋紹益所鍾愛的茶室

大原寶泉院的廣間茶室
大畫框下的額緣庭園

妙心寺退藏院
視野美麗的大休庵茶室和繁花似錦的余香苑

妙心寺桂春院
充滿侘寂的既白庵茶室與侘之庭

東福寺芬陀院
茶關白的圖南亭茶室與雪舟庭園

東福寺方丈庭園與重森三玲美術館
創新設計的前衛幾何與立體庭園

無鄰菴庭園
小川治兵衛所創造的日本自然園林開端

白沙村莊如舫亭
畫家橋本關雪的水上茶室

大河內山莊滴水庵
大河內傳次郎於密林深處的草庵茶室

宇治對鳳庵
茶鄉宇治的茶道體驗

掛川二之丸茶室
在靜岡天守閣下的茶道體驗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浮世绘下的京都风华:一部探索日本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心灵漫游 图书名称: 浮世绘下的京都风华:一部探索日本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心灵漫游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白石 健太郎]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访日本文化核心——京都的旅行与文化研究专著。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导览手册,更是一次对渗透于这座古都肌理之中的美学哲学、历史沉淀与生活艺术的细致梳理与感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学养,带领读者穿梭于千年古刹的幽静庭院、传统町屋的精致细节,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季节更迭之美中,展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京都。 本书的核心脉络围绕“侘寂”(Wabi-Sabi)的美学思想展开,探讨这种根植于禅宗的审美如何形塑了日本的建筑、园林、工艺乃至日常器物。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从最微小的物件入手,理解日本人如何从不完美、无常和残缺中提炼出极致的静谧与和谐。 第一部分:光影与空间——建筑的诗意对话 这一部分重点剖析京都建筑的精髓,特别是其对自然光线的独特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哲学意涵。 1. 障子与格子的秘密: 详细解析日式传统建筑中“光”的哲学。我们不再将障子(Shoji)视为简单的隔断,而是理解它作为“光的滤镜”如何将户外的自然光柔化、分散,形成室内特有的朦胧美感——“幽玄”(Yugen)。格子的几何美学与光影的流动性,共同构筑出一种可呼吸的、随时间变化的室内环境。书中将分析如桂离宫或西本愿寺等代表性建筑中,这种光影处理如何服务于精神性的体验。 2. 庭园的微缩宇宙: 重点聚焦于枯山水庭园的构建逻辑。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景观,枯山水(Karesansui)以沙石代山川,以苔藓喻大地。本书将深入解读龙安寺石庭的布局之谜,探讨其留白(Ma)的艺术。留白不仅是空间上的空缺,更是留给观者想象力的广阔领域,是东方哲学中“有无相生”的具象体现。 3. 町屋的生命力: 探讨京都特有的传统民居——町屋(Machiya)。这些狭长而深邃的建筑,其前店后宅的结构不仅是商业与生活的结合,更体现了对有限空间的极致利用与对自然元素的引入。我们将考察“坪庭”(Tsuboniwa,内部小庭院)在町屋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将一缕自然气息带入都市的密闭空间。 第二部分:季节的节奏——器物与生活的交响 京都的生活艺术,体现在对“时令”的敬畏与细腻的感知上。本部分聚焦于与季节紧密相关的器物和日常实践。 1. 染织的叙事: 深入探究京友禅(Kyo-Yuzen)等传统纺织工艺。这些色彩的运用并非随意挥洒,而是严格遵循四时之景。从春天的樱花淡粉,到秋天的红叶深赭,染料的选择、图案的布局,无不映照着季节的细微变化。书中将展示从传统和服到现代家居饰品中,这些工艺如何延续着时间的记忆。 2. 食物的哲学: 介绍“京料理”(Kyo-Ryori)的美学基础。它追求的不是强烈的味觉刺激,而是食材本身的“旬”(Shun,当季最佳状态)的展现。通过对怀石料理(Kaiseki)和精进料理(Shojin Ryori)的对比分析,揭示其背后对自然、平衡与谦逊的深刻理解。器皿的选择如何配合菜肴的季节感,形成一个完整的感官体验。 3. 陶瓷的质朴: 关注清水烧(Kiyomizu-yaki)的发展脉络。不同于其他流派的华丽,清水烧往往在粗粝的质感和朴素的釉色中展现其独特魅力。本书将探讨工匠如何在看似不加修饰的表象下,通过手法的微妙控制,赋予每一件作品独一无二的生命纹理,这正是对“一期一会”精神的器物化表达。 第三部分:工艺的传承——匠人精神的坚守 京都之所以能保持其文化的高纯度,关键在于代代相传的匠人精神(Shokunin Kishitsu)。 1. 传统技艺的困境与新生: 探讨京都传统工艺,如漆器(Urushi)、金属工艺、以及扇子制作等,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本书将通过对几位仍在坚持传统方法的“无形文化财”的侧写,展现他们如何平衡对传统的固守与对新时代审美需求的适应。重点分析他们如何将看似过时的技术,转化为具有现代生命力的艺术品。 2. 神社与祭典的生命力: 祭典(Matsuri)是京都人与古老传统进行集体对话的场所。本书将选取几个重要的年度祭典,如祇园祭,剖析其仪式背后的神话信仰、社会功能以及艺术展示(如花车、装饰等)。祭典不仅仅是历史的重演,更是社区活力和传统美学活态传承的集中体现。 结语:在“幽”与“寂”中寻找安宁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走马观花的游客视角,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欣赏状态。京都的美是内敛的、需要时间去消化的。它要求观者放慢脚步,去感知石阶上的青苔,去聆听檐下雨滴落下的节奏,去体会那些被时间打磨后留下的沉静力量。通过对光影、空间、季节和匠心这四大元素的解析,读者将获得一把钥匙,能够开启理解日本传统美学核心——即在瞬间的无常中寻求永恒之美的能力。 目标读者: 对日本文化、历史、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建筑、设计、艺术史研究者;以及寻求深度文化体验的高端旅行者。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美学理论、建筑史、社会人类学和生活艺术的分析。 