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三)
定价:32.00元
作者:凤凰空间.天津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594014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宋代绘画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分科更加细致、专业,表现风格百态纷呈、品貌各异。山水、花鸟画在宋代有了飞跃的提高。艺术上大大了唐代,宋代花鸟画家极其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了飞速发展,臻于*。提及宋画,对团扇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扇子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已发展成为拥有几百种的扇子家族。
团扇,取其明月造型,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团扇的形状不都如圆月,也有腰圆、椭圆、六角形等,一般也统称为团扇。又因宫中多用之,故又称宫扇。团扇出现于羽扇之后、折扇以前。说到团扇,许多人会认为是古代妇女的专用品,实际上在折扇出现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团扇的。宋以前所称的扇子,都是指团扇。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自汉代至北宋是纨扇的盛行时期,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宋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社会安定,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城市商业空前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包括团扇)的需求量明显增长,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其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百货云集,其中就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内容提要
宋代的团扇是宋代院体中发展出来的具有实用性、装饰性、雅俗共赏的小幅绘画作品。到了后期,已经不仅仅以实用为目的,而向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的装饰品靠拢,为了满足帝王赏阅的需求,团扇经拆裱制成册页形式。实物今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宋代的团扇画对之后的元、明、清乃至近、现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意蕴、风格和技艺一直延续着其独特的魅力。时至今日,历经上千年,宋代团扇画也依然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诉求。
中国宋朝延续三百多年,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本系类丛书将宋代团扇画做成赏饰系列,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别,包括上百幅经典作品,原作尺寸、高清印刷,供广大读者及爱好者欣赏、临习,亦可直接入框做装饰用。如宋朝文人一样,心中有山水,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
目录
1-宋 赵大亨 《薇省黄昏图》
2-宋 珪观 《山水图》
3-宋 王诜 《莲塘泛舟图》
4-宋 马远 《柳溪钓艇图》
5-南宋 赵伯骕《碧山绀宇图》
6-宋 佚名 《山水图》
7-宋 佚名 《云山楼阁图》
8-宋 佚名 《仙山楼阁图》
9-宋 佚名 《松阴策杖图》
10-宋 朱光普 《江亭晚眺图》
11-宋 李东 《雪江卖鱼图》
12-宋 佚名 《青山白云图》
13-南宋 朱惟德 《江亭揽胜图》
14-南宋 佚名 《澄江碧岫图》
15-北宋 燕文贵 《江邨图》
16-宋 佚名 《竹涧鸳鸯图》作者介绍
凤凰空间·天津
凤凰空间·天津是天津凤凰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津事业部,该公司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天津成立的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公司是一家为出版业界策划完成重大选题的专业出版策划机构,长期以来与多个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了强大的国际出版团队,向外输送输出了大量的出版物。文摘
序言
在众多的艺术类书籍中,《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三)》以其独特的选题和沉静的气质脱颖而出。我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带来新视角和深沉思考的作品,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它将“团扇”这一载体与“宋代山水”这一艺术形式巧妙结合,本身就极具创新性。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到不少关于团扇绘画的历史渊源、创作技法以及在宋代社会中的功能和地位的探讨。而“山水”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其在宋代的成就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无论是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还是南方山水的秀丽温婉,都各有千秋。这本书能够将这二者联系起来,必将带来不一样的解读视角,让我对宋代山水画有了更深层次的期待,也对“赏饰”这一概念有了新的理解,或许是一种从欣赏到实践,再到内化的过程。
评分这本《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三)》,光是书名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我特别喜欢“团扇”这个词,它让我想起了宋代女性手中轻摇的团扇,上面常常绘有精美的山水小景,那种含蓄内敛的美,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而“赏饰”二字,则点明了这本书的主题——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将自然之美融入日常的格调。我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根据书名和初步的印象,就已经能感受到这本书所要传递的那种静谧、优雅、追求细节的生活哲学。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宋代士大夫们在庭院中品茗赏画,或是对着窗外的烟雨山水,提笔挥毫的场景。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山水画的,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它能引发读者怎样的联想和共鸣。《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三)》这本书,光是看它的标题,就已经在我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幅幅画面:在宋代文人的雅室中,一幅精心绘制的团扇山水,随风轻展,扇面上的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仿佛拥有了生命,与室内陈设的水墨字画、青瓷茶器相映成趣。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在介绍几幅山水画作,而是通过这些团扇山水,来展现宋代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将自然之美融入日常生活的艺术实践。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宋代文人的细腻情感,去体会他们笔下的山水,如何成为他们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教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寻觅那一抹宁静致远的艺术之光。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三)》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和感受,就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了。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十分考究,选用了一种带有温润质感的纸张,封面上的“团扇 赏饰”几个字,采用的是古朴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配以朦胧的山水意境插图,瞬间就勾勒出宋代文人雅士那种淡泊而又精致的生活美学。我特别喜欢那种边缘微微泛黄的复古感,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手捧的不再是一本现代印刷品,而是一件承载了千年文化的珍宝。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被文字和图像所承载的宋代山水画的魅力,去领略那些“笔精墨妙”的意境。
评分翻开《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三)》这本书,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带着一丝古朴的墨香。我尤其被它的排版和留白所吸引。现代很多出版物过于追求信息量,将页面塞得满满当当,反而失去了呼吸感。而这本书似乎有意为之,大片的留白,恰到好处的字体大小,以及精美的插图点缀,都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仿佛置身于宋代的画卷之中。我一直对宋代的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种内敛、含蓄、崇尚自然的风格,总能让我浮躁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审美的追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让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入体会宋人对于山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