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 9787551706766 东北大学出版社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 9787551706766 东北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秋菊 著
图书标签:
  • 中日文化比较
  • 文化研究
  • 日本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交流
  • 学术研究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论集
  • 汉日关系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1706766
商品编码:298750087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

定价:69.00元

作者:王秋菊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51706766

字数:

页码:3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是“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围绕中日两国语言、文学、文化、科技、社会等内容展开讨论,研究21世纪人文文化的发展趋势,探讨语言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叉研究。《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适合日语爱好者、日本文化研究者等阅读。

目录




;

作者介绍


  王秋菊,1965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育部聋病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耳内科及临床听力医学中心主任。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IAPA)中国分会首任主席,第四届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专家组(卫生部)成员,Journal of()tology杂志副主编以及多种期刊编委。 王秋菊教授一直致力于聋病诊治与防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尤其擅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儿童的听力筛查诊断及遗传咨询指导工作,是专注于聋病诊断与内科治疗的耳内科学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方面,注重聋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机制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军队“十一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经费的资助下,集中进行中国聋病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了国际上中国聋病遗传资源库:针对中国特有聋病资源库中的一个1 000年耳聋家系研究,在国际上发现和提出了遗传性耳聋中存在Y一连锁遗传方式新理论;针对30余例耳聋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国际上定位和命名了6个耳聋新基因座(DFNYl,AUNXl,DFNCl,DFNA55,DFNA56,DFNA61);针对3 000余例聋哑人群的分子遗传病因学研究,绘制完成了17个耳聋基因的中国人群特有及新突变图谱。由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在新生儿中融入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理念,成功实施了10万余例的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发现了新生儿中致聋基因的携带率高达20%,并将该理念推广应用至全国111个市县。在国内率先提出、建立和发展耳内科学,建立了国内耳内科亚专科病房,并成功担任国际耳内科中国分会主席。在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中,获得了以《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为代表的国家发明29项,均为发明人,实现成果转化800万元,成功获得产品批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400599号)。

文摘


序言




;


