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师范院校课本:器乐·钢(风)琴(第二册)(试用本)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8310 |
| 出版年份: | 2000年7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8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18元 |
| 实际重量: | 20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师范院校课本·试用本:器乐·钢(风)琴(第2册)》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教材后附有大、小调音阶键盘表和常用的伴奏音型等。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器乐教材配有音响资料。
单元
课 D大调音阶琶音练习 D大调主和弦原位及转位练习
第二课 D大调主和弦原位及转位练习
第三课 B大调音阶琶音练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B大调主和弦原位及转位练习 B大调正三和弦连接练习
第五课 g小调音阶琶音 正三和弦练习
第六课 b小调音阶琶音 正三和弦练习 a小调和弦连接练习
第三单元
第七课 F大调音阶琶音练习 五指移调练习
第八课 G大调音阶琶音练习 大调音阶移调练习 五指移调练习
第九课 D大调音阶琶音 正三和弦连接练习 B大调音阶琶音 正三和弦连接练习 五指移调练习
附一 各大小调音阶、指法、键盘对照表
附二 常用伴奏音型
师范院校《器乐》教材按三个学年分为三册编写。、第二学年各十五课时,第三学年二十六课时,每二周一课,共五十六个课时,分单元进行教学。
第二册教材仍以钢(风)琴教学为主,分为三个单元,共九课时。《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师范院校课本·试用本:器乐·钢(风)琴(第2册)》着重培养学生弹奏歌曲伴奏能力和乐曲的表现能力。每单元配有补充练习,供教师和学生选用。根据《大纲》本册安排了六课时手风琴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手风琴的演奏常识。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教材后附有大、小调音阶键盘表和常用的伴奏音型等。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器乐教材配有音响资料。
当我尝试用这本书来辅导我的学生时,我发现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很多时候,理论知识讲完了,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在指尖上具体实现出来,但这本书的示例和习题设计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给出谱例,而是会用非常直白的语言,结合钢风琴的机械特性,来解释某些演奏效果的成因和控制方法。比如,对于颤音(Tremolo)和呼吸控制的配合,书中提供的几种练习路径,分别侧重于手指的独立性、气息的稳定性和机械部件的精准响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我甚至发现,有些我过去习惯于口传心授的“经验之谈”,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系统化的文字总结,这对于规范教学流程,确保不同老师教授水平的统一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说,它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标准化的教学工具箱,极大地提高了备课和教学效率,是专业教学资源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教材拿到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那扎实的封面设计,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非常符合高等院校教材应有的气质。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不错,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关注了乐理和技巧部分的编排逻辑,感觉编者在知识点的递进安排上花了不少心思。从基础的音阶、和弦进行到复杂的复调织体,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这对于自学或者初次接触钢风琴的演奏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关于踏板使用的讲解部分,图文并茂,结合了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要求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甚至觉得这部分内容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乐器演奏法的一个补充读本。虽然我目前主要精力放在键盘乐器上,但翻阅这些篇章时,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音乐学养,它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弹”,更是在引导你理解“为什么这样弹”,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很多市面上浮躁的教材所不具备的。整体而言,这是一套值得信赖的、注重内在逻辑构建的教材,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很多教材在注重“学术化”的同时,常常牺牲了“音乐性”和“愉悦感”,使得学习过程变得像是在完成一项枯燥的任务。然而,这本教材在保持其严肃性的同时,似乎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没有让人感到被沉重的理论压垮,反而是在引导你一步步揭开钢风琴这种独特乐器的神秘面纱,体会到它在不同音乐风格中所能展现的独特魅力。我注意到在选曲方面,它非常注重多元化,既有经典复调作品的严谨训练,也有浪漫主义时期对音色和抒情性的探索,这确保了学习者不会陷入单一的演奏风格桎梏。每一次练习,都像是被推入一个新的音乐情境中去探索,这对于保持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至关重要。对于任何一位立志于在键盘乐器领域深耕的学子或教师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知识渊博的私人导师,引导你穿越技术难关,最终抵达艺术表达的彼岸,这份投入是绝对值得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乐器教材,通常会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毕竟许多“考研”级别的参考书,往往在理论阐述上过于晦涩,或者在演奏指导上流于空泛。然而,这本册子的某些章节处理得相当灵动。举个例子,书中对特定织体在钢风琴上实现音色层次感的处理,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富有洞察力的建议,这可不是随便看看教材就能领悟到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文献片段时的那种严谨性,每当引用到巴赫或者门德尔松时期的作品,都会附带简要的历史背景介绍和演奏传统考量,这对于培养演奏者的“历史感”至关重要。我注意到,某些练习曲目的难度设置是经过精心校准的,它不是一味地堆砌高难度的技巧,而是巧妙地将新的技术难点融入到音乐性更强的练习中,使得练习过程不至于枯燥乏味,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型的音乐创作实践。这种兼顾技术操练与艺术表达的平衡感,是衡量一套优秀教材的关键标准,而这本教材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确实体现了编写团队深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智慧。
评分阅读和使用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老一辈音乐家进行无声对话的旅程。其编排的深层意图,显然超越了单纯的应试教育范畴。尤其在涉及到对踏板系统更精细化的控制要求时,作者们没有满足于现有的通用标准,而是深入挖掘了早期管风琴和后期电子风琴在技术交汇点上产生的独特表现力。这种对乐器“极限”的探索,极大地拓宽了演奏者的视野。我深感,如果能够完整且深入地消化这本书的内容,一个演奏者在舞台上的音乐处理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不再局限于模仿录音,而是能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演绎方式。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基础的练习曲,其背后也隐藏着关于音色选择、力度对比的哲学思考。这种厚重的学术底蕴和对演奏实践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教程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钢风琴演奏美学与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