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平)
定价:140.10元
作者:幾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7-06-30
ISBN:97898670599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人喜歡說陳腐的大道理,奇怪的是,他們自己聽不見。
有個十歲女兒的幾米,愈來愈能體會存在於大人與小孩之間的矛盾;明明有濃濃的愛,卻常常搞得彼此怒目而視,眼看著可愛的天使在下一秒鐘化身成惡魔。
身為父親的幾米頭痛而無奈,身為創作者的幾米卻看到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靈。
於是,和孩子同樣敏感的幾米,用一張張圖和幾句話,便明白地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孩子的擔憂、恐懼、疑惑、快樂和願望。當然還有抗議,抗議大人對他們想法的漠視,抗議這個世界對小孩的種種誤解。我們這才聽到小小身影在對我們說,「嘿!不要用你們大人的想法和眼光來看我,大人看不到我們內心的奇幻彩虹!」
《先知》紀伯倫說,「孩子的靈魂棲息在明日之屋,那是大人夢中也無法造訪之境。」
讀著幾米的書,我們會憶起自己也曾是小孩,而小孩的世界,和成人的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並不一樣。
讀完它,你會想給身邊孩子一個深深的擁抱。
不管睡著或醒著,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目录
作者介绍
幾米
繪本作家。1998年開始創作。作品風靡兩岸三地,美、法、德、希臘、韓、日、泰等國皆有譯本。
文摘
序言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读完了这本充斥着后现代解构主义手法的侦探小说!别指望从中学到如何侦破案件,因为这本书的核心乐趣在于“反侦察”。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退休的剧作家,他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声称他多年前完成的一部剧本,其核心情节是抄袭自一个早已被遗忘的边缘剧团。接下来的篇幅,就是这位剧作家利用他所有的叙事技巧和对人性的洞察,试图找出写信人的身份,并反过来“重构”那个剧团的历史。然而,每当他以为自己接近真相时,叙事就会突然转向,揭示出他所收集的“证据”可能只是别人精心布置的陷阱。这种游戏感贯穿始终,作者像个高明的魔术师,不断地转移你的注意力。例如,书中有一段落,竟然用舞台剧的布景设计图来解释一个犯罪现场的布局,将平面和立体的空间感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机智、讽刺,充满了对文学界、媒体界的辛辣嘲讽。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是在解构“讲故事”这件事本身。读完后,你可能会对你所阅读的一切产生深深的怀疑,这或许就是作者的终极目的吧。
评分这本描述在未来赛博朋克都市“新亚特兰蒂斯”中挣扎求生的作品,走的是一条极度注重社会批判和技术伦理的路线。故事围绕着一个被称为“义体改造师”的底层技术人员展开,他靠着非法升级老旧机器人的神经系统为生。这个世界观的构建极其宏大且令人不安:信息被高度垄断,人类的身份边界越来越模糊,意识上传和下载成了富人的奢侈品。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渲染高科技战争或英雄主义,而是聚焦于底层人物如何在系统的缝隙中艰难求存。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噪音”的描写。在那个永远灯火通明的城市里,真正的贫困不是贫穷,而是被无休止的信息流和广告轰炸所淹没,无法获得片刻的宁静。那位义体改造师为了保护一个被政府标记为“数据冗余”的孤儿AI,被迫卷入一场关于数字公民权的法律战。作者对于技术细节的描绘严谨得令人信服,但情感基调却是冰冷而疏离的,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每一次人与人之间的微小善意,都显得无比珍贵。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警世恒言,让你开始重新审视人机关系的未来走向。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关于记忆和遗忘的哲学思辨,而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驱动小说。叙述视角在不同的时间线之间跳跃,像一个醉酒的水手在甲板上摇晃,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核心人物是一位年迈的植物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一种生长在北极苔原上、只在极昼时节短暂盛开的奇异花卉。然而,书中的重点并不在于植物学知识的科普,而是这位老人在晚年时,试图拼凑起一段被他自己刻意尘封的往事——一段关于科学理想与个人牺牲的抉择。作者的笔法极其冷静克制,但字里行间却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他站在冰川边缘,回想起他年轻时为了采集样本而错过了妻子临盆的场景,那种对“错过”的沉思,通过对风声、雪粒撞击眼镜的描述,被烘托到了极致。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去填补那些被留白的空白之处,去重构那段破碎的叙事逻辑。它更像是一首意识流的诗歌,挑战你对“真实”的理解,让你思考,我们究竟是活在现实中,还是活在我们构建的记忆版本里。整体来说,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深藏的悲剧意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挺有意思的,虽然我手里拿的这本内容似乎完全没有提到那个充满童真和辩解的标题所暗示的故事。我这次读到的,是一部描绘上世纪某个小镇上,一个名叫艾莉丝的年轻女裁缝的心灵史诗。艾莉丝的生活充满了对完美的执着,她对每一寸布料的纹理、每一根针脚的力度都有近乎偏执的追求。故事的初期,着墨于她如何在那个保守的社区里,用她的手艺为自己挣得一丝尊重。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为精妙,比如阳光如何穿过挂着半成品衣物的晾衣绳,投射在满是灰尘的工作台上的光影,那种安静、甚至有些沉闷的氛围,被文字渲染得栩栩如生。然而,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成了她与外界隔绝的壁垒。她与镇上的人交往甚少,唯一的慰藉似乎就是她的缝纫机发出的规律的“咔嗒”声。读到后面,艾莉丝接下了一份为当地贵族定制婚纱的重任,那件婚纱的设计复杂到近乎荒谬,成了她自我救赎的战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堆砌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个体,如何在这种细微的挣扎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定义。读完后,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台老式缝纫机在黄昏光线下的金属反光,以及艾莉丝指尖那细微的、常年劳作留下的茧子。
评分这是一部非常古典、几乎带着一丝维多利亚时代气息的家庭秘史小说,但它的核心冲突却异常现代——关于继承权和家族秘密的揭露。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苏格兰高地、被浓雾常年笼罩的古老庄园“黑木堡”。女主角是一位年轻的律师,受托处理一份百年未开的遗嘱。这份遗嘱的复杂性,远超任何法律条文所能涵盖的范畴,它牵扯到跨越三代的欺骗、私生子、以及一幅据说藏有秘密地图的肖像画。作者的叙事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感,仿佛在引领读者慢慢走过庄园里布满苔藓的回廊,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庄园环境的描写是点睛之笔,那些湿冷的空气、壁炉里噼啪作响的火焰,甚至空气中弥漫着的陈旧木头和旧书的味道,都被描摹得立体可感。情节的推进主要依靠书信、日记和家族成员之间含糊不清的访谈。虽然节奏慢,但悬念设置得极其巧妙,尤其是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时,你才会发现,原来最大的秘密一直都隐藏在最显眼的地方。读完之后,有一种参与了一场漫长而优雅的解谜游戏的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