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欲望心理學
定價:42.00元
作者:周一南
齣版社:古吳軒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546104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弗洛伊德說:“人類是充滿欲望並受欲望驅使的動物。”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擺脫欲望的糾纏。它是與生俱來的存在,總是與人形影不離。無論是否願意承認,有一個事實必須接受,那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往往都是受到瞭欲望的驅使。
★如何正確看待欲望?如何麵對自己不願麵對的欲望?讀讀這本《欲望心理學》,相信你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如何通過彆人的外在錶現去看穿他內心的欲望?如何判斷種種欲望背後的真實目的?在茶餘飯後、休閑時光品品這本《欲望心理學》,能幫你輕輕鬆鬆地撩開欲望的麵紗,看到麵紗後麵的那副真實臉孔。
★當彆人贊揚你時,你能看齣贊揚背後的深層含義嗎?當朋友利用你時,你會大發雷霆嗎?當需要做決定時,你會經常選擇“隨大流”嗎?如果你說這些問題你想都沒想過,那隻能很遺憾地告訴你,你對欲望心理學的瞭解太少瞭。在彆人從你的言行中看齣你的欲望,你卻全然不知時,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泄露瞭心中的秘密。
★《欲望心理學》從情緒、贊揚、博弈、、金錢等諸多方麵一一對人的欲望進行瞭深度解讀,幫助讀者有的放矢地認識欲望,瞭解欲望,透過外在的錶現看到欲望的本質。
★美國精神病學傢戈登·李文斯說過:“做一個有所期望、能愛他人、有事可做的人,你纔能把事情做好。”從中不難看齣,欲望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積極意義的。學習一些欲望心理學,無論對傢庭生活還是社會交往,無論對同事相處還是朋友談心,都是大有裨益的。
內容提要
欲望是一個曆久彌新的話題,從古至今,沒有人能對它做齣十分的評判。對於自己的欲望,總希望能夠得到*化的滿足;對於彆人的欲望,則希望彆人不要過於貪婪,知足常樂。看待欲望的角度不同,對欲望的評判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但是無論如何,隻要我們能夠正確對待欲望,終究能夠從中獲益。
《欲望心理學》深度解析瞭人性的本質欲望,介紹瞭如何透過他人的相貌、衣著、錶情、動作、語言等方麵的蛛絲馬跡來判斷隱藏在他人心裏的欲望。隻要你學會書中的方法,你必能成為社交場閤中的太陽,散發齣耀眼的光芒。
目錄
章 欲望長啥樣:練就火眼金睛,讓隱藏的欲望無所遁形
002 相由心生:相貌不等於心態,但能反映心態
004 微錶情:洞察欲望,抓住每一個細微的錶情變
006 動作的秘密:看透動作,就能看穿人心
009 超限效應:話不在多而在精,不做讓人討厭的“唐僧”
012 習慣成自然:從口頭語中窺探人心欲望
015 色彩心理學:衣服的顔色摺射人的心理
018 戳穿謊言:精妙的謊言背後,隱藏著種種欲望
021 側目旁觀:在彆人麵前的他,纔是那個真實的他嗎
023 心理測試
第二章透視欲望:做交際場上的太陽,吸引彆人圍著自己轉
026 感覺剝奪實驗:交際能力與個人成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029 首因效應:人人都想用好印象這塊“敲門磚”
032 刺蝟法則:因為關係好,你就能侵占我的空間嗎
035 暗示效應:用心理暗示誘導人心
037 尊重對方:渴望金錢,更渴望獲得尊重
040 多看效應:頻繁露麵,隻為留下更深的印象
043 自嘲法則:丟臉沒什麼,涮涮自己贏人心
046 特裏法則:不要小瞧瞭“對不起”這三個字
049 心理測試
第三章 掌控欲望:欲望的好壞,往往隻在一念之間
052 情緒定律:不懂什麼叫理性的人,纔會說自己理性
055 野馬結局:被人激怒,盡力剋製發泄怒火的欲望
058 破罐子破摔:看似無欲無求,實為喪失自信
061 蝴蝶效應:有堵必疏,纔能避免壓力“決堤”
064 條件反射:不經意間展現真實欲望
067 憤怒效應:所謂“以牙還牙”,無非是發泄怒氣的藉口而已
070 巴納姆效應:總以自我為中心,纔會上瞭算命先生的當
073 墨菲定律:越怕什麼,越來什麼
076 泰然自若:任他風吹浪打,情緒河裏不翻船
079 詹森效應:沒人想關鍵時刻掉鏈子
081 心理測試
第四章 受贊欲望:追求贊美的“糖衣”,留意隱藏的“”
084 距離效應:甜言蜜語背後的劍傷人
087 先揚後抑:贊譽固然可喜,卻不可被其迷住眼睛
090 贊美陷阱:贊美的花叢夾道,謹防一腳踏空
093 阿諛奉承:拍馬屁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但請彆濫用
095 “綁架”策略:誇你幾句,你就得乖乖就範
098 阿倫森效應:誇奬的話不能一次說完
100 小心“高帽”:虛榮心理難避免,程度適當顯智慧
103 心理測試
第五章 博弈人生:追逐利益是本性,掌握規律纔可得
106 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利益減少,讓對方先著急
108 互惠原則:做齣讓步的時候,有必要附加一些條件
110 馬太效應:勝利者多助,失敗者寡助
112 登門檻效應:得寸進尺分兩麵,正確利用價值觀
115 華盛頓閤作定律:隻顧個人利益,注定兩手空空
117 效應:盲目相信,就是自尋死路
119 拆屋效應:退而求其次的欲望錶達
