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元本困学纪闻 | 作者 | (宋)王应麟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360048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锁线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册 題識……一 目録……一 卷一易……七 卷二書……五九 卷三詩……一二九 卷四周禮……一八三 第二册 卷五儀禮……一 禮記……九 大戴禮記……四三 樂……四九 卷六春秋……六一 左氏……八四 卷七公羊……一三一 穀梁……一三六 論語……一四○ 孝經……一六三 卷八孟子……一 小學……一八七 經説……二○二 第三册 卷九天道……一 曆數……一五 卷十地理……二五 諸子……三八 卷十一考史……九一 史記正誤……一○○ 卷十二考史……一三五 卷十三考史……一六三 卷十四考史……一九九 第四册 卷十五考史……一 卷十六考史……二九 卷十七評文……六七 卷十八評詩……八九 卷十九評文……一三一 卷二十雜識……一五三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装帧典雅的古籍,初见之时便被其散发出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线装的装帧工艺精湛,纸张的触感温润,透露着一种久经岁月沉淀的美感。我特意花了好一番功夫去辨认那些镌刻在扉页上的古朴字体,每一个笔画都仿佛承载着千年前文人的心血与智慧。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它,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淡淡的墨香,那是时光的味道,也是知识的气息。虽然我尚未完全沉浸于其中文字的深奥,但仅仅是抚摸着这些泛黄的书页,感受着文字的力量,就已经让人心生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更像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以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姿态,向每一个前来探访的读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不易。我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求知”精神上。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今日便捷的时代,王应麟先生能够汇集如此庞杂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记录,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这本书的存在,激励着我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变得浮躁和浅薄?相比于古人对知识的饥渴与敬畏,我们似乎拥有了更多资源,却更容易满足于表面的了解。每一次合上书卷,我都会思考如何将这种沉下心来、力求详实的治学态度,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将这份古老的求知欲,转化为现代的行动力。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宋代文献,坦白说,挑战是巨大的。那些晦涩的文言文,复杂的典故,以及不同于现代的叙事逻辑,着实让我这个习惯了当代白话文阅读的读者感到有些吃力。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陡峭山峰,需要不断地查阅注释和工具书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正是在这种“困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古人治学之严谨与坚韧。那种“不求甚解不罢休”的钻研精神,通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学问,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轻松阅读,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汗水和时间的打磨。这种体验,比阅读任何轻松愉快的通俗读物都要来得深刻而持久。
评分翻阅此书,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那些关于古代社会结构、制度沿革乃至民间风俗的零散记载,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极大的耐心去串联。它不像是一本结构严谨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记合集,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世界万物的观察与记录。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记述,往往隐藏着关键性的时代信息。我常常在某一个短句前停驻良久,想象着作者当时记录此事的场景,揣摩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观察视角。这种代入感,是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所难以企及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历史解读路径,远比官方正史要生动得多。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方在整理和校勘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从纸张的选择到排版的考究,都体现出一种对原作的极度尊重。特别是那些原本可能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的图示或表格,在新版本中得到了清晰的重现,这对于现代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没有这种精良的整理工作,许多珍贵的细节可能就会永远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可以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努力,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古代知识宝库的坚固桥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整理者,我们才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那段遥远的历史,感受其脉搏的跳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版,更是一种文化责任的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