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定价:28.00元
作者:韩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300230580
字数: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学》、《中庸》均为儒家经典。汉代把《大学》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概论性作品。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中庸》为公版书,翻版重出或简单注解后出版的同类书不少,但学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读本是学者作注的尝试,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两本书的精华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目录
大学
中庸
作者介绍
韩星 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研究,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儒学新诠》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等,在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社会:国际儒联理事及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场有哲学研究院(香港)顾问、河北省儒教研究会顾问,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西安)副会长,《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西安中和书院院长等。
文摘
明明德、亲民、至善,这三点就是《大学》的“纲领”,被称为“三纲领”。这“三纲领”与下面的“八条目”合起来就是“大学之道”的全体大用。所以这里“道”更重要,是支撑“三纲领”与“八条目”,也就是整个《大学》的本体,下文不就明明白白地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学之道”的“道”是总的根本。如果套用古代哲学的话说,则“道”是体,“三纲领”与“八条目”是用。体是用的根据,用就是体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但有主次的分别。“明德”是道的发用,是从道体发出的心性光芒和身体践行。“亲民”是亲身走入人群,将个人道德学问的成就投向社会,亲近民众,在社会中建功立业,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终的结果,无论是内在修己的明德,还是外用安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成就圣贤人格!也就是说,由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暗含了儒家内修与外化合一,内圣与外王一体,下学上达,超凡入圣的理想人格境界。因此,明明德为内圣,亲民为外王,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圣人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节是对前面两节的一个小结,说明要追求至善的境界必须依据事物的本末先后次序,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善始善终,而不能舍本逐末,半途而废。朱熹注为:“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终。本对应始,为先;末对应终,为后。说明这一节是对上面两小节的总结。王阳明同意朱熹之说,但强调不要把本末割裂开来:“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大学问》)他做了一个形象比喻,一棵大树树干是本,树梢是末,但树干和树梢是对同一棵树而言的。入大学要修养大人之道,当知修己为本,安人、安百姓为末,并且与孔子所说的“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可以相互发明。
序言
手上这本关于古代建筑构造的图册,简直是匠心独运的典范。它不是那种只有平面图和立面图的冰冷图集,而是大量使用了大量富有空间感的剖视图、细节的放大图,以及古代工匠的复原手绘草图。我一直对榫卯结构感到好奇,但总是在书本的二维平面上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三维的轴测图和分解图,清晰地展示了梁架是如何在没有一颗钉子的情况下,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是文字无法比拟的。更令人赞叹的是,每一项结构技术的旁边,都会附带一段关于其背后蕴含的力学原理和古代材料学知识的简短介绍,这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古人的智慧——他们是如何在缺乏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实现如此精密的工程学的。这本书激发了我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学,往往是建立在对物理世界深刻理解之上的实用主义的最高体现。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唐诗赏析的文集,这套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诗歌和简单的背景介绍,而是深入到诗人的生存环境、当时的社会思潮,甚至是他们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去解读每一首诗的“呼吸感”。比如解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作者没有停留在“忧国忧民”的表面,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赋役制度对普通人生活的碾压,那种笔触下的沉重和无奈,让我这个远隔千年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最让我叫绝的是,书中对一些意象的分析,比如李白诗中反复出现的“月亮”,在不同的篇章里,它承载了思乡、孤傲、放逐甚至是对永恒的追问,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意象的认知。读完后,再去重温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感觉就像是重新认识了一位老朋友,过去只是看到他的面容,现在却能洞悉他深刻的内心世界。它真正做到了将文学与历史、哲学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输入,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评分最近看完了一本关于近代欧洲思想史的精装本,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特别,它没有采用传统的“人物-主义”串联,而是以“一场关键的辩论”或“一个里程碑式的沙龙”作为章节的起点,然后顺藤摸瓜地引出背后涌动的思潮。比如,它从伏尔泰和卢梭在“艺术与科学的进步是否能使人道德提升”这场争论开始,自然地引入了启蒙运动的内在张力与矛盾。这种动态的叙事方式,让那些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戏剧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历史背景的铺陈,他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思想的爆发都不是真空产生的,而是与当时的政治动荡、经济变革、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读完后,我不再觉得历史人物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群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为了寻求真理而激烈争论的“斗士”。这本书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历史思维能力,让我学会从多重因果链条中去理解思想的演变。
评分我一直对明清小说的社会风貌描写抱有极大的兴趣,市面上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但大多流于学术化或过度娱乐化。然而,我最近读到的这本关于《金瓶梅》的专题研究,却达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平衡点。作者的笔力极为老辣,他没有回避作品中那些常被批判的“淫秽”场面,而是将其作为观察当时市井经济结构、女性生存困境和宗法制度瓦解的“切片”来分析。书中对西门庆家庭日常开支的详细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由商业活动支撑起来的微型社会模型。更精彩的是,作者对小说中俚语和方言的考据,简直称得上是语言学上的考古工作,通过这些鲜活的语言,我们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市井的味道,听到市井小民真实的喧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部被“污名化”的文学作品,还原成了一部珍贵的社会史料,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故事的引人入胜。
评分终于把手里的这本《道德经》啃完了,说实话,感触颇多,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它“哲学入门”的期待。这本书的文字,看似简单朴素,却蕴含着一种深邃的、近乎宇宙运行规律的智慧。初读时,总想着用现代的逻辑去套,去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无为”,结果往往陷入迷思。但随着反复咀嚼,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时,那些晦涩的章节开始像被水洗过的玉石一样,渐渐显露出温润的光泽。比如老子谈“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人人都在追逐“更多”的时代,简直是振聋发聩的警钟。我开始尝试将这种“知止”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惊奇地发现,减少不必要的攀比和过度的欲望,反而让人获得了更广阔的心灵空间。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入微,用最原始的意象描绘出万物的生成与消亡,这种宏大的视角让人瞬间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学会谦卑。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与世界和谐共处,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远比那些直接的成功学书籍要持久和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