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元本困学纪闻-(宋)王应麟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9787501360048

{RT}元本困学纪闻-(宋)王应麟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97875013600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王应麟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文献
  • 王应麟
  • 元本
  • 古籍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 国学
  • 注释
  • 版本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0048
商品编码:29747184503
包装:平装-锁线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元本困学纪闻 作者 (宋)王应麟
定价 80.00元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 9787501360048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锁线胶订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題識……一

目録……一

卷一易……七

卷二書……五九

卷三詩……一二九

卷四周禮……一八三

第二册

卷五儀禮……一

禮記……九

大戴禮記……四三

樂……四九

卷六春秋……六一

左氏……八四

卷七公羊……一三一

穀梁……一三六

論語……一四○

孝經……一六三

卷八孟子……一

小學……一八七

經説……二○二

第三册

卷九天道……一

曆數……一五

卷十地理……二五

諸子……三八

卷十一考史……九一

史記正誤……一○○

卷十二考史……一三五

卷十三考史……一六三

卷十四考史……一九九

第四册

卷十五考史……一

卷十六考史……二九

卷十七評文……六七

卷十八評詩……八九

卷十九評文……一三一

卷二十雜識……一五三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中华大典·文苑精华》 《中华大典·文苑精华》是一部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精心编纂、集古今文脉之大成的巨著。本书不以单一朝代的文献为限,而是广收博览,精选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程中涌现出的璀璨文学瑰宝,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其编纂理念在于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历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系统梳理与集萃,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不朽生命力。 编纂体例与内容精要: 本书的编纂体例极为严谨,力求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华文苑时代风貌的作品。其内容涵盖了诗、词、赋、文(散文、骈文)、小说、戏曲、笔记、论著等多种文学体裁,既有帝王将相的龙章凤姿,也有文人墨客的兰心蕙质;既有哲人的深邃思考,也有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 诗歌部分: 收录了从《诗经》的质朴典雅,到汉魏风骨的雄浑悲壮;从唐诗的辉煌壮丽,到宋词的婉约豪放;从元曲的俚俗生动,到明清诗歌的创新求变。其中包括了屈原的离骚之怨,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情,李清照的清丽哀婉,等等,力求展现中国诗歌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艺术成就与时代精神。 词赋部分: 囊括了汉赋的铺陈夸张,唐宋名家的精妙之作,以及历代文人借赋抒怀、寄托情志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或描写山川壮丽,或歌咏时事变迁,或抒发个人情怀,无不展现出汉语语言的无穷魅力和士人阶层的思想风貌。 散文部分: 选取了先秦诸子的散文精华,如《论语》的简练深刻,《孟子》的辩驳有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抒情散文,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如韩愈的古文革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欧阳修的散文大家风范,苏轼的随性洒脱;明清小品的精致隽永,如张岱的《陶庵梦忆》,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典范,更是思想史、哲学史的重要载体。 小说戏曲部分: 甄选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片段或代表性章节,以及元杂剧、明清传奇的经典剧目。这些作品以其生动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笔记与论著部分: 搜集了历代名家的读书笔记、随笔杂记,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历史评论著作。例如,唐代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所涵盖的广泛知识,明代胡应麟的《诗薮》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提供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科技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中华大典·文苑精华》的编纂,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为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文化等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权威的文献源泉。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更深入地理解各时期社会思潮、文化风尚的演变。 在社会层面,《中华大典·文苑精华》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当今社会,重温经典,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让他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圣先贤对话,与千古文章交流。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一场涤荡心灵的文化盛宴。 艺术呈现与装帧品质: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其严谨的出版态度和精湛的印制工艺,为《中华大典·文苑精华》赋予了卓越的艺术品质。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力求体现古朴典雅的东方美学,选用上乘纸张,印刷清晰,版式考究,既方便阅读,又极具收藏价值。每一卷、每一册都凝聚着编纂者和出版者的心血,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华文化读者的厚礼。 读者定位: 本书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文学研究者与学生: 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教学的必备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爱好者: 能够从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学习者: 经典作品的汇集,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普通读者: 任何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知识启迪。 《中华大典·文苑精华》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深的内涵、严谨的编纂,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将引导读者在字里行间,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苑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装帧典雅的古籍,初见之时便被其散发出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线装的装帧工艺精湛,纸张的触感温润,透露着一种久经岁月沉淀的美感。我特意花了好一番功夫去辨认那些镌刻在扉页上的古朴字体,每一个笔画都仿佛承载着千年前文人的心血与智慧。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它,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淡淡的墨香,那是时光的味道,也是知识的气息。虽然我尚未完全沉浸于其中文字的深奥,但仅仅是抚摸着这些泛黄的书页,感受着文字的力量,就已经让人心生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更像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以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姿态,向每一个前来探访的读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不易。我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求知”精神上。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今日便捷的时代,王应麟先生能够汇集如此庞杂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记录,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这本书的存在,激励着我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变得浮躁和浅薄?相比于古人对知识的饥渴与敬畏,我们似乎拥有了更多资源,却更容易满足于表面的了解。每一次合上书卷,我都会思考如何将这种沉下心来、力求详实的治学态度,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将这份古老的求知欲,转化为现代的行动力。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宋代文献,坦白说,挑战是巨大的。那些晦涩的文言文,复杂的典故,以及不同于现代的叙事逻辑,着实让我这个习惯了当代白话文阅读的读者感到有些吃力。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陡峭山峰,需要不断地查阅注释和工具书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正是在这种“困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古人治学之严谨与坚韧。那种“不求甚解不罢休”的钻研精神,通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学问,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轻松阅读,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汗水和时间的打磨。这种体验,比阅读任何轻松愉快的通俗读物都要来得深刻而持久。

评分

翻阅此书,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那些关于古代社会结构、制度沿革乃至民间风俗的零散记载,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极大的耐心去串联。它不像是一本结构严谨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记合集,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世界万物的观察与记录。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记述,往往隐藏着关键性的时代信息。我常常在某一个短句前停驻良久,想象着作者当时记录此事的场景,揣摩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观察视角。这种代入感,是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所难以企及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历史解读路径,远比官方正史要生动得多。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方在整理和校勘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从纸张的选择到排版的考究,都体现出一种对原作的极度尊重。特别是那些原本可能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的图示或表格,在新版本中得到了清晰的重现,这对于现代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没有这种精良的整理工作,许多珍贵的细节可能就会永远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可以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努力,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古代知识宝库的坚固桥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整理者,我们才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那段遥远的历史,感受其脉搏的跳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版,更是一种文化责任的担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