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
定价:79.00元
作者:杨学志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212806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按照读者的思维顺序讲述了从微积分到 5G 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通信之道 从微积分到5G》共 20章,具有以下特点: (1)跨度极大,内容翔实:涉及数学、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前沿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密度极高,并且是*精华的部分。
目录
章 绪论11.2 什么是通信3
第2章 帮“菜鸟”复习一下微积分52.2.1 数列的极限72.3 你讨厌数学公式吗92.5 导数122.7 积分162.9 积分中值定理202.11 微积分基本定理的证明212.13 泰勒级数252.15 后记28
第3章 信号与系统313.2 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313.4 时/移不变系统343.5.1 离散_ 信号353.5.3 连续_ 函数383.6 卷积的性质43
第4章 复变函数454.2 复数的四则运算464.4 复指数函数50
第5章 傅里叶分析555.1.1 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555.1.3 什么是频率585.1.5 理解负频率595.2.1 理解谱密度615.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625.5 卷积定理695.7 离散傅里叶变换715.9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765.11 离散卷积定理81
第6章 采样,通往数字世界的步856.2 采样的数学表达866.4 周期冲激脉冲886.6 用采样信号重构原信号916.8 奈奎斯特定理能够被突破吗94
第7章 信号的谱分析977.2 频率分辨率101
第8章 线性空间理论1058.2 线性空间的定义1058.4 赋范空间1078.6 正交与正交基112
第9章 基本通信链路1199.2 调制——频谱搬移1229.4 非相干解调1249.6 锁相环1269.8 Costas 环1319.10 单边带信号1339.12 单边带信号的发送与接收1379.14 IQ 调制1409.16 复数基带信号与复信道1439.18 奈奎斯特准则1479.20 几种数字调制方式1559.21.1 非连续相位频移键控1599.21.3 小频移键控1629.21.5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MSK 166
0章 概率论与过程17310.2 联合事件和联合概率17510.4 变量17710.6 两个典型的概率密度函数18010.6.2 高斯分布18010.8 多变量的联合分布18210.10 联合矩18410.12 过程18710.14 复过程18910.16 循环平稳过程19210.18 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19410.20 离散过程和系统19810.22 闲话概率论201
1章 AWGN 信道的佳接收机20311.2 参数估计的模型20411.4 连续观测的大似然准则20611.6 匹配滤波器20911.8 2PAM 的误码率21511.10 符号同步219
2章 无线信道22712.2 多径效应与快衰落23012.2.2 瑞利衰落23212.3 小结236
3章 均衡23713.2 MF、ZF 和MMSE 滤波器23813.2.2 迫零算法24113.2.4 MF、ZF 和MMSE 的关系24413.3 数字均衡技术24513.3.2 频域均衡24613.4.1 信道估计的系统方程25013.4.3 病态问题25213.5 小结255
4章 多址技术25714.2 CDMA 25914.2.2 正交码26214.2.4 CDMA 的多用户模型和自干扰特性26614.2.7 CDMA 系统的特性26914.2.9 频域多用户检测27114.3 OFDMA 28414.3.2 OFDM 如何克服多径效应28614.3.4 OFDM 的导频设计和信道估计29014.3.6 OFDM 领域的核心293
5章 信息论30115.2 信息熵30415.4 联合熵和条件熵30715.6 凸函数与Jensen 不等式31015.8 高斯分布的微熵31415.10 离散信道容量31615.12 注水定理320
6章 蜂窝通信32316.2 切换32416.4 同频复用32616.6 分数频率复用32916.8 软频率复用33416.10 软频率复用的局限33816.12 多级软频率复用的性能340
7章 信道编码34717.2 群、环、域34817.4 线性分组码的解码算法35317.6 哈明码35517.7.1 正交码35717.7.3 超正交码35717.9 循环码36017.11 小结365
8章 多天线技术36718.2 利用SVD 解读MIMO 37018.4 MIMO 接收机算法37518.6 DOA 估计37818.8 Alamouti编码37918.10 波束赋形38218.12 波束赋形与STBC 结合390
9章 关于创新的思考39519.2 创新的方法39719.4 创新的驱动力40119.6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管理不适合创新40319.8 流程是质量的基础,人决定质量的高度40519.10 创新的管理40819.12 创新的政治环境411
第20章 后记4173G霸主4174G变局420展望5G425
作者介绍
杨学志,1970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进入华为公司,长期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 他是3G/4G多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人,包括频域多用户检测,*波束赋形,软频率复用(SFR)和sOFDM技术,其中SFR和sOFDM是4G的奠基性技术。2012年10月从华为公司离职,独立进行5G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多级软频率复用技术,使得SFR成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文摘
序言
初读这本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宏大视野和严谨态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只专注于某个窄小的领域,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技术演进的脉络。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梳理从最底层的数学原理到如今最前沿的通信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溯源”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于“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很多我过去一直模糊不清的概念,在书中得到了豁然开朗的解释,那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是对那些抽象概念的处理方式,作者总能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其具象化,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结构图。这种层次分明、逻辑缜密的编排,让学习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拼凑,而是一次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构建过程。它让我对整个通信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对很多高等数学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理解都停留在“会用公式”的层面,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肤浅认知。作者极其细腻地展示了微积分等基础工具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最终支撑起现代复杂通信系统的基石的。这种从最基础的微分方程到傅里叶变换,再到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中间的过渡是如此的平滑和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教学功力。他没有跳过任何必要的数学推导,但同时又确保读者能够跟上思路,没有被那些符号和公式所吓倒。这种平衡拿捏得妙到毫巅,体现了作者对目标读者的精准把握。对于那些渴望真正理解通信技术底层原理,而非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搭建坚实地基的最佳蓝图。读完后,我对过去那些看似“黑箱”的操作原理,都有了全新的、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他的职业生涯和对行业的观察。作者在关键的技术节点上,总会穿插一些行业发展的小故事或者他个人的思考感悟,这些“花絮”不仅调节了阅读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冰冷的技术知识注入了鲜活的人文色彩。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技术决策背后的权衡和取舍的讨论,这远比单纯罗列技术指标要来得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为何要这样做”。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技术的热爱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真的能激励人不断向前探索。不得不说,这种将硬核技术与软性思考完美结合的笔触,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显著特点,让人读完后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思维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鼓舞。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充满设计感的封面所吸引。里面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理论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说明,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在你耳边讲解,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比如,他对某些基础数学原理的阐述,不是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融入了清晰的逻辑推导和实际应用场景,这对于我这样背景不是特别硬核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生硬的割裂感。这本书的整体装帧也体现出出版社的专业水准,纸张的质量上乘,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折痕或磨损。我敢肯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知识的沉浸式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涵盖了多么广博的技术内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看似庞杂无序的信息流,梳理成清晰的逻辑链条。在探讨不同通信代际更迭的章节中,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性能提升,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变革的根本性技术瓶颈和相应的创新解决方案,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技术迭代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层次感。它不仅仅是关于“通信”本身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工程思维”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复杂系统,如何进行有效的抽象和建模。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兼备,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具价值的技术参考书之一,绝对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