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草根遺産的田野思想
定價:58.00元
作者:嚮雲駒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010795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草根遺産的田野思想》收入瞭作者嚮雲駒多年來涉及田野工作的各種文體的文章或報告,特彆是近期的一些專題報告和專題寫作,全書分為田野的思想宣言;中國的田野範式;木版年畫活態搶救及其田野價值;瀕危草根遺産的緊急搶救與再搶救;文學生態與文化生態調查等內容。
內容提要
《草根遺産的田野思想》收入瞭作者嚮雲駒多年來涉及田野工作的各種文體的文章或報告,特彆是近期的一些專題報告和專題寫作,全書分為田野的思想宣言;中國的田野範式;木版年畫活態搶救及其田野價值;瀕危草根遺産的緊急搶救與再搶救;文學生態與文化生態調查等內容。
目錄
自序我的田野經曆章 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個重要命題 一、記錄的意義 二、記錄的學術史 三、學術性記錄的原則與發展 四、中國的記錄與田野經驗 五、保護性記錄的興起 六、保護性記錄的原則第二章 田野的思想宣言第三章 中國的田野範式第四章 木版年畫活態搶救及其田野價值第五章 中國民間文化傑齣傳承人調查、認定與命名第六章 中國古村落田野調查第七章 瀕危草根遺産的緊急搶救與再搶救第八章 中國節日遺産的活態報告第九章 文學生態與文化生態調查第十章 草根遺産調查個案推介與品鑒第十一章 草根遺産的思想時空
作者介紹
嚮雲駒,男,土傢族,1956年齣生於湖南湘西。1971年參加工作,從事文藝。1987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中文係,獲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起在國傢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任多年。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主任編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長春大學教授,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遺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曾獲文化部黨員稱號,曾被北京市委市授予首都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在文學、美學、文藝理論與批評、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民族學、新聞學、雜文散文寫作等多個領域有深入研究和較多成果,獲過*新聞奬、文學評論奬、文藝理論奬、雜文奬、發錶論文百餘篇,多篇長文被《新華文摘》轉載:重要著作有:《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記者的雙刃劍》、《中國少數民族原始藝術》、《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意識史綱》(閤著)、《企業文化與企業現代化》、《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普查手冊》、《中國少數民族俗文學》(閤著)等;編有《民間神話》、《民間寓言》《民間笑話》等。
文摘
序言
“草根遺産的田野思想”這個書名,就像一個引子,瞬間把我拉入瞭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智慧的世界。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畫麵:淳樸的農民們在田間勞作,分享著世代相傳的經驗;經驗豐富的老人們,坐在傢門口,講述著關於土地、關於人情的故事;孩子們在鄉間嬉戲,耳濡目染著長輩們的智慧。我想象中的這本書,不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去描繪那些根植於土地的“草根”智慧。它可能探討的是,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從容;如何在紛繁復雜的關係中,找到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連接;如何在物質至上的浪潮中,守護那些不被金錢衡量的寶貴價值。我渴望在這本書裏,找到一種屬於“田野”的思考方式,一種不浮誇、不矯飾,卻能直抵人心的力量,去理解那些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深刻意義。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經曆著一段有些迷茫的時期,覺得很多道理都過於抽象,離我的生活太遠。而“草根遺産的田野思想”這個書名,則像一股清流,瞬間拉近瞭我和書本的距離。我腦海裏浮現的,不是書齋裏的學究之語,而是農夫彎腰播種的姿態,是老奶奶手中繰齣的麻綫,是孩子們在田埂上追逐嬉戲的身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充滿煙火氣的“草根”元素,提煉成一種“田野思想”的?它是否包含著關於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穩定,如何在變化中保持根基的哲學?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像一本古老的農事諺語一樣,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人生道理。它或許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麯摺的情節,但它承載著的是曆經歲月沉澱的智慧,是無數次實踐檢驗的真理。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廣闊的“田野”,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寶藏,去理解那些默默無聞的力量,讓我在紛繁的世界裏,也能找到一份來自泥土的踏實與堅定。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那些脫離瞭大眾生活,隻在象牙塔裏進行的學術研究總有些疏離感。所以,“草根遺産的田野思想”這個書名,首先就吸引瞭我。它讓我感受到瞭一種親切感,好像作者是從我們身邊的大地上汲取靈感,而非高高在上地俯視。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或許會像一本記錄著農民們口述曆史的畫捲,裏麵充滿瞭他們對於土地、對於氣候、對於農作物生長的細緻觀察和總結。這種“田野”的視角,意味著一種腳踏實地的思考方式,一種從實踐中提煉經驗的智慧。而“遺産”二字,則暗示著這些思想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經過代代相傳,凝聚瞭集體智慧的結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並解讀這些“草根遺産”的?它是否展現瞭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下,這些傳統思想是如何艱難地生存,又如何以新的方式煥發生機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那些被現代社會邊緣化但卻無比寶貴的集體記憶和生存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種樸實而沉靜的氣息,沒有浮誇的圖騰,隻有一抹沉穩的色調,搭配上“草根遺産的田野思想”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土地、對傳統、對那些被時間洗刷卻依舊堅韌的生命力的聯想。我一直覺得,最深刻的智慧往往蘊藏在最普通的生活之中,而“草根”這個詞,恰恰點齣瞭這種源自泥土的生命力。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無數雙手在田野裏辛勤耕耘的身影,聽到瞭風吹過麥浪的低語,感受到瞭日齣日落的節奏。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追求所謂“現代文明”的腳步聲中,是否不經意間遺失瞭一些更加寶貴的東西?那些世代相傳的經驗,那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那些紮根於鄉土的樸素情感,它們究竟去瞭哪裏?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真正的“遺産”並非金銀財寶,而是滲透在我們骨血中的,那些關於生存、關於繁衍、關於社群的深刻理解。這種“田野思想”可能並不宏大,但它卻足夠真實,足夠有力量,能夠支撐我們穿越迷茫,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僅僅是“草根遺産的田野思想”,就足以讓我産生無限的遐想。我仿佛看到一片廣袤的田野,上麵承載著無數代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結晶。這裏的“草根”,不是貶義,而是象徵著生命力頑強、紮根泥土的普羅大眾,他們或許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華麗的辭藻,但他們卻擁有最真實、最深刻的生存智慧。“田野”則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空間,是觀察自然、體悟人生百態的絕佳場所。而“思想”,則意味著這些感悟和經驗被提煉、被升華,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認知體係。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這些“草根”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睏境與堅持。它或許會講述那些關於土地的記憶,關於季節的變遷,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微妙而又深刻的聯係。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也蘊含著不平凡的力量,那些在田野間流傳的樸素道理,也同樣具有指導我們生活的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