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定价:45.00元
作者:任伟民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8502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任伟民编写的《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主要集中了作者近几年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的成果。**章论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发现以及涉及的一些科学问题;第2章简单综述了用于该聚合反应催化剂的发展历程;第3章论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的开发及用于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反应情况;第4章阐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该聚合反应的机理及其延伸;第5章介绍了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的制备;第6章介绍了基于提出的聚合机理,高活性热稳定性三价钴等内容。
目录
1 CO2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发现及科学问题
1.1 CO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
1.2 反应涉及的化学问题
1.3 可能的反应机理
2 CO2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催化剂发展历程
2.1 非均相催化剂
2.2 均相催化剂
2.2.1 铝配合物催化剂
2.2.2 锌配合物催化剂
2.2.3 铬配合物催化剂
2.2.4 稀土配合物催化剂
2.3 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交替共聚反应的研究进展
2.3.1 三价钴配合物单独作为催化剂
2.3.2 三价钴配合物/季铵盐或大位阻有机碱双组分催化体系
2.3.3 单分子双功能SalenCo(Ⅲ)X配合物催化剂
3 单一组分三价钴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催化行为
3.1 单一组分三价钴催化剂的合成
3.1.1 配体和配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
3.1.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2 配合物Ia—Ic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3.2.1 配合物Ia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3.2.2 轴向配体的亲核性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2.3 反应压力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0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机理的研究
4.1 用于催化CO。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钴配合物合成
4.1.1 配合物Ⅱ合成
4.1.2 配合物Ⅲ合成
4.1.3 配合物Ⅳ合成
4.2 配合物Ia或Ib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机理
4.2.1 共聚反应的电喷雾质谱和红外吸收光谱跟踪实验
4.2.2 Ia与PO反应的电喷雾质谱跟踪实验
4.2.3 原位红外光谱研究C02插入烷氧金属键实验
4.2.4 配合物Ⅱ一Ⅳ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4.2.5 配合物Ia催化CO2与CHO的共聚反应
4.2.6 配合物Ia或工b催化CO2与环氧烷烃的共聚反应机理
4.3 Salenco(Ⅲ)x/亲核性助催化剂双组分体系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5.1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5.1.1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过程
5.1.2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5.2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5.3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能调控
5.4 本章小结
6 高活性、热稳定双功能三价钴催化剂的设计
6.1 配合物Ⅵ一Ⅷ的合成
6.1.1 配合物Ⅵ的合成
6.1.2 配合物Ⅶ的合成
6.1.3 配合物Ⅷ的合成
6.2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6.2.1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2和PO的共聚反应结果
6.2.2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3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O2与CHO的共聚反应
6.3.1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3.2 反应压力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4 CO2/端位环氧烷烃/CHO的三元共聚反应
6.4.1 配合物Ⅷ催化CO2/PO/CHO的三元共聚反应
6.4.2 其他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热力学性能
6.4.3 CO2/PO/CHO三元共聚反应的区域化学
6.5 本章小结
7 手性钴配合物催化co2与外消旋Po不对称、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共聚反应
7.1 配合物Ⅸ一Ⅻ合成
7.1.1 (S)-联-2-萘酚衍生物的合成
7.1.2 含TBD水杨醛的合成
7.1.3 手性配体LⅨ一IⅫ的合成-
7.1.4 手性配合物Ⅸ一Ⅻ的合成
7.2 配合物Ⅸ一Ⅻ催化C02与PO的不对称共聚反应
7.2.1 催化剂结构对共聚反应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7.2.2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以一种近乎学术报告的风格呈现,但又透着一种独特的严谨感。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油墨印刷清晰,翻阅起来体验不错,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图和谱图,印得非常清晰,没有出现模糊或者错位的现象。对于化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是相当重要的,毕竟很多信息都依赖于这些图表来传递。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质量对得起它作为一本博士文库的身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成果的尊重。如果能再增加一些精美的插图或者更具设计感的版式来平衡纯理论的枯燥感,或许能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不过从专业性角度出发,目前的风格是无可挑剔的。看得出来,排版人员在处理复杂的化学公式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
评分这本书的创新点在于其对催化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精细化调控策略的描述。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配体设计如何影响钴中心电子环境,进而影响其对环氧烷烃活化能力的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分子结构变化,系统地验证了某一特定官能团对催化效率的决定性作用,这体现了极高的实验设计水准。不仅仅是给出了一种新的催化剂,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推广的思路框架——即如何通过分子工程来优化多相催化体系。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贯通,是判断一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关键标准。此外,书中对反应动力学数据的分析也十分详尽,推导过程严谨可靠,为后续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计算化学模拟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评分从图书馆借阅的这本博士文库,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兼备。它不仅仅聚焦于“催化剂有效”,更深挖了“为什么有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特别是对共聚反应中产物分子量控制的讨论,非常贴近工业化生产的实际需求,展现了作者对科研成果实用价值的清醒认识。许多前沿研究往往停留在实验室的“奇技淫巧”阶段,但这本书的成果似乎已经打通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壁垒。阅读结束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构建高效、稳定的多官能团催化体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范本,展示了严谨的科学精神是如何在具体的化学难题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对于立志从事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研究的人来说,绝对值得细细品读和反复揣摩其中的设计思想。
评分说实话,我并非专门研究高分子或有机金属催化的,但出于拓展知识边界的兴趣翻开了这本“博士文库”。起初,面对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反应机理,我有些望而却步。然而,作者在引言和背景介绍部分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用一种相对宏观的视角首先界定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问题。尽管后续进入细节后,我需要频繁查阅一些基础的化学概念,但这反而促使我回顾了许多遗忘的知识点。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牺牲学术深度去迎合大众,而是用扎实的专业内容构建起知识体系,同时巧妙地将复杂的化学转化过程以清晰的语言结构描述出来。它更像一本面向专业进阶者的“工具书”,而非轻松的科普读物,但其带来的知识密度和思维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我接触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当前催化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特别是关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最新进展。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从基础的理论背景铺陈到实验设计的精妙之处,再到最终的机理探究,层层递进,毫无跳跃感。作者在阐述三价钴配合物催化体系的优势时,引用了大量的对比数据,使得结论的可靠性极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催化剂稳定性和选择性调控的深入探讨,这往往是实际应用中最大的瓶颈。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不仅是简单地记录了研究成果,更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思维的漫游,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对于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