121 達維多定律:無法創造價值,那就注定被淘汰
123 心理測試
第六章 見欲望:朋友能為你兩肋插刀,也可能背後插你兩刀
126 效用心理:想交朋友,先得對人有用纔行
129 自己人效應:“自己人”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131 改宗效應:朋友有錯,必須旗幟鮮明地錶示反對
133 鯰魚效應:有幾個“搗蛋”的朋友,團體的活力更強
135 過度理由效應: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視作理所應當
137 瀑布心理效應: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142 熱爐效應:觸碰底綫的朋友,不交也罷
145 英雄崇拜:人們都喜歡與比自己的人做朋友
147 心理測試
第七章 錢能鑒人:幫你看清金錢背後那裸的欲望
150 凡勃倫效應:價格越高,越受人歡迎
153 財務分清:親兄弟,明算賬,“斤斤計較”不傷感情
155 棘輪效應:過度放縱的消費習慣,必然導緻坐吃山空
158 “剁手黨”的睏惑:購物成癮,見到東西就想“買買買”
160 享樂跑步機現象:金錢是個“兩麵派”,想看哪麵自己選
163 做個“鐵公雞”:守財奴都愛一毛不拔的生活方式
165 仇富心理:人人都有金錢欲,仇富並不是窮人的
167 拜金主義:渴望更好的生活,閤理追求金錢不可恥
169 心理測試
第八章 剖析欲望:沒必要大驚小怪,每個人心裏都有欲望的“黑點”
172 禁果效應:越是被禁止,越會想方設法去探求
174 旁觀者效應:樂見彆人幫助受睏者,自己隻做旁觀者
176 青蛙效應:過於享受安樂,終將死於安樂
179 從眾心理:隨大流是種難以擺脫的潮流
181 帕金森定律:助手“無能”,纔不會彰顯領導的平庸
184 半途效應:欲望不強,導緻半途而廢的人比比皆是
187 心理測試
第九章 把控欲望:把黑暗隱藏起來,暢享脫胎換骨的新生
190 延遲滿足效應:忍一忍,更大的滿足在後麵
193 鳥籠邏輯:慣性思維作祟,令欲望支配行為
196 暈輪效應:關注閃光點,其他全忽略
199 布裏丹毛驢效應:學會取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201 近因效應:無關偏見,關乎短時記憶
204 破窗效應:堅決抵製和懲處個“打破窗戶”的人
207 心理定式:揉碎固有觀念,發現更多可能
210 投射效應:在小人眼裏,所有人都是小人
212 心理測試
作者介紹
周一南,祖籍安徽,畢業於福建仰恩大學,現居北京。一位熱愛文學,潛心研究中外經典作品的學者;一位擅長溝通,並對新鮮事物抱有濃厚興趣的年輕人;一位性格開朗、有耐心、細緻、樂觀的父親。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始終持有強烈的求知欲,慣於思考相似事物間的細微區彆,以探求真理。
文摘
序言
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參加一場深入的心靈對話。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但又不失親和力,很多時候,我感覺他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引導我去思考一些我從未認真麵對過的問題。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欲望”妖魔化,也沒有將其神化,而是將其置於一個非常人性化的維度進行解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匱乏感”和“補償心理”的分析。我們常常會因為某方麵的不足,而在其他方麵産生過度的渴望,試圖以此來填補內心的空虛。這解釋瞭為什麼很多人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後,仍然會感到不快樂,或者會陷入另一種形式的追求。作者通過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和真實案例,揭示瞭這種“得隴望蜀”的心理模式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幸福感。讀完之後,我對自己的一些消費習慣和社交行為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以為自己是因為“喜歡”纔去追求,但實際上,很可能是因為內心深處存在某種“匱乏”,而這種追求,隻是為瞭獲得一種短暫的滿足感,一種被認可的錯覺。這本書讓我開始學會更誠實地麵對自己的內心,去區分真正的需求和虛假的渴望。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在“教導”,不如說是在“啓發”。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控製或者滿足欲望,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哲學化的方式,引導你去思考“欲望”的根源以及它在我們生命旅程中所扮演的意義。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欲望的轉化”和“欲望的升華”的論述。我一直以為,欲望就是要麼被滿足,要麼被抑製,但這本書告訴我,欲望本身是可以被轉化的,它可以成為我們學習、成長、甚至創造的強大驅動力。比如,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藝術的追求,這些看似高尚的欲望,其實都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想要”,隻是這種“想要”被賦予瞭更深遠的意義。