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线谱
二、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
三、常用谱表
四、常用音符(一)——全音符、二音符、四分音符
五、常用音符(二)——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
六、休止符(一)——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
七、休止符(二)——八分休止符、十六分休止符、三十二分休止符
八、附点音符
九、附点休止符
十、音名与唱名(在高音谱表中)
十一、音名与唱名(在低音谱表中)
十二、首调唱名法
十三、固定唱名法
十四、键盘图示
十五、拍号
十六、小节线与终止线
十七、三连音
十八、切分音
十九、半音
二十、全音
二十一、变音记号(一)——升记号
二十二、变音记号(二)——降记号
二十三、变音记号(三)——重升记号
二十四、变音记号(四)——重降记号
二十五、变音记号(五)——还原记号
二十六、升号调
二十七、降号调
二十八、大调音阶
二十九、小调音阶
三十、音程
三十一、音程度数
三十二、三和弦
三十三、民族调式中的五声调式(一)——宫调式、商调式
三十四、民族调式中的五声调式(二)——角调式、微调式、羽调式
三十五、装饰音(一)——单倚音、复倚音
三十六、装饰音(二)——上波音、下波音
三十七、装饰音(三)——颤音、琶音
三十八、常用记号(一)——连线音、圆滑线
三十九、常用记号(二)——呼吸记号、重音记号、倍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跳音记号
四十、常用记号(三)——延长记号、八度记号
四十一、常用记号(四)——反复记号、反复跳越记号
四十二、常用记号(五)——从头反复记号、中途反复记号、省略记号
四十三、速度记号(一)——渐快、渐慢、减慢减弱、加原速、减弱、渐强
四十四、速度记号(二)——庄板、广板、慢板、柔板
四十五、速度记号(三)——行板、小行板、中板、小快板、快板、急板
四十六、力度记号
四十七、表情术语(一)——轻快的、强调的、切的、如歌的
四十八、表情术语(二)——柔和的、优雅的、激动地、连贯的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的或不*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的或不*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给我一种非常不协调的观感。我购买的是“正版”版本,但打开后,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味道,透露着一股廉价感,与它所标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完全不符。更让人头疼的是,五线谱和乐谱部分的清晰度堪忧。在一些关键的小节,音符的黑白填充不够饱满,有时甚至会与谱线混淆,尤其是在打印较小的音符或复杂的节奏型时,辨识度极低。对于学习乐理的入门者来说,视觉上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错误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后期纠正起来非常困难。我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反复确认某些音高和时值,这极大地分散了我对乐理知识本身的注意力。如果说乐理知识是内核,那么清晰的呈现方式就是载体,这个载体如果出了问题,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我期待一本关于乐理的书,能有教科书级别的印刷质量,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完全信任屏幕上或纸面上的每一个符号,而这本教材在这方面显然是不合格的。我希望未来再版时,能在装帧和印刷工艺上进行彻底的革新,否则,它在市场上很难与那些注重排版和视觉体验的竞争者抗衡。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业余学习乐理经验的爱好者,我抱着一丝希望翻开了这本带有“上海音乐”背景的乐谱线谱子教材,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特定音乐院校内部的资料汇编,而非面向广大社会读者的通用教材。书中对于某些高级理论的探讨深入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对特定时期作曲家配器手法的分析,确实有些独到之处。然而,这种“深入”是以牺牲基础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为代价的。它似乎默认你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基础概念,然后直接跳入了一个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语境”中去探讨。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理解其中关于调式关系的论述,但因为缺乏清晰的逻辑链条和足够的对比练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迷宫里绕圈。书中的术语使用也显得过于专业化,缺乏必要的解释和语境铺垫,这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学来提升乐理水平的读者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但这本,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在进行一场不对外公开的学术讲座,虽然内容高端,但受众群体实在太过狭窄。我实在无法推荐它给那些希望系统学习五线谱和基础乐理的人,它更适合作为进阶研究的参考资料,而且需要读者本身就有强大的自学和背景知识储备。
评分我尝试着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去评判这本书,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线谱子”如何应用于实际演奏的指导。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词典,而非一本实用的音乐工具书。它罗列了大量的乐理规则和概念,比如音程的标记、和弦的构成原理等等,但鲜有将这些抽象知识与实际的演奏技巧或听觉训练联系起来的桥梁。比如,讲到某个复杂的变音记号时,它只是给出定义,却没有告诉我在键盘上或弦乐器上这个音听起来会产生何种效果,也没有提供相应的练习来帮助读者“内化”这个听觉概念。对于我这样偏爱“边弹边学”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纯理论的堆砌显得异常枯燥和脱节。我需要看到乐理知识是如何指导我理解一段旋律、如何帮助我即兴创作,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背诵定义。它缺失了音乐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听觉与理论的结合,使得这些“正版乐理知识”看起来像是漂浮在空中的空中楼阁,缺乏扎根于音乐实践的土壤。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增加更多的“听音练习指导”或“视奏片段分析”,让理论变得可触、可闻。
评分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这本书的整体叙事逻辑和知识的组织方式,它显得极其混乱且缺乏一致性。一会儿从最基础的音符时值讲起,突然间又插入了关于特定曲式结构的讨论,然后又跳回到对记号法的讨论。这种东拉西扯的结构,让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认知地图。我翻阅了目录,试图理清它的脉络,但目录本身的设计也显得有些随意,分类标准不明确。例如,某些关于节奏的内容被放在了和声章节的后半部分,这在逻辑上是难以自洽的。读这本书需要极强的自我导航能力,读者必须自己在大脑中重构知识体系,才能勉强将这些零散的信息点串联起来。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来系统学习乐理的人来说,这种“碎片化灌输”的学习方式是效率最低下的。一本好的教材,其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它应该引导读者的思维,而不是迫使读者自己去搭建框架。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到位,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点的备忘录,而非一本精心编排的教学用书,使得我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挫败感和方向迷失。
评分这本号称“正版乐理知识”的书,着实让我这个乐理初学者摸不着头脑,简直是一场灾难性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能从中找到清晰、系统的入门指导,毕竟书名中带着“初学”二字,可实际内容却是跳跃得厉害,像是一本把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塞进来的“大杂烩”。它似乎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上来就对着复杂的和声进行图解,什么转位、功能分析,讲得云里雾里,根本没有为我这个零基础的人搭建一个稳固的认知阶梯。更要命的是,它的图示和范例少得可怜,即便有,也显得年代久远,排版粗糙,看着就费劲。我对着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线谱线谱子研究了半天,也搞不清楚作者到底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哪个具体的乐理概念。如果说乐理是盖房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直接扔了一堆砖头和钢筋,却没给任何施工图纸,让我这个想打地基的人无从下手。对于那些真正想从零开始学习乐理的人来说,这书与其说是知识的启蒙,不如说是知识的“劝退”。我强烈建议出版社考虑重新编排结构,增加循序渐进的练习和更现代的教学案例,否则它只会躺在书架上积灰,成为对“乐理初学”这个标签的巨大讽刺。我不得不承认,我买回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找其他更友好的教程来弥补这本书留下的知识空白,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