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淮扬文化研究(辑)
定价:68.00元
作者:周新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201231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集刊的主办单位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本书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开展淮扬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研究。本书分为大运河与淮扬文化研究、一带一路与淮扬文化、扬州学派、太谷学派研究、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国社科网访谈录等五个栏目,收录了17篇论文和2篇人物访谈。
目录
大运河与淮扬文化研究
今扬州辖境宋朝城市形态与山水寨群体概论【王茂华】
近代淮扬史家略述【周一平 孙金珠】
商儒相济:清代扬州盐商的文化角色【王宁宁】
两晋之际广陵人士与江东政局【王永平】
东晋南朝广陵所置都督区沿革考实【徐 成】
一带一路与淮扬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鉴真东渡与鉴真精神【周新国】
玄奘和鉴真:一带一路的两面旗帜【王赵民】
鉴真精神与中日关系述论【孙 玲】
扬州学派、太谷学派研究
《清代朱卷集成》履历档案价值试述
——以刘宝楠为例【刘建臻】
张集馨与太谷学派关系探微【张 进】
考论清季地方对民间良性群保组织的错判与善后
——以山东黄崖山事件为例【朱季康】
黄葆年的政治思想【韩荣钧】
探寻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田汉云】
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让民族瑰宝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雕版印刷的几点思考【冯春龙】
姚谦:淮南盐垦口述史料的辛勤采集者【庄安正】
中国社科网访谈录
系统推进淮扬文化研究
——访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新国【王广禄 吴 楠】
温润的地域文化性格与精神
——访淮阴师范学院教授张强【吴 楠 王广禄】
作者介绍
本书主编周新国,扬州大学历史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7年1月于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后攻读在职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历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任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曾获国务院高级专家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发表论文百余篇,撰写专著、教材10余部,科研成果多次荣获江苏省人民颁发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现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文摘
序言
刚在购书平台上看到《淮扬文化研究(辑)》,作者周新国,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虽然还没读,但凭借我对地域文化研究的关注,我大致能推测出这本书的某些方向。我一直觉得,一个地区的文化,就像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需要层层剥开才能领略其精髓。淮扬,自古以来便是江南的重镇,其文化必然是多元融合、博大精深的。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会详细探讨淮扬地区在教育、科技、工艺等方面的历史成就。比如,在古代,淮扬地区是否曾出现过重要的教育机构,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其在造纸、印刷、丝织、陶瓷等工艺方面,是否有独特的发明和创新?这些物质文化的成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氛围紧密相连。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比如一些地方性的行业组织、民间技艺的传承方式,甚至是曾经存在过的、如今已消失的街巷和市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向以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闻名,所以我相信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史料挖掘上应该会做得相当出色。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淮扬文化的宏观概述,更能够提供一些微观的、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淮扬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我理解中国近现代文明演进中,一个重要区域的缩影。
评分拿到《淮扬文化研究(辑)》这本书的详细信息,即便尚未阅读,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其可能的轮廓。周新国先生的治学背景,加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了很高的期待。我一直认为,所谓“文化”,绝非仅仅是风花雪月,更是根植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民众生活之中的综合体。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淮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淮扬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如何影响其商业贸易,进而带动了文化传播和交流?又或者,从社会史的角度,剖析不同阶层,如士绅、商贾、农民等,在淮扬文化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如何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好奇的是,在“文治”与“武备”的观念交织下,淮扬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文化政策是怎样的,这又如何反哺了当地文化的特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让我相信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学术观点的论证上,都会有独到之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超越对淮扬文化的零散认知,形成一个更加系统、深刻的理解,或许还能从中发现一些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有望为我开启认识一个立体、复杂的淮扬文化世界的大门。
评分看到《淮扬文化研究(辑)》这本书,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片被誉为“人文荟萃”的土地。周新国先生的研究,加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背书,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判断。我设想,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风光介绍,而是对淮扬文化进行一次深度的学术梳理和解读。我个人对文化研究中的“民俗”部分尤为感兴趣,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描绘淮扬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饮食习惯、服饰特色等方方面面。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往往最能折射出一个区域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比如,淮扬菜的“清淡平和、原汁原味”背后,可能蕴含着一种追求和谐、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再者,淮扬地区的民间信仰、神话传说、地方戏曲的唱腔和剧目,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风格(如徽派建筑与苏式园林的融合),这些都可以是研究的切入点。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多个维度出发,比如经济基础(盐业、漕运)、地理环境(水乡泽国)、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对这一地区的影响)等,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淮扬文化的独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严谨态度,让我相信这本书在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上会遵循一定的规范,并且在资料的引用和观点的提出上会比较审慎。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理解淮扬文化的“根”,感受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或许还能从中发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一本《淮扬文化研究(辑)》,作者是周新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我不是专攻历史或文化研究的学者,但平日里对人文社科类的读物颇为喜爱,尤其是那些能展现地域独特风情的作品。淮扬,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温润、精致的联想,让人想到扬州盐商的富庶,想到瘦西湖的旖旎风光,想到淮扬菜的醇厚鲜美。我猜想,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细致入微的琥珀,将淮扬文化的点点滴滴凝聚其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其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传承?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淮扬地区在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扬州八怪的艺术精神,比如昆曲在淮扬地区的传播与演变,又或是扬州评话、相声等民间曲艺的独特魅力。这些都是构成淮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元素。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淮扬地区在思想史上的贡献,比如明清时期活跃在这一带的理学、心学流派,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物往往以严谨著称,我推测这本书在史料考证和学术观点上应该会比较扎实,不会流于泛泛而谈。我希望能从中读出淮扬文化的“精”,那种体现在诗词歌赋、园林建筑、服饰器用中的细腻与雅致,也能感受到其“神”,那种蕴含在文人雅士的谈吐、商贾的智慧、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精神气质。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淮扬”二字,有更深切、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听闻一本名为《淮扬文化研究(辑)》的书,虽然还未亲手翻阅,但仅凭书名和作者周新国的署名,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背景,我就对其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区域抱有浓厚的兴趣。淮扬地区,从地理上看,它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经济繁荣之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我设想,这本书大概会从历史演变的脉络出发,梳理淮扬文化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南北文化交融、水运漕运的促进,以及地方士人、商贾等社会阶层的影响,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风貌。也许书中会对淮扬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甚至日常生活习俗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文人雅士”与“市井烟火”的结合尤其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土壤,能够同时滋养出精致的园林艺术、精湛的烹饪技艺,以及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和谚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专业性也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会止步于表面的描绘,而是会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动因,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淮扬文化精髓的大门,让我能从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区域的文化魅力,也期待作者周新国先生能够以其专业的学识,为我们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淮扬文化画卷,让我能感受到那种“吴侬软语,江南韵味”之外,更加深沉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