细腻的观察: 强调对细节的捕捉,将宏大的文化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器物和场景中。 哲学深度: 深入探讨“侘寂”、“幽玄”等东方哲学概念在京都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人文关怀: 展现了匠人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挣扎与坚守,充满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敬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感的色调,像极了老照片的质感。那种墨绿和古铜色的搭配,瞬间就让人联想到日式庭院里苔藓的颜色和古老石灯笼的斑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考究,拿在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度,那种微磨砂的触感,简直就是在邀请你慢下来,去品味文字。光是翻开扉页,看到那排整齐而富有韵味的字体,就觉得这不是一本快消的读物,而是一次需要用心对待的旅程。作者的笔名和出版社的名字,也透露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坚持,让我对内里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喜欢这种不浮躁、不喧哗的包装风格,它本身就已经在无声地讲述着一种审美哲学,仿佛在告诉我,即将进入的这个空间,是需要肃穆和敬意的。这种视觉上的引导作用非常强大,它成功地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准备好迎接一场关于“慢”的对话。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文化意象的构建上所下的苦功。它不仅仅是在罗列“茶室”和“庭院”的物理形态,更是在挖掘它们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内核。比如,如何通过一块不规则的石头、一盏低矮的入口,来体现“谦卑”与“脱俗”的哲学。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理解。以前可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那些风景名胜,现在读完这本书,再回味那些画面,感觉就像是给心灵装上了一副高清滤镜。书里对“空”与“寂”的阐释,运用了很多非常巧妙的比喻,让我这个习惯了“满”的现代人,开始理解那种“少即是多”的境界。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匠心与我们当下的心境,让那些看似遥远的仪式感,变得可以触摸和理解。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它让我明白,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元素——水、光、石、木,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是如何被赋予了超越其物质属性的意义。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和细腻了。比如,在观察窗外树影投射在地板上的那一刻,我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书中描绘的“借景”手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得深刻和持久。这本书成功地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化的气质,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茶道专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对生活、对美学更有洞察力的体验者。这份收获,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书籍都难以给予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它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比如,描述某处庭院的光影变化,那种用词的精准和诗意,让你仿佛能真的闻到空气中泥土和雨后青苔的味道。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它不会急于把所有历史脉络一股脑抛出来,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茶道师傅,循序渐进地为你铺陈,让你在不经意间,就已经被带入到千年前的某个场景之中。行文的流畅度极高,尽管涉及了不少历史考据和文化典故,但作者的笔法却非常轻盈,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被温柔牵引的感觉。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性内容,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转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不得不提一下,非常巧妙地融合了历史纵深感与地理空间感。它没有采用那种呆板的编年史叙述,而是以一种“点-线-面”的方式展开。每一个茶室或庭院的介绍,都像是一颗镶嵌在时间长河中的宝石,单独拿出来看已经光彩夺目,但串联起来后,却清晰地勾勒出了京都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侧重点和审美流变。作者在过渡章节的处理上,显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时而跳跃到宏观的历史背景,时而又聚焦于微观的园林小品,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读者始终保持着探索的兴趣,而不是感到信息过载。它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不仅标明了目的地,还标注了通往目的地的每一条小径的来龙去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