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忠经诠解
定价:36.00元
作者:(东汉)马融,吴守义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3133845
字数:267500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通过原文亲近原典,感受国学之美。
★疑难字词析疑辩难,增进对字词典故的理解记忆。
★逐字逐句,对原文进行白话转译,疏通文意,帮助理解。
★从作者的人生经验出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人对原文主旨更加心领神会。
★结合古今名人轶事,触类旁通,增强理解。
内容提要
“忠”是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忠孝两全”,是古代对一个人*的评价。《忠经》中体现的“忠”,要点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而况于人乎”。《忠经》对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忠经诠解》所讲的“忠”,主要是从《忠经》的原文和译文中阐发对忠的理解。该书在叙述方面弱化了古代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的忠君思想,并将古人“忠”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社会当中。因为在当今社会,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成功的前提。
目录
作者介绍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尤长于古文经学。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于儒者的礼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文摘
序言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诠解”类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它会变成故作高深的学术说教。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出乎意料的流畅和富有张力,它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有趣,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特别是某些关键段落的翻译和现代语境的对照,处理得非常巧妙,让人能够立刻领会其精髓,并思考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那位东汉的作者,其文字功底深厚,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宏大的思想图景,而后的注解者又精准地填补了历史背景的缺失,两者配合得天衣无缝,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常常读完一段,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种字里行间的古人之风骨,感觉自己的心性也仿佛受到了洗涤,变得更加沉静和坚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材质摸起来很有质感,那种微微泛着光泽的纸张,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的奢华感,一下子就把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历史感衬托出来了。内页的纸张也选得非常讲究,米白色的纸张,字迹清晰,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用心,现在很多出版物里已经很少见了,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装订得也非常牢固,厚厚的书脊挺括有力,完全不用担心翻开后会散架,感觉这本书可以陪伴我很多年。总的来说,光是捧在手里的感觉,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足以看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绝对是送礼或自藏的上品之选。
评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价值兼具,让我非常满意。它所收录的文本,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做人的根本和为政的准则,总有一些永恒不变的价值坐标。我喜欢它在注释中展现出的学术谦逊,没有绝对化的断言,而是提供多重考量,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翻阅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智者的沉静,仿佛在与古人促膝长谈,探讨人生的终极意义。这本书的字体和版式设计非常适合精读,每一页都像是精心布局的园林,引导着读者的目光在重点和次要信息之间自然流转,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而不是被信息流淹没。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时常拿出来翻阅、思考,每次都有新的感悟,这才是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伦理思想,特别是那些影响了后世儒家学说的早期文本,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并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古文堆砌,而是通过极具条理性的注释和阐发,将深奥的哲理剖析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们在解读经典时所秉持的那种严谨与虔诚,他们似乎并没有试图用自己的臆测去改变原意,而是像一面清晰的镜子,忠实地映照出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核。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关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时,引用的古代典籍和前人注疏都非常到位,形成了一个相互印证的网络,使得整个论述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对于希望深入探究国学根源,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概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且富有启发性的,它真的帮我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为某个历史事件的动机感到困惑,总觉得现有史书的解释太单薄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框架。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解释,更像是一部深入到当时社会肌理和士人精神世界的探险指南。书中的某些论点,挑战了过去我固有的认知,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被奉为圭臬的历史定论。我特别欣赏它对“中正平和”思想的细致描摹,那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政治博弈的智慧。对于历史研究者或者对古代士人生活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多维度的观察口,能让你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实在是一部极富洞察力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