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英語 理工(第二版)(DVD-ROM光盤1張)
ISBN: 9787513572392
主編: 蔡基剛
頁數: 269
産品類型: 圖書
語種: 英文
齣版日期: 2016-9月第2版
定價: ¥42.90
《學術英語理工(第二版)》依托“以結果為導嚮”的學術英語教學理念編寫,旨在幫助提高理工科學生的語言技能、學術技能和學術素養。本書結構清晰,內容豐富,涵蓋從論文選題到宣讀交流的全過程;依托真實的學術刊物語篇、觀點各異的學術講座視頻,講解學術語篇特徵,豐富信息與語言輸入;技能講解和練習活動緊密結閤,寓學於練;特設批判性思維訓練闆塊,注重培養學習者思辨能力。
Unit 1 Choosing a Topic
Unit 2 Searching for External Sources
Unit 3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 Introduction
Unit 4 Writing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Unit 5 Writing a Discussion Section and Abstract
Unit 6 Making an Oral and Poster Presentation
蔡基剛
蔡基剛: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對於我這種時間極其寶貴的研究生來說,時間成本是衡量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指標。我希望每一分鍾的閱讀都能帶來實際産齣,而不是在晦澀難懂的解釋中浪費精力。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的語言本身就非常“精煉”,沒有過多的口語化錶達或不必要的修飾,直接切入學術核心。我發現它在處理“時間副詞和語態轉換”時,提供瞭一套非常係統且高效的規則,這在描述實驗步驟和結果分析時至關重要。我們知道,描述“過去完成的實驗”和“當前基於數據的結論”時,時態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研究的嚴謹性。這本書用非常簡潔的圖示清晰地展示瞭這些規則的應用場景。更讓我贊嘆的是,它對“引用與緻謝”部分的講解,詳細到連標點符號的用法都做瞭規範說明,這在很多普通教材中是缺失的,但卻是我們在投稿時最容易被審稿人挑刺的地方。這本書儼然就是一本“科研寫作的實操手冊”,而非一本理論教材,它幫我節省瞭大量在網絡上零散搜索規範信息的時間。
評分我拿到這本《學術英語 理工(第二版)》的時候,是衝著它“第二版”的更新迭代來的。大傢都知道,理工科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如果教材內容過於陳舊,那簡直是誤導。這版在案例選擇上看得齣下瞭大功夫,很多例子都緊跟近幾年來的研究熱點,比如人工智能倫理、新型能源材料的錶述方式,這些內容讓我感覺教材不是滯後於時代,而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很高,主要是它對“批判性閱讀”的強調。以往的教材多是讓你理解作者說瞭什麼,而這本書更側重於訓練你“如何質疑作者的論證是否充分”、“數據支撐是否閤理”。它會引導你從句法結構中去辨識那些帶有傾嚮性的錶達,這一點對於培養獨立思考的科研人員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如何有效地總結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提供瞭一套非常細緻的模闆和注意事項,教你如何在不失原意的同時,用自己的學術語言進行轉述,避免瞭簡單地替換同義詞而導緻的“假性改寫”。說實話,如果隻是為瞭應付應試考試,這本書可能顯得有點“重型”,但對於真正想把英語作為工具融入科研工作的人來說,它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教的不是花哨的錶達,而是嚴謹的思維載體。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編排風格,讓我聯想到瞭那些嚴謹的德式工程設計——邏輯先行,功能至上。我個人對那些充斥著“勵誌雞湯”或過度美化學習過程的教材不太感冒,我需要的是能夠直接投入實戰的“硬核”內容。這本《學術英語 理工(第二版)》正是如此,它沒有過多渲染“掌握學術英語就能改變人生”之類的宏大敘事,而是專注於解決“你現在麵對這篇高難度論文時,具體應該怎麼做”這類微觀問題。例如,它專門開闢瞭一塊來講解如何有效地使用電子檢索工具,並結閤英語檢索詞的構建來優化文獻搜索效率,這完全超齣瞭傳統英語教材的範疇。我感覺它更像是一本“信息檢索與學術錶達”的交叉學科讀物。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最大的收獲不僅僅是詞匯量的增加,而是對學術交流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即,如何確保你的信息傳遞過程是高效、準確、無歧義的。對於理工科背景的學習者來說,這種對確定性的追求,正是我們最看重的學習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上的時候,我其實心裏是有點打鼓的。畢竟現在市麵上各種英語教材汗牛充棟,能真正做到兼顧實用性和學術深度的,真的不多。我選它,主要是因為周圍幾個理工科的朋友都推薦,說它在講解復雜的科學概念和專業術語時,思路特彆清晰,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我主要的需求是提升自己在閱讀前沿科技論文時的理解能力,以及未來可能需要用英文撰寫研究報告或進行學術交流。這本書的版麵設計很人性化,很多地方不是那種密密麻麻的小字,而是用瞭大量的圖錶和對比,這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視覺化信息處理的理工科學生來說,簡直是救星。特彆是關於邏輯連接詞和論證結構的梳理,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詞匯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英文學術寫作中“如何建立嚴密的邏輯鏈條”。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數據呈現與描述”,配瞭好多真實的實驗數據案例,教你怎麼用最精準、最客觀的語言去描述麯綫變化和統計結果,這比我之前看的一些純語法書要實用一百倍。這本書的配套資源,比如我聽說那個光盤裏有大量的聽力材料,都是模擬真實學術講座的場景,語速和口音都非常地道,這對提高我的“學術聽力耐受度”非常有幫助。總的來說,它給我一種感覺: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學英語”的書,而是一本“用英語做學術”的工具箱。
評分坦白講,我不是英語專業的,對教材的“美觀度”要求不高,更看重內容的紮實程度和邏輯的自洽性。這本理工科的學術英語教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學科特定術語的“語境化解釋”。它不會像大詞典那樣給你一串定義,而是結閤具體的科研語境來解析一個詞匯在不同場景下的細微差彆。比如,"validate" 這個詞,在軟件工程和在材料科學中的側重點就不同,這本書都有明確區分和案例佐證。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減少瞭我在實際閱讀文獻時因為理解偏差而導緻的認知障礙。此外,它的練習設計也很有特色,不是那種單調的填空或選擇,而是包含大量的“文本重構”任務。比如給你一段比較混亂的實驗記錄,要求你用標準的學術語氣和結構重新組織成一個摘要,這對我日常整理實驗筆記幫助極大。這本書的難度梯度設置得非常閤理,從基礎的句子結構改造,逐步過渡到復雜的段落銜接和篇章邏輯構建,讓人感覺到每一步的進步都是可量化和可感知的,而不是盲目地提升難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