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参考资料
定价:7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5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东北抗日联军参考资料(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收录了友方和敌方与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有关的文电资料86件,包括义勇军将领和进步社团人士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的文电*述、日本关东军及伪满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与“治安肃正”文电和日伪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述与回忆。
目录
参考资料一、义勇军将领和进步社团人士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的文电著述 《申报》报道东北间岛抗日现状 (1934年1月3日) 远东社记者关于东北情况对李延禄的采访报道 (1934年1月9日) 《申报》报道东北义勇军仍在苦斗中 (1934年5月28日) 近东北抗战情报 (1938年1月)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与现状 (1938年) 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纲领、组织及战术 (1938年) 东北抗日联军与伪军士兵 (1938年) 李杜关于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在东北举行大检查情况给 的报告(1939年8月25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情形给的报告 (1939年8月28日) 李杜关于杨靖宇被射杀及赵尚志等部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国防高 委员会的报告(1941年3月14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各军战斗情形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3月18日) 李杜关于杨靖宇、王德泰、李学福等部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 的报告(1941年4月2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武装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4月19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伪作战情况给的报告 (1941年5月20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等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6月16日) 七年来东北同胞的奋斗 抗战二年来的东北抗日联军 全面抗战中的东北抗日联军 李延禄军长会见记 东北抗日联军军的艰苦奋战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奋斗史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奋斗史 赵尚志论游击战术二、日本关东军及伪满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与“治 安肃正”文电 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关于党开展抗日宣传策动迹象的情报(节录) (1931年9月29日) 日本驻间岛总领事冈田兼关于延珲地方党运动情形给启彬殿 的函件(1932年7月)三、日伪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著述与回忆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体而言,这部丛书无疑是研究东北抗日战争历史的重量级参考资料,它的价值在于其史料的广度和原始性。尽管我个人对那些具体到每一次夜袭、每一次伏击的战术细节抱有更高的期望,并希望能从中挖掘出更多关于游击战艺术的精髓,但它提供的广阔历史背景和官方文件支撑,是任何非官方叙事都无法替代的。它强迫我跳出对个体英雄主义的迷恋,转而关注整个战争机器的运作和资源调配的逻辑。书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内,军事力量如何在政治真空和严密围剿中艰难维系的记录,是极具说服力的。它没有提供直接的情感共鸣,而是提供了一张需要被仔细解读的“地图”,上面布满了历史的断层和未被完全发掘的细节,等待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去勘察和标注那些闪耀着血与火光芒的具体坐标点。
评分翻阅这部资料集,一股浓郁的档案气味扑面而来,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工具书,而非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我本来期待能读到更多关于杨靖宇、赵尚 তীরে等领导人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与日伪军周旋的细节描述,或者是一些幸存老兵的口述回忆,但这里呈现的更多是官方的统计数据、行政命令和军事部署图表的原始呈现。这种风格的差异,倒是意外地提供了一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真实感。例如,关于后勤补给困难的记录,不是文学化的渲染,而是精确到粮食和弹药的季度消耗报告,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战士们怎样的饥寒交迫,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想象。虽然这与我希望了解的“人”的故事有所偏离,但对于从事深度军事史研究的人来说,这种原始数据的堆砌恰恰是他们最珍视的“黄金”。书中对不同时期日军“讨伐”行动的频率和规模统计,清晰地揭示了日军在中国东北治安战中的战略侧重与演变路径,这对于理解联军长期坚持的难度,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量化证据,其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阅读体验上需要极大的耐心。
评分当我试图在其中寻找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如何进行“政治宣传”和“群众动员”的具体案例时,发现这方面的论述相对薄弱。这部资料集显然将重点放在了“军事”和“史料”的硬核部分,对于如何将游击队融入当地社会,如何发展秘密交通线,以及在日伪高压统治下如何维持民众支持的“软实力”建设,着墨不多。虽然有零星提及“发动群众”的指示性文件,但缺乏具体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分析。这让我感到一丝遗憾,因为在东北那种极端严酷的环境下,脱离群众的军事斗争无异于空中楼阁。这种偏重于“作战序列”和“兵力对比”的叙事方式,使得整部作品在展示抗联的战略韧性时略显单薄,少了一份深入人心的温度。它更像是一份参谋部的作战总结,而不是一部展现民族精神的史诗。不过,正因如此,它也留下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空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补充方向。
评分这部厚重的军事史料汇编,虽然没能如我所愿深入探讨1931年至1945年间东北抗日联军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游击战术细节,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其在宏大叙事下蕴藏的磅礴力量。书中对整个抗战历史背景的铺陈极为扎实,从九一八事变前夕的政治角力到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战略部署,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和人民不屈的意志力,隔着泛黄的纸张都能扑面而来。特别是对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往来的官方电文摘录,虽然不是我最想看的游击队内部文件,却清晰勾勒出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共合作与摩擦的微妙平衡。它让我明白,要理解东北抗联的孤军奋战,就必须先理解整个国家机器在面临空前危机时的反应机制。书中对一些关键战役的战报引用,虽然侧重于正规军的视角,但那些数字和部署的冷峻描述,反衬出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小股部队如何依靠灵活机动和群众基础来对抗庞大而残暴的日军“治安战”。这种从高层决策到局部战役的立体观察,为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时代底色,即便我更关注基层的抗争故事,这份宏观的史料也算得上是一份宝贵的参考,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教科书简化了的岁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透露出一种朴实无华的严肃性,但阅读过程却像是在迷宫中探寻线索。我注意到,大量的篇幅用于梳理不同时期“中国人民”各个武装力量的建制沿革,这对于厘清复杂的历史派系和指挥体系非常有帮助。然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不同派系之间在实际作战层面上的协同与分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组织架构的层面。例如,对于一些关键的突围行动,书中提供的多是上级的命令文书,而非一线指挥官的临场决策分析。这就像是看了一份非常详尽的建筑蓝图,却缺少了工匠们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突发状况和他们的应变措施。或许这就是“参考资料”的本色,它提供了骨架,而血肉需要读者自己去填充。其中一些关于苏援和国际影响的资料夹部分,为理解东北抗联的国际环境提供了难得的视角,这部分内容比纯粹的内部战斗记录更具启发性,让我意识到这场斗争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国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