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鄔昆如
出版社: 三民
出版年: 20050301
页数: 390 装帧:平装
ISBN: 9789571442259
语言:繁体中文
简介:
以往讀哲學史**的困難,就是不知如何能從卷帙浩繁的大部頭著作中,很快的掌握該時代、該學派或哲學家的中心思想。本書即針補時弊
,從哲學家的觀點來介紹每一位哲學家的生平、著作與學說,以便讀者循序而進窺堂奧。深盼本書的出版,能幫助哲學教育的廣泛推展。
作者简介
鄔昆如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士
奧地利銀色堡大學神學碩士
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行政院國科會客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系所主任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現職/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著作/《希臘哲學趣談》、《中世哲學趣談》、《近代哲學趣談》、《現代哲學趣談》、《哲學十大問題》、《西洋哲學十二講》、《西洋哲學史話》、《文化哲學講錄》(一至六冊)等專書48本,另有論文數百篇散見海內外學報雜誌。
购入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想确认一下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口碑。一本好的哲学参考书,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或者得到权威学者的推荐。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种平衡的视角,避免对任何一个流派或思想家进行过度神化或贬低。在处理像尼采、马克思这样具有巨大争议性的思想家时,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平衡,既不盲从其光环,也不轻易否定其贡献。优秀的哲学评述,应该像一个公正的裁判,准确地还原思想的本来面貌,并指出其逻辑的强项与局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知识体系中一个稳固的基石,而不是又一本转瞬即逝的流行读物。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对古代思想史的梳理,总觉得碎片化的阅读让人抓不住核心脉络。我希望能找到一本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著作,能够系统地勾勒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线。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看起来就非常扎实,从古希腊的源头到近代思潮的涌现,似乎都有详尽的铺陈。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复杂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简单罗列人物生平和观点。比如,康德的先验哲学如何回应了经验主义的挑战,或者现象学如何深化了笛卡尔式的自我认知,这些深层次的辩证关系,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而是有深入的“剖析”,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不是看完就忘的快餐式知识。
评分说实话,我对哲学名著的原著阅读感到有些畏惧,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常常让我望而却步。因此,一本优秀的导读或综述类书籍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它应该像一座灯塔,指引我穿越迷雾。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具极高的可读性。它不应该用过于学究气的腔调来吓退普通读者,而是能够用清晰的比喻和恰当的案例,将抽象的哲学思想“翻译”成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如果作者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一些反思性的提问,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对话,那就更好了。毕竟,哲学不是背诵,而是思考的训练,一本好的书应该能激发这种内生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是那种哑光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很有分量。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好,字体印刷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我特别喜欢那种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压纹和页眉处的留白,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图书品质的追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学术氛围。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装饰,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很吸引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场思想的漫游,从那些伟大的名字背后,窥见人类文明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厚重的实体书,总比冰冷的数据更能触动人心,它就像一个可靠的知识容器,等待着我去开启和探索。
评分我最近在关注的是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议题的影响,比如后现代主义对身份政治的解读,或者存在主义对个体自由困境的反思。一本经典的哲学史著作,如果能适当地在介绍完某个学派后,穿插讨论其对后世文化、伦理乃至政治实践的具体影响,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不是停留在历史的陈列馆中,而是能“活起来”,展示这些看似遥远的思想是如何塑造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比如,分析一下自由意志的争论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法律体系的,或者美学理论是如何渗透到日常设计中的。这种“古为今用”的视角,能让阅读过程充满现实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