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4】西洋百位哲學家

【A344】西洋百位哲學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鄔昆如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百位哲学家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 传记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42259
商品编码:29779273740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1-06-01
页数:390

具体描述

作者: 鄔昆如 
出版社: 三民
出版年: 20050301
页数: 390     装帧:平装
ISBN: 9789571442259

语言:繁体中文


简介:

以往讀哲學史**的困難,就是不知如何能從卷帙浩繁的大部頭著作中,很快的掌握該時代、該學派或哲學家的中心思想。本書即針補時弊

,從哲學家的觀點來介紹每一位哲學家的生平、著作與學說,以便讀者循序而進窺堂奧。深盼本書的出版,能幫助哲學教育的廣泛推展。


作者简介 

鄔昆如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士

奧地利銀色堡大學神學碩士

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行政院國科會客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系所主任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現職/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著作/《希臘哲學趣談》、《中世哲學趣談》、《近代哲學趣談》、《現代哲學趣談》、《哲學十大問題》、《西洋哲學十二講》、《西洋哲學史話》、《文化哲學講錄》(一至六冊)等專書48本,另有論文數百篇散見海內外學報雜誌。



【B112】古希腊城邦的兴衰与文明的遗产 一、 导言:爱琴海的晨曦与城邦的诞生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古希腊文明的摇篮——爱琴海地区,特别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间,希腊城邦(Polis)从萌芽、发展到鼎盛,最终走向衰亡的复杂历史进程。我们不关注形而上学的思辨,而是聚焦于塑造了西方政治、军事和社会结构的具体实践与地理、经济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斯巴达、雅典、科林斯等典型城邦的横向比较与纵向考察,读者将得以理解,在缺乏统一中央集权的环境下,希腊人如何通过公民自治构建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共同体”。 二、 地理的塑造:山海之间的命运 希腊半岛崎岖不平的地形,被大量内陆山脉切割,天然地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规模,并使得大规模的中央集权难以实现。这种地理特性直接催生了城邦分散化和自治的传统。本章将详细分析山脉、峡谷以及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如何迫使希腊人发展出高效的航海技术和商业贸易网络,并探讨这种环境如何影响了不同城邦的军事战略(如雅典的海军优势与斯巴达的陆军依赖)。我们将考察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封闭性与爱琴海岛屿的开放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构成了希腊世界政治动态的基本背景。 三、 贵族制到僭主制:早期政治形态的演变 在城邦建立之初,权力主要掌握在少数享有土地的贵族手中。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从氏族社会向国家形态过渡的艰难过程。重点将放在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期间,社会财富结构的变化如何挑战了传统贵族政治的合法性。我们将详细阐述“僭主”(Tyrannos)这一特殊政治角色的兴起。僭主通常依靠平民阶层(手工业者和新兴商人)的支持,推翻贵族统治,实行改革,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然而,僭主统治的非世袭性和专断性,也为后续的民主或寡头政治改革埋下了伏笔。对科林斯科林索斯家族和雅典庇西特拉图家族的案例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僭主制在不同城邦中的具体表现与历史功用。 四、 斯巴达的“绝对军事化”:公民与希洛人的二元社会 斯巴达,作为希腊世界最独特的城邦,其发展轨迹与雅典截然不同。本章将聚焦于斯巴达如何构建了一个基于军事效率和极度社会控制的体制。我们将深入探讨“立法者”莱库古的传说及其制度对斯巴达社会的影响,包括“公民大会”(Apella)、“长老议事会”(Gerousia)的权力结构,以及对“公民”(Homoioi,即“同列者”)的严格军事训练体系(Agoge)。尤其重要的是,本书将详尽分析斯巴达经济赖以生存的“希洛人”(Helots,被征服的奴隶阶层)制度。希洛人对土地的耕种和对公民家庭的供养,使得斯巴达公民得以全身心投入军事训练,但也埋下了周期性起义的巨大隐患,最终成为制约其扩张和改革的关键瓶颈。 五、 雅典的民主实践:梭伦、克里斯提尼与伯里克利的时代 雅典的政治发展代表了希腊民主的巅峰。本章将按时间顺序,细致梳理雅典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过程。从梭伦(Solon)打破债务奴役,按财产划分等级(Timocracy)的尝试,到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建立的基于地域划分的“氏族”(Deme)制度,打破了血缘政治的壁垒,奠定了程序性民主的基础。高潮部分将集中在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5世纪中叶)。我们将分析雅典民主的具体运行机制,包括公民大会(Ekklesia)的权责、五百人议事会的抽签制、以及民众法庭(Dikasteria)对执政官的监督。本书批判性地讨论了雅典民主的内在局限性,特别是它对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的排斥,以及“僭主式民主”的潜在危险。 六、 战争与霸权:希腊世界的冲突与整合 城邦之间的竞争是希腊历史的主旋律。本部分将着重分析两次决定性的冲突: 1. 希波战争(公元前499-449年): 这场东方帝国与西方城邦的对抗,极大地激发了希腊人的共同认同感,促进了雅典的崛起,并催生了德尔斐神谕所代表的文化自信。 2.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 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海洋贸易与陆地农业霸权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将详细解读修昔底德对这场战争的分析,探讨其对希腊整体实力的耗竭性影响,以及战争如何暴露了城邦政治的内在脆弱性。 七、 希腊化的世界:城邦时代的终结与宏大叙事的开始 在城邦内部矛盾消耗殆尽之后,希腊城邦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性与活力。本章将探讨马其顿王国的崛起,特别是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如何通过军事力量统一了希腊。随后,我们将分析亚历山大东征所带来的“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Age)。这一时期,城邦的政治自主性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由君主统治的大型帝国。尽管政治形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希腊文化(哲学、艺术、科学)却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传播到中东、埃及乃至印度河流域,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和西方文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色。本书的结论将总结城邦的遗产,探讨其对现代国家形态和政治哲学的持久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购入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想确认一下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口碑。一本好的哲学参考书,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或者得到权威学者的推荐。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种平衡的视角,避免对任何一个流派或思想家进行过度神化或贬低。在处理像尼采、马克思这样具有巨大争议性的思想家时,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平衡,既不盲从其光环,也不轻易否定其贡献。优秀的哲学评述,应该像一个公正的裁判,准确地还原思想的本来面貌,并指出其逻辑的强项与局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知识体系中一个稳固的基石,而不是又一本转瞬即逝的流行读物。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对古代思想史的梳理,总觉得碎片化的阅读让人抓不住核心脉络。我希望能找到一本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著作,能够系统地勾勒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线。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看起来就非常扎实,从古希腊的源头到近代思潮的涌现,似乎都有详尽的铺陈。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复杂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简单罗列人物生平和观点。比如,康德的先验哲学如何回应了经验主义的挑战,或者现象学如何深化了笛卡尔式的自我认知,这些深层次的辩证关系,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而是有深入的“剖析”,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不是看完就忘的快餐式知识。