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說明瞭當我們將一些原始的欲望,比如對占有的渴望,轉化為對自我實現的追求時,會發生怎樣的奇妙變化。這本書讓我不再懼怕欲望,而是學會去欣賞它,去理解它,並嘗試去引導它,讓它成為推動我生命不斷前進的積極力量。它讓我看到,欲望並非是人性的弱點,而是人性中最強大的潛能之一,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和運用它。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可以用“顛覆”來形容。我一直認為,所謂的“欲望”就是一種原始的衝動,一種需要被壓製或者被滿足的生理或心理需求。然而,作者通過一種極為深刻的視角,將欲望的觸角延伸到瞭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不曾懷疑過的選擇背後。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慣性”和“舒適區”對欲望的塑造這一部分所打動。我們常常誤以為自己是在主動選擇,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在重復過去的模式,而這些模式,早已被我們潛意識裏的“欲望”——或者說是對安全感的渴望,對未知的恐懼——所深深地固化。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生活中的一些“不動搖”的習慣,比如每天通勤走同一條路,每天看同類型的節目,甚至在人際關係中也傾嚮於尋找那些最熟悉、最沒有挑戰性的人。作者並沒有批判這些,而是提供瞭一個理解的框架,讓我們看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其實都承載著我們內心深處對於“確定性”的追求,而這種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欲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成長,往往就發生在打破慣性、走齣舒適區的那個瞬間,而理解瞭欲望的本質,纔能更好地去引導和駕馭這份力量,而不是被它所控製。
評分這本書,怎麼說呢,在我翻開之前,我對“欲望”這個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比較錶層的、甚至有些膚淺的階段。但讀完之後,纔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麼的狹隘。作者並沒有直接給你灌輸各種“應該如何”的道理,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你走進人類心靈深處那片幽暗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叢林。我最驚喜的是,它並非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很多時候,讀著讀著,我會在那些故事裏看到自己,或者我認識的人。比如關於“未竟之事”的章節,讀完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耿耿於懷的那些過去,並非是真的放不下,而是那些 unresolved issues 像是一顆顆未被拔齣的刺,一直在悄悄地影響著我的當下。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剖析瞭這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讓我們看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想要”,其實是“需要”的另一種錶現形式。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所追求的,究竟是為瞭滿足真正的自我,還是被外在的社會規範或者他人的期待所裹挾。這種由內而外的審視,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寶貴的禮物。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啓示。我之前對於“欲望”的認識,停留在一種非常二元的對立上,覺得它要麼是洪水猛獸,要麼是人生動力。但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另一扇門,讓我看到瞭欲望的復雜性、多麵性以及它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探討瞭“集體無意識”如何塑造個體欲望的章節。我們所處的文化、社會環境,甚至是我們從小接觸到的信息,都在不經意間構建瞭我們對於“好”與“壞”、“成功”與“失敗”的定義,進而影響著我們所“渴望”的東西。我發現,很多我曾經以為是自己發自內心深處的願望,其實可能隻是社會價值觀的一種投射。比如,對名利的追求,對某種生活方式的嚮往,很多時候,我們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推動,而我們自己卻渾然不覺。這本書讓我開始警惕這種“被塑造”的欲望,並鼓勵我重新去探索那些真正屬於我自己的、未被外界乾擾的聲音。它讓我明白,理解欲望,不隻是理解自己,更是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