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
定价:69.00元
作者:王秋菊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51706766
字数:
页码:3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是“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围绕中日两国语言、文学、文化、科技、社会等内容展开讨论,研究21世纪人文文化的发展趋势,探讨语言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叉研究。《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适合日语爱好者、日本文化研究者等阅读。
目录
;
作者介绍
王秋菊,1965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育部聋病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耳内科及临床听力医学中心主任。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IAPA)中国分会首任主席,第四届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专家组(卫生部)成员,Journal of()tology杂志副主编以及多种期刊编委。 王秋菊教授一直致力于聋病诊治与防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尤其擅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儿童的听力筛查诊断及遗传咨询指导工作,是专注于聋病诊断与内科治疗的耳内科学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方面,注重聋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机制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军队“十一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经费的资助下,集中进行中国聋病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了国际上中国聋病遗传资源库:针对中国特有聋病资源库中的一个1 000年耳聋家系研究,在国际上发现和提出了遗传性耳聋中存在Y一连锁遗传方式新理论;针对30余例耳聋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国际上定位和命名了6个耳聋新基因座(DFNYl,AUNXl,DFNCl,DFNA55,DFNA56,DFNA61);针对3 000余例聋哑人群的分子遗传病因学研究,绘制完成了17个耳聋基因的中国人群特有及新突变图谱。由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在新生儿中融入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理念,成功实施了10万余例的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发现了新生儿中致聋基因的携带率高达20%,并将该理念推广应用至全国111个市县。在国内率先提出、建立和发展耳内科学,建立了国内耳内科亚专科病房,并成功担任国际耳内科中国分会主席。在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中,获得了以《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为代表的国家发明29项,均为发明人,实现成果转化800万元,成功获得产品批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400599号)。
文摘
序言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日益增加,我一直关注着不同文化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深层层面的互动。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能够系统性梳理和比较中日两国在这些方面差异与联系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一些更为宏观的文化议题,例如,两国在儒家思想传统影响下的道德伦理观有何异同?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又各自发展出了哪些新的价值取向?是否会有对两国在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结构、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的深入比较?这种对两国文化“软实力”的探讨,对我理解两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预测未来文化趋势,都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我在学习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贸易往来相关的议题。我一直认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相似性,对这些经济活动的走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两国文化特质如何影响商业谈判风格、管理模式、以及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分析。比如,日本人注重细节、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与中国人注重人情、追求效率的商业文化在碰撞中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文化差异在实际的商业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又该如何去应对?我期望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洞察,帮助我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更有效地理解和处理与日本相关的经济文化事务。
评分我一直对中日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文化渊源和交流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时,就毫不犹豫地购入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空白。它不像是一些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去剖析两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从政治制度的借鉴到哲学思想的演变,从艺术风格的融合到民间习俗的异同,都可能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梳理和探讨。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是对一些普遍认知进行颠覆性的解读。这种基于历史事实和学术研究的比较,往往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两国关系中的文化根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封面采用了沉静而富有质感的深蓝色,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显得既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在书的细节处理上,例如书脊的平整度和裁切的精细度,都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和用心。作为一本学术论集,这样的出版质量无疑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呈现,毕竟阅读不仅是知识的汲取,也是一种感官的体验。这本《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让我在翻阅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专业、严谨的研究氛围,仿佛与作者们一同踏上了一段探索中日文化奥秘的旅程。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质量绝对是一大加分项。
评分作为一个对日本传统戏剧,特别是能剧和歌舞伎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文化内涵的读物。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无限遐想,是否其中会有关于戏曲美学、表演程式、以及其在日本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论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中日两国戏剧在早期交流过程中互相借鉴的例子,或者是在各自独立发展中,又存在着怎样的共性与差异。例如,日本的“物哀”美学是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某些情感表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文化视角的解读,往往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达的独特魅力,从而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鉴赏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