《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交融与演变——以中国与欧洲近现代哲学为例》 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与欧洲近现代哲学思想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两者哲学体系的异同,而是聚焦于思想的碰撞、吸收、改造与创新,力求揭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哲学如何在回应西方思想挑战的同时,重新审视并发展自身传统,以及西方哲学思想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获得新的生命力。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关键哲学流派和思想家为切入点,梳理了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至20世纪中叶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理论争鸣和哲学成果。 内容详情 第一部分:西方哲学思潮的东渐及其初期影响 本部分着重梳理了西方哲学,尤其是近现代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在知识界引起的初步反响。 启蒙思想的火种: 详细介绍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以 Jesuits(耶稣会士)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等启蒙思潮,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在宇宙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方面的初步接触与碰撞。重点分析了西方科学方法论和逻辑学对中国传统“格物致知”思想的潜在冲击,以及早期中国学者如何试图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经典,或在东西方哲学范式之间寻找沟通的桥梁。 晚清的“西学热”: 聚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剧变,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黑格尔、边沁、斯宾塞等人的思想,通过林琴、严复、梁启超等一批翻译家和思想家的介绍,在中国知识界掀起了“西学热”。本部分将详细考察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群学肄言》等著作,分析其如何将进化论、功利主义等思想引入中国,并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探讨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概念(如“自由”、“民主”、“国家”等)的理解与本土化尝试,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解读和争议。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与反思: 深入分析西方哲学,尤其是其理性精神、科学方法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所带来的挑战。探讨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思想体系,如何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重估。本部分将详细分析当时关于“东西方文明优劣之辨”、“体用之争”等激烈讨论,揭示了中国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深刻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建构的艰难时期。 第二部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转型与中西哲学的对话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深入剖析了20世纪中国哲学家们如何在吸收西方哲学营养的同时,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本土化创新。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详细考察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思想家对西方自由主义、科学主义的推崇,以及随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广泛传播。本部分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辩证法等思想,如何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将探讨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解读、阐释,以及与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的思想比较。 本体论、认识论的中国化探索: 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家们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进行的深刻探索。例如,对康德哲学“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如何启发中国哲学家对“道”、“气”、“理”等中国传统本体论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分析了张东荪、梁漱溟、冯友兰等人在中西哲学融合中的不同路径。张东荪试图在科学与哲学之间搭建桥梁,梁漱溟则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性,冯友兰则提出了“新实在论”并试图以中国化的方式解释西方哲学。本部分将详细梳理他们的代表作,分析其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中国式回应: 探讨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思想、人权观念等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以及政治思想(如“民本”思想、三民主义等)发生碰撞。分析了关于“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秩序”、“权力与责任”等议题的讨论,以及中国学者如何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体系。例如,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蕴含的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合的分析。 西方哲学流派在中国的接受与批判: 详细考察了现象学、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20世纪西方重要哲学流派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分析了金岳霖、贺麟等学者在引入和研究西方分析哲学、新实在论、唯识学等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探讨了中国哲学家对这些西方哲学流派的批判性接受,以及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 第三部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未来走向与启示 本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展望了东西方哲学思想融合的未来趋势,并总结了本书的研究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的哲学发展: 探讨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东西方哲学对话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如何能够相互借鉴,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如生态危机、技术伦理、全球治理等。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图景中的定位: 审视了中国哲学在吸收西方哲学成果后,如何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在全球哲学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分析了中国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方面可能贡献的独特智慧和方法。 方法论的启示: 总结了本书在比较研究中运用的一系列方法,例如文本细读、思想史梳理、概念分析、比较批评等,为未来深入开展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启示。 跨文化理解的深化: 强调了通过哲学比较研究,能够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理解,消弭误解与隔阂,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 结论 《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交融与演变——以中国与欧洲近现代哲学为例》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20世纪中国哲学在回应西方挑战、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哲学思想在交流互鉴中演变发展的普遍规律。本书的研究方法严谨,论证充分,语言流畅,对于哲学史研究者、跨文化研究者以及对中西哲学比较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都将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鼓励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不同文明的哲学智慧,并在当今世界变局中,探索哲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日益增加,我一直关注着不同文化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深层层面的互动。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能够系统性梳理和比较中日两国在这些方面差异与联系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一些更为宏观的文化议题,例如,两国在儒家思想传统影响下的道德伦理观有何异同?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又各自发展出了哪些新的价值取向?是否会有对两国在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结构、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的深入比较?这种对两国文化“软实力”的探讨,对我理解两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预测未来文化趋势,都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

我在学习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贸易往来相关的议题。我一直认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相似性,对这些经济活动的走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两国文化特质如何影响商业谈判风格、管理模式、以及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分析。比如,日本人注重细节、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与中国人注重人情、追求效率的商业文化在碰撞中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文化差异在实际的商业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又该如何去应对?我期望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洞察,帮助我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更有效地理解和处理与日本相关的经济文化事务。

评分

我一直对中日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文化渊源和交流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时,就毫不犹豫地购入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空白。它不像是一些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去剖析两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从政治制度的借鉴到哲学思想的演变,从艺术风格的融合到民间习俗的异同,都可能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梳理和探讨。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是对一些普遍认知进行颠覆性的解读。这种基于历史事实和学术研究的比较,往往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两国关系中的文化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封面采用了沉静而富有质感的深蓝色,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显得既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在书的细节处理上,例如书脊的平整度和裁切的精细度,都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和用心。作为一本学术论集,这样的出版质量无疑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呈现,毕竟阅读不仅是知识的汲取,也是一种感官的体验。这本《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让我在翻阅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专业、严谨的研究氛围,仿佛与作者们一同踏上了一段探索中日文化奥秘的旅程。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质量绝对是一大加分项。

评分

作为一个对日本传统戏剧,特别是能剧和歌舞伎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文化内涵的读物。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无限遐想,是否其中会有关于戏曲美学、表演程式、以及其在日本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论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中日两国戏剧在早期交流过程中互相借鉴的例子,或者是在各自独立发展中,又存在着怎样的共性与差异。例如,日本的“物哀”美学是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某些情感表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文化视角的解读,往往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达的独特魅力,从而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鉴赏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