评分

说实话,我对哲学名著的原著阅读感到有些畏惧,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常常让我望而却步。因此,一本优秀的导读或综述类书籍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它应该像一座灯塔,指引我穿越迷雾。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具极高的可读性。它不应该用过于学究气的腔调来吓退普通读者,而是能够用清晰的比喻和恰当的案例,将抽象的哲学思想“翻译”成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如果作者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一些反思性的提问,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对话,那就更好了。毕竟,哲学不是背诵,而是思考的训练,一本好的书应该能激发这种内生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是那种哑光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很有分量。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好,字体印刷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我特别喜欢那种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压纹和页眉处的留白,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图书品质的追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学术氛围。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装饰,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很吸引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场思想的漫游,从那些伟大的名字背后,窥见人类文明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厚重的实体书,总比冰冷的数据更能触动人心,它就像一个可靠的知识容器,等待着我去开启和探索。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的是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议题的影响,比如后现代主义对身份政治的解读,或者存在主义对个体自由困境的反思。一本经典的哲学史著作,如果能适当地在介绍完某个学派后,穿插讨论其对后世文化、伦理乃至政治实践的具体影响,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不是停留在历史的陈列馆中,而是能“活起来”,展示这些看似遥远的思想是如何塑造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比如,分析一下自由意志的争论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法律体系的,或者美学理论是如何渗透到日常设计中的。这种“古为今用”的视角,能让阅读过程充满